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换位(写的真好)
有一幅漫画:两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在观察摆放的木头,左边的人看到的是3根,右边的人看到的是4根。其实两个人都没有错,只是他们站的位置不一样,角度不同。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蔚蓝与美丽,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与绝望。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因不同的生活观念、阅历、年龄、层级、角度,都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
很多人都知道“何不食肉糜”这个典故,故事说的是有一年闹了饥荒,没有粮食吃的百姓扒树皮,吃草根,更有甚者为了填饱肚子,去吃观音土而被活活胀死。
消息上报到晋惠帝司马衷这里,他是司马懿的重孙子,得知这个消息后很为百姓们担忧。苦思冥想后,他对身边的人问道:“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因为他一直养尊处优,从来没有挨饿的滋味,更不知道民生的艰苦,所以他无法换位理解这件事。
高尔基写了《我的大学》,他把苦难的生活比喻成一所教人知识的大学,一个成大事的人,必要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才能了解社会真相,懂得民生疾苦,才能有改革社会的良策。
现在的孩子吃得饱、穿得好,当你给他讲解苦难岁月,他会觉得无法理解,当你忆苦思甜,他却把吃糠咽菜当成是丰富营养。要想培养历练孩子,就要狠得下心,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换位的前提。
《庄子·秋水》说,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无意义的论辩,实则说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庄子用一颗艺术化的心灵去感知世界,惠子则是用一种分析事物的认知心态理性关照。
王国维说:“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诗圣杜甫有诗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黛玉葬花也是同理。
在现实生活中,人品好、品德高、修养好的人,善于换位,理解同情他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毫无慈悲怜悯心肠,从不关心体贴他人,根本无法做到换位。
真正的换位,其实也很难。《读者》上有篇文章讲到一个例子:一位朋友,被公司裁了。他年近40,身体多病,手头也没什么积蓄,一时间父母又生病住院,内忧外患。他说自己恐怕得了抑郁症。我劝他赶紧去医院。他说又怕是真的。
一时之间,竟不知说什么好,觉得说什么都显得敷衍。痛苦是自己的,发生在谁身上,便是谁的。说理解说感同身受,其实都有些隔靴搔痒、弱了几分。
《杀死知更鸟》中有一句话:你永远不可能真的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来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
你的经历,旁人无法替代,若有人从旁搀扶一下,已是幸运,不能一味要求他人感同身受。只希望我们都能在苦难中生出坚韧之心,不抱怨、不自弃,自己的苦难自己熬过 ,结出厚厚的茧,再破茧成蝶,曼舞出自己的人生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