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说话更加条理清晰?四条表达逻辑的基本原则

平常我们讲话,一定要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如果你对什么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不但会留给别人不可信的感觉,而且你说的话也不会得到别人的重视。

所以,提高自己说话的逻辑力,可以为你的话语增添分量和说服力。

一般而言,逻辑的基本规律就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这四种规律,不同程度影响着我们的表达,体现在我们说话的每一个环节。

为了把话说好,我们必须好好学习这些基本规律。

同一律——明确说话的中心思想

一篇文章,一次讲话,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思想,这个思想贯穿整篇讲话的内容。

如果去说服别人接受一件事,也需要围绕一个目的来开口讲述。

否则你想说服别人不要伤心,而你却不断去讲看书的好处,别人听完也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除非,你能给出看书可以治愈别人伤心情绪的理由。而这,就是逻辑的同一律。

运用同一律,有两点必须注意:

1,概念必须明确。

这就要你在运用概念表达你的思想时,一定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果你能对这个概念保持确定性,那么运用的时候,就不会偏离轨道,整个谈话也能够保持确定性。

一旦你连自己都不知道概念的准确意思,这时你的表达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其结果不是容易“偷换概念”,就是“前言不搭后语”,别人听了也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例如你对别人说:“恋爱的技巧很重要。你技巧水平的高低,是让你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在于,这句话的后半句,表达的意思是技巧水平的“高低”。也许你想表达的这个概念“恋爱技巧”,水平高了,就会容易成功;水平低了,就很难成功。但是你却说成,“高低”都是让你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

换言之,你的话没有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把水平低都当成恋爱成功的重要条件了。

这就是对表达的概念不明确的例证。

所以平常说话的时候,对于概念的表达一定要加以注意。

2,不能随意转移说话的主题。

你讲话的时候,必须有一个贯穿整篇谈话的中心。

你这一刻说话,只能有一个中心,不能同时有其他的中心。

否则,你的话上一句说这个意思,下一句又说那个意思,听众就会如坠云雾,不知道你到底说什么。

有朋友在说话的时候,很容易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逛街看到别人吃雪糕,你跟朋友说想买一个吃。说着说着,然后你就慨叹为什么想买的衣服没有降价呢。

别人听你这么说,那到底回应你去吃雪糕好呢,还是跟你讨论衣服的事情呢?

因此,讲话的时候,一定要在心里装着一个主题,想着主题,围绕着主题来讲。不要以为平时闲聊用不着这样做。

你想跟朋友说去看电影,你也得要说想看的电影是什么,为什么想看吧!安慰别人,你也得围绕着“不要伤心”这个主题做阐述吧。只不过这个过程比较短,没有演讲那么长篇大论,所以你才意识不到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跟别人吵架,吵着吵着,吵得内容跟最初已经完全不同,不知道为什么而争吵。其实冷静下来就会发现,大家说的都是同一件事。这就尴尬了。

平日留意一下,你的表达会更清晰。

矛盾律——表达的思想要前后一致

相信大家都有看过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吧。

一支可以刺穿所有东西的矛,跟一个可以防御所有矛的盾,那么两者相遇,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结局呢?至少在我们这个世界,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这两个判断不能同时为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例如,一种液体可以溶解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那么这种液体,用什么东西来把它装起来呢?如果没有东西装得起来,那么这种液体岂不是溶解了载体之后,就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吗?

所以矛盾律,不能都是真的,只能同时都是假的,而且真的也只能有一个。

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少人在说话时经常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例如你说:“这些食物我全都喜欢吃,唯独有一个,我怎么都吃不下去。”这就是自相矛盾。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这些食物我基本上都喜欢吃,或者我大部分都喜欢吃,而非全部。

平时说话自相矛盾,我们很难察觉到。

一般如果你无法自圆其说一件事,基本上就是自相矛盾了。明明跟女朋友说今天去看电影了,没想到却被女朋友的闺密发现那个时间和一个妹子在一起。

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怎么会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呢?既然这两件事不能同时为真,那只能有一个是假的了。

所以在辩论中抓住对方言论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你就能够立刻驳倒对方,给予强力的反击。

排中律——事情是这样就这样

矛盾律跟排中律有点相似。

如果说,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真,只能有一个是假的;那么排中律,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一定要有一个是真的。

也就是说,排中律要求我们在讲话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必须鲜明,是什么就是什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都一定要清晰明确,不能含糊其词,绝对没有中间状态。

例如,有人说,听歌对治疗情绪很有用;也有人说,听歌对治疗情绪没用。而你却说,不见得有用,也不见得没有用。那么到底听歌对于治疗情绪有没有用呢?我们听了这话也不知道你到底要表达什么。

如果你说听歌有用,你就要清晰地表达这个观点;听歌没用,也要明确表达这个观点。你不能一边说听歌对治疗情绪有用,然后又否定听歌对治疗情绪有用,自相矛盾,相互否定。这两者,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

其实,矛盾律就是两个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其中一个必定是假的。

例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矛可以刺穿任何盾,而盾可以挡住任何矛,这个命题就是互相矛盾,不能两个都是真的。如果两个都是真的,就会否定其中一个;既然否定了其中一个,说明只有一个是真的,另一个是假的。

但如果两个都是假的呢?就是矛刺不穿任何盾,盾也挡不住任何矛。如果两个都是假的,也会否定其中一个;既然否定其中一个,说明另一个肯定是真的。

而排中律指的是两个自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为假,其中一个必定是真的。

例如,“你中奖了,但也没有中奖”,这个命题就是互相矛盾,按照排中律,只能肯定其中一个。你要确切告诉我到底是中奖,还是没有中奖,不能模棱两可。

通常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内容,都是放在一起对待,因此会构成“二值原则”,就是任意一个命题或者是真的,或者是假的,不能既真又假,也不能既不真又不假。

这些基本的逻辑概念,会影响到我们平常的表达。

充足理由律——说话要有理有据

充足理由律,就是说想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就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我们表达观点、阐明思想,一定要有理有据。提出一个观点之后,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据,大量的材料来佐证,才能让人觉得你的话有说服力。所以说明一个道理的时候,要附上相应的例子,就是这个原因。

例如,经常吃烧烤,会容易致癌。这个判断,我们怎么确定它是真的呢?这时就要举例子。

只要你举的例子是真实存在,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推敲,那么你的话就会更有逻辑的力量。如果说什么都只能猜测、估计、凭空臆想,我相信说什么都很难让别人信服。

有些人说话,以为这样就是这样,他觉得事情是那个样子就是那个样子,什么理由也说不出来,就算你的辞藻再华丽,也会让人感到这些话苍白无力。

所以表达我们的观点时,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自然就能够提升我们表达的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多搜集生活中的材料和知识,丰富讲话中的论据内容,才能够增强讲话的说服力。

说话时,注意运用这四种逻辑定律规范自己的话语,你的表达将会更有逻辑。

最后推荐一本书。

如果你想提高你的逻辑表达技巧,可以阅读这本书,这本书提供了很多与说话有关的逻辑表达技巧,只要掌握这些知识点,你的语言逻辑肯定会上一个台阶。

不过这本书的缺点是,由于作者是比较学术化的人,所以书中的内容不会太通俗易懂,有些地方比较艰涩,而附带的例子也比较老旧,所以追求快餐文化的读者,可能就不适合了。

如果能够不介意这些地方,这本书不失为是一本好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