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赏析《渔樵问对》

译文(一)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这本书通过樵者提问、渔父回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用对话的方式解释人与自然、化解困惑、解决问题,是一种简易明了,通俗易懂的手法,他要比单纯地从书本中体悟真理更有醍醐灌顶的效果。

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他对问题的解释遵循一个直捣黄龙的原则:“因为...所以...”。而在绝大多数的书籍中,他们更喜欢用隐晦的手法,比如“救赎,唯有自度'之类的暗示。或许,后者会带来更深远的变化,但前者无疑更容易获得共鸣。

文中的渔者,我们可以视为道的化身,通过渔者,把道的智慧运用到解释生活中的疑惑上,以达到启迪心灵、提振意识、消除烦恼的目的;樵者,我们可以视为芸芸众生,他提的所有问题,在我们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或者说,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我们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疑惑。

由于原文篇幅太长,文言文又晦涩难懂,为了便于理解,在此节选部分内容,翻译后与朋友们分享,因添加了个人理解,翻译时难免有失偏颇之处,希望彼此能够探讨心得体会。

译文赏析

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上,问钓鱼者:“能钓到鱼吗?”

渔者答:“能。”

樵者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

渔者答:“不能。”

樵者问:“这样看来,钓到鱼的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两者同样都是因为吃而获利,但最终的结果却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理解我的事呢?但是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鱼为了吃饵和我为了吃鱼是一样的目的,鱼因为吃饵和我因为吃鱼都要面临不同的危险。这里面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鱼因为吃到饵得到好处,我也因为吃鱼得到好处;鱼因为吃饵要面临被钓的风险,我因为钓鱼也‬要面临落水的危险。

你只知道鱼每天有食吃是好事,又怎知鱼如果无食吃就是坏事呢?

如果真是这样理解的话,对于鱼来说,那么食物带来的害处反‬而就变重了(会让你忽视风险),而钓鱼带来的害处却轻了(会让你利令‬智‬昏);你只知道我每天钓到鱼是好事,又怎知我如果钓不到鱼就是坏事呢?如果这样理解,那么我受到的害就会‬变重了(为了钓更多的鱼冒更多的风险),而鱼受到的害就轻了(鱼受到的害‬因我能吃到鱼就不那么重要了)。

因为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本身又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

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追逐利益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形式不同,带来的害处却是一样,所以,又何必分出哪个更好哪个更坏呢?你看到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没有理解事物的变化。”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

渔者答:“煮熟之后就可以吃。”

樵者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

渔者答:“当然。”

樵者:“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谁‬说‬我不‬理‬解‬事‬物‬的变化?)

渔者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用柴煮鱼的方法早就有了,在你之前人们就知道,可世人却不知道柴之所以有用是因为火。如果没有火,你的柴就是堆积如山又有何用呢?”

樵者:“愿意听你说其中的道理。”

渔者:“火生于动,水生于静。动静是相对的,水火是相克的。水火为用时,需要草木为体。因为有利所以草木有用,但对草木来说却是害。利与害取决于人的意识,体与用却是万物与生俱来的隐藏特性。一明一暗,一利一害、一用一体,只有圣人才懂柴与火的智慧。

就像我的鱼,如果没有火烧煮而腐臭烂掉,也就没有用处了,我还能从它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呢?

樵者问:“火的功能大于柴,我已经知道了。那易燃物为什么还要用柴引燃呢?”

渔者答:“柴是火的本体,火是柴的作用。火本无体,通过点燃柴后才有体。柴本无作用,待火烧起后才为有用。因此,凡是有体的物体,都可以燃烧。”

樵者问:“水有体吗?”

渔者答:“有。”

樵者问:“火能点燃水吗?”

渔者答:“火的性质,遇水后只能与之对立而不能与之融合,融合就要熄灭。水的性质,遇火后能与之融合而不能与之相对立,对立就变热了。因此有热水而无凉火,是因为水火相息的原因。”

樵者问:“火的功能来于用,它有体吗?

渔者答:“火以用为始,以体为终,所以火是动的。水以体为始,以用为终,所以水是静的。因此,火有体,水有用,二者既相济又相息。不止水火,天下的事物都相生相息的关系,就在于你如何应用它们。”

樵者问:“如何应用呢?”

