中国人留学史

新的学期快开始了,往年的留学热情因疫情影响褪去其炙热,关于出国留学,你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首位留美生
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
容闳(赴美留学时间1847年),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容闳

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的一户贫困农家。香山县就是今天的珠海,这里距澳门非常近。当时的教会学校不但免除学费,还提供食宿。所以在容闳7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澳门一所教会学校上了学。几年的教育,让他对西方社会充满了向往。
18岁时,他第一次来到纽约,容闳没想到这里的繁华远远超出了自己想象。
经过一番刻苦学习,两年后,容闳如愿考入耶鲁大学。在耶鲁,这个来自异国的留学生展现了卓越的天资和学习能力,他拼命学习一切新知识,也曾两次夺得英文论文一等奖。
但富有家国情怀的容闳,在亲身体验到西方的富强后,对中国的落后痛心疾首。他决心:"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所以,他以优异成绩从耶鲁毕业后,毅然乘船踏上归国旅程。
第一位留英生

黄宽,是清末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第一位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

1847年,马礼逊学校校长、美国传教士布朗,因夫人患病需回国医治,决定陪夫人回国,希望能带几位学生去美国深造。布朗询问哪些学生愿意随他同行,同意者不仅能得到资助,父母还能得到一定的赡养补偿。
18岁的黄宽欣然同意跟随布朗,乘“女狩猎者”号离开了故土。
1857年,黄宽乘船回港,成为了好望角以东最负盛名的外科医生,他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医术日益精湛。除了孜孜不倦的临床实践,他还致力于医学教育,培养了大批西医人才,在近代中国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宽

归国后的黄宽,从事临床与教学,医术精深,尤擅外科。成功进行中国首例胚胎截开术,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还名列海关官员之一,参与了我国最初的公共卫生管理。自黄宽开始,此后获得英国医学博士学位的何启、留学于美国宾州的王清福,先后担任清国海关检验检疫和其他职务,参与启动了我国公共卫生体制的建设。

清政府首次派遣留学生

饱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欺凌的清政府,作出了一个堪称“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的决定:派遣幼童留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1871至1889年间,在容闳的倡导和推动下,清政府遣派120名幼童先后赴美国留学。
公元1872年8月11日,这批年龄在9岁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登船出发,目的港是旧金山。

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4批共120名官费留学生,远涉重洋,踏上美国的土地。他们便是清政府设立的留学计划中第一批留美学生。

1872年,抵达旧金山的部分留学幼童合影。

他们的故事,奇异而曲折。他们是文学巨匠马克·吐温和斯陀夫人的忘年朋友。他们曾受到南北战争的英雄美国总统格兰特将军的接见。他们曾亲眼目睹了一个神话般的时代:看见贝尔等人发明电话机,看见留声机在爱迪生手中出现。
这些幼童后来成为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美国著名学府的学生。归国后,他们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人物。他们中,有人成为中国电报业、矿业的开山鼻祖,出现了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有人成为清华大学最早的校长,出现了民国第一位总理……
留美幼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国人,在美国,他们不仅学到了科学技术,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更深层次制度文化的影响。他们之于中国的义和作用,不仅在于他们学得的技术,更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文化。
他们中的许多人,曾进入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学府。在这些大学的档案馆,至今还保存着他们的入学登记卡、照片和简历,甚至他们赠给同学的留念册。
“庚款”留学生
1901年,清政府同美、英等11个国家分别订立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共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其中美国分得3千2百多万两。

“庚款”留美学生就是用美国退还的“庚款”去美国留美的那一部分学生,“庚款”留美运动持续了近20年。总计从1909年到1929年,仅由庚款派遣或享受庚款津贴的各类留学美国的学生即达1800余人。

1909年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
从1914年6月起,清华学堂开始招收“专科女生”,方法是每隔一年就要招收一批,毕业派往美国留学,大概总共7批54人。
招考女生的要求:品行端正、贤淑、没缠小脚、没有订婚、不超过23岁,国文达到中学毕业程度,英文及科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就读。

民国清华学堂女学生

去年故去的民国最后一位大师杨绛先生就是清华学堂的女研究生,并且在那儿结识了钱钟书先生,二人一起借助庚款资助去欧洲留学。

钱钟书和杨绛在清华园的合影

根据胡适先生的回忆,当时的奖学金数额是非常可观的,官费一年960美元,也就是说一个月80美元左右。辛亥革命后,下调至每月60美元,即使如此,胡适每月还可以省下5美金寄回家里贴补家用。
留日学生
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度,将原先科举做官的道路彻底堵死、留学成为年轻人步入官场的最主要的道路。
7月,光绪在保和殿主持中国首次留学生考试。14名留日毕业生被分别授子进士、举人出身,并被赏给翰林院检讨、内阁中书等官职。
于是大量求学者涌向日本,于是日本为了防止中国人冲击日本教育,推出所谓的“速成班”,学时半年到一年。
据资料显示,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从1896—1937年有高达10万人前往日本留学,直到抗战全面爆发才停止。
我们通过一些统计数字,来观察留日学生与中国政治生活的关系。
1911年武昌起义后的云南起义中,以昆明陆军高级干部为中心的40人中,有31人有留学日本的经历。其实,武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中,曾去日本留过学的人也不少。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
五四以后留学生
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学生堪称是真正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一代。
1919-1920年间,先后20批1600多人赴法勤工俭学,赴法留学生中,产生了革命领袖周恩来、邓小平;开国元帅陈毅、聂荣臻;科学家钱三强、严济慈;艺术家徐悲鸿、冼星海;文学家巴金、钱钟书等,可谓群星璀璨、人杰荟萃。

邓小平在法国

钱三强与何泽慧

在知识结构上,这一代留学生一方面秉承了丰厚深广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同时又前往西方文化的中心地欧美或中介地日本亲身沐浴,与前两代出洋学子相比,他们的“西学”程度要深,而与以后几代留学生相比,他们的“国学”根基要厚。

徐悲鸿

他们在蒙童时代受过严格的私塾书院教育,出国之后,又系统正规地接受了现代“西学”的训练。故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五四以后的一代留学生担当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角色。

新中国留学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央人民政府非常关注留学事业的发展。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就派遣了44名中共高级干部和烈士子女赴苏联留学。

1950年,中国向东欧5国派遣了35名留学生,同年,首批33名东欧留学生抵华,这一来一往,开启了新中国公派留学事业的先河。

1978-1996:与改革开放同行,国家公派留学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同志作出关于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12月26日,新中国首批52名公派赴美留学人员启程,打开了中国向美国派遣留学人员的第一条通道。

多年后,这52人中,李衍达、陈俊亮、柳百成、张楚汉、张恭庆、姜伯驹等6人成为两院院士,赵南明当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归国学者们获奖无数,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出国留学大潮
1984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打开了人们自费留学的渠道。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此后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喷涌!中国留学生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气和梦想去往世界各地。
张朝阳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国,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盘子,田硕宁也在这一年去了美国,之后成为亚投行第一任行长的金立群则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经济系研究生院进修。
越来越多的青年奔向国外。
1993年,一部《北京人在纽约》的电视剧风靡全国,将出国热真切地展示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
“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片中,姜文扮演的音乐家王启明,在纽约苦苦挣扎都无法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最后无奈成为了一名商人,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模板。
21世纪留学低龄化

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人,相比2017年增长8.83%。由于国内升学考试竞争激烈,加之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信息渠道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年幼的孩子送出国门,接受外国的基础教育,“留学低龄化”已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

从内在因素看,国内升学考试竞争激烈,教育模式相对单一,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加之各地国际学校、国际班如同雨后春笋般开办,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家长送年幼孩子出国留学的趋势。

除了学生的选择之外,中产阶级家长数量增多、学历和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大幅提升也是留学低龄化加剧的重要原因。
从外在因素看,国外政策特别是签证政策放宽,针对国际生的奖学金和实习资助计划也成为促进低龄留学的助推剂。

国际教育教学委员会董事会成员李德泉认为,“文化断层须警惕,当小留学生终于学业有成,毕业工作时,他们往往还要克服自身的另一大障碍——对自己身份和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

  • 百年中国《十二》

    <央视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 著作权:央视   诵读:雄鹰                    选派留学 容闳〈1828.11.17-1912.4.21〉,广东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 ...