渔者答:“通过意识感受到的,是事物的本性;通过语言传授的,是事物的外在表现;通过眼睛观察的,是事物的形状;通过道感悟的,是事物的本质。如何应用这些方法,单纯用语言是无法阐述万物奥妙的,其中的道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樵者问:“不可以言传,你又如何知道的?”

渔者答:“我之所以知道,并不代表我是从言传得到的,也‬并非只是我一人不能言传,就连圣人也不可能只用语言就可以传授道法。”

樵者问:“圣人都不能用语言来传授,那六经也不是通过语言传授的?”

渔者答:“书都是后人编的,你知道圣人当时到底说了什么吗?”(指‬向‬月‬亮‬的手‬并不是月亮,真‬理‬从来不会‬改‬变‬,文‬字‬和‬语言只是为‬了‬提‬示‬你‬自己去‬寻找,但‬它‬们‬本身却‬并‬不是真‬理‬)

樵者闻听,赞叹说:“原来,天地的道理早就存在于人的内心,万物的道理早就存在于它‬们‬自‬身‬,变化的道理早就存在于‬天地,天下的各种道理早都具备了,人‬还有什么可想不通的呢!我从今天开始,才知道事物的变化如此之大只是因为没有领悟其中的道理罢了,如果还是执迷不悟,那真是白活了。”

于是,樵者解开柴生火煮鱼。

二人吃饱了后开始探讨《易经》。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

  • 五行与阴阳五行的来源

    人们常说"阴阳五行",实际上,从源头上说,阴阳与五行并不是一家人,只是到了后来才联姻融合为一体.至于什么时间"捏"在一块的,包括研究阴阳五行的专家学者们也没有得 ...

  • 奇文共赏“渔樵问对”讲透这个世界的秘密

    任何结果的呈现,一定会基于某种未知的原因,这个就是著名的因果论. 纵观历史,能够看透这些因果的人,北宋时期的邵雍,就算一个.今天我们要说的这本古籍,就是出自于邵雍之手,虽然晦涩难懂,但是我相信接下来的 ...

  • 《渔樵问对》:万物与我互生互息,以己身观众生

    <渔樵问对>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修道之人众多,而得道之人甚少.万物之间因果循环,其中玄机往往难以得悟.在我国北宋年间,就有一位拥有大智慧的理学家-邵雍,他自幼聪慧好学,对<易经&g ...

  • 传统五行的排列顺序|五行与五德的关系!!!

    "五行",大家都很熟悉,即:木火土金水. 那么"五行",到底是读"金木水火土",还是读"木火土金水"呢? "木 ...

  • 邵雍的《渔樵问对》中的五个人生道理,樵夫正是世人的真实写照

    <渔樵问对>是北宋时期邵雍的作品,全文的内容都是通过樵夫和渔夫一问一答的形式开展而来.文中的渔夫正是邵雍的影子,而樵夫正是普通百姓的影子,也是当代打工人真实写照. 渔夫好像是一个遍历世间的 ...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译文(七)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译文(五)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译文(四)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译文(三)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奇文赏析《渔樵问对》译文(二)

    前言 近日,接触了一本奇书<渔樵问对>.作者是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把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渔樵问对> ...

  • 小学生奇文赏析——都是人才呀!龚哥批语:...

    龚哥批语: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你就会变得快乐和满足:拥有童心的人,世界是彩色的,生活是美好的,幸福是触手可及的!

  • 奇文,《钱神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钱神论>中国西晋鲁褒所写讥讽金钱崇拜的愤世嫉俗文章.'孔方'一词源出于此文. 鲁褒,西晋文学家.生卒年不详.字元道.南阳(今属河南省)人.好学多闻,以贫素 自立.隐居不仕,人莫知所终.& ...

  • 先秦·屈原千古第一奇文《天问》,全诗一口气问了173个问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这么一首诗,堪称千古第一奇文,全篇都由问句组成,一口气问了173个问题,问天问地,问古问今,问的所有人哑口无言. 这首诗就是屈原写的<天问>,作于怀王末年,屈原遭谗被 ...

  •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全诗赏析

    文:古诗文网2021.3.20.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