  • 1872年,这群“不要命”的中国人不该被遗忘

    清末时期,国家政局动荡.清政府故步自封闭关锁国,当时的大英帝国为了能够改变对大清贸易逆差的情况,于是向中国销售大量鸦片. 在这时,林则徐带头来到了广东开始了禁烟运动.然而这项举措惹翻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英 ...

  • 清朝送120名幼童留美,后来都怎么样?都学业有成了吗

    出国留学镀金对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在上个世纪外出留学简直是天方夜谭,只有极其少数的富贵之家才有能力供孩子出国留学.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有穷人家孩子出国留学的事例,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出资这些穷苦的 ...

  • 还记得容闳送出去的那些幼童吗?

    本篇原创作者:小青芒.赐稿请戳:法律研习所之创艺杂志专栏征稿说明   ◆ ◆ ◆        十二岁的年纪,你在做什么?是坐在课堂上,看着黑板上的方程组苦苦思索吗?还是说说笑笑的和父母一起来了场旅行 ...

  • 淘园诗话 | 中国人起名史,太有趣了

    "起名"这事儿,从"三皇五帝"到"琼瑶式"或"王者荣耀",一路而来当真有些--兵荒马乱. 上古时代--想叫啥就叫啥 &q ...

  •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1931)

    第一章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之背景 第一节 17-19世纪中叶的日本与世界 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问题,作为中日近代关系史和文化交流史的一个侧面,可谓纷繁复杂.扑朔迷离.其中诸如经历了200余年锁国体 ...

  • 新史学荐书072 | 谭皓《近代日本对华官派留学史(1871

    作者 简介 谭皓,2014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门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读书期间曾先后赴日本大分大学(2004-2005年).东京大学(2011-2012年)交换留学,获"北京市 ...

  • 对《中国人盗墓史》的读后感

    对<中国人盗墓史>的读后感 如果你没读过此书,看到这样的书名,你会联想到什么?是不是现今流行的盗墓笔记或鬼吹灯等系列小说.影片和连续剧?可是流行的盗墓小说也好,盗墓影视作品也罢,并不等于流 ...

  • 从史上最热“五一”黄金周,聊聊中国人在百度地图大数据中“看”到什么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统计,2021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全国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约4800万 ...

  • 中国人发型变迁史:大明未成年人的特色发型

    明朝是古代最后一个汉人封建皇朝,对于明朝男女的发型,大家通常都会认为就是明朝古装电视剧里的那个样子. 接下来,让我们从明朝的史书和明朝的古画中来一探究竟. 本文只探究明朝时期男女未成年前的发型,至于明 ...

  • 别人收费我免费!史上最全国外留学认证流程!

    最近帮不少学生完成了国外留学认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历认证.在帮这些学生进行留学认证的时候,碰到不少本人感觉比较荒唐的事情,有一些个人和机构居然明目张胆的将这个认证做成一个生意,认证一次甚至也敢要到成 ...

  • 史上最牛沪C环澳洲一圈,一个中国人自驾中国车穿越澳洲的故事

    <流浪地球>第8年 1.     澳洲 悉尼  2020年1月12日 晴 史上最牛沪C又开回了澳洲悉尼歌剧院,前天.昨天拍了.体验了悉尼流浪汉的两天免费救济生活. 昨天到今天,吃了四顿慈善 ...

  • 她是菲律宾史上首位女总统,却称自己是中国人,曾多次来中国寻根

    她是菲律宾史上首位女总统,却称自己是中国人,曾多次来中国寻根 文 | 韦爵爷 咱们知道我们中国历史文化非常的悠久,而且在历史上因为种种原因曾经多次发生了人口大迁移的事情,比如当年的明朝朱元璋时期,朱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