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格公主”姚安娜进军娱乐圈:父母才是孩子追梦的起点

好书像碧玉一般珍贵!

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文|瑾山月
1月14日,23岁的姚安娜官宣,签约天浩盛世,成为戚薇、李治廷等一众明星的师妹,正式进军娱乐圈,圆了多年文艺梦。
有不少网友参与讨论,其中一条高赞留言说:“姚安娜是谁?她当然想干嘛就干嘛”,虽然是一条吐槽,但似乎一语道破天机。
与同龄人相比,姚安娜身上有很多光环:世界名媛、理工科学霸、哈佛高材生、时尚界弄潮儿、独立女性、芭蕾舞者……然而最耀眼的光环是:她是任正非的小女儿。
姚安娜可以如此潇洒地奔向喜爱的事业,追梦的背后,是老爸为她打下的江山。
8个月大的时候,任正非把她接到身边,让她接受高端的教育;
15岁时 ,任正非把她送去上海,让她结识出色的芭蕾舞老师;
17岁时,任正非鼓励她参加巴黎名媛舞会,让她认识优秀的国际名流。
如今,姚安娜进军娱乐圈,任正非再次化身慈爱老爸,满脸宠溺地说:“(女儿)很爱文艺,我的态度还是支持,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孩子迈出的每一步路,都离不开父母的牵引。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们遇到困难时,会有勇气面对;遇到喜欢的事情,会有底气去追。
每一个活出自我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有力托举。
 01 
越有能力的父母,越呵护孩子的梦想
“童话大王”郑渊洁,一人办杂志,他创办的《童话大王》火了40年,总印刷册数过亿。他笔下的舒克贝塔、皮皮鲁、鲁西西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
如此文坛巨匠,却是个“问题学生”。读小学时,因为和老师之间的一点不愉快,调皮的郑渊洁拉响了裤兜里的土鞭炮,这下可把学校得罪了。
作为父亲的郑洪升并没有拖着孩子去学校认错,反而给孩子办了退学。
回家后,郑洪升开始自己教儿子,教材都是他以童话方式编写的书。
比如:《舒克送你一支神来笔》用来教儿子语文;《鲁西西和苏格拉底对话录》用来教儿子哲学;《五角飞碟折腾数理化世界》用来教儿子数学……
郑洪升与儿子之间无话不谈,是父子,更是朋友。他了解儿子,知道儿子有一颗饱满的童心,喜欢单纯的童话世界,他也知道儿子的梦想在哪里。
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在儿子辍学后,逆流而上,为我们培养出了一代“童话大王”。
父母的能力,是孩子求知航线上的灯塔,发射出来的每一束光,都能为孩子照亮前路。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出生在“华人第一学霸家族”。
朱家三代都是教授,一共出了12位博士。父亲朱汝瑾和母亲李静贞都是当代科学家。但他们并没有把科学的重任和家族的传承压在儿子身上。
小时候,朱棣文喜欢画画,父母知道后很高兴,全力支持儿子搞艺术创作,他们说:儿子将来是否继承家族传统,是否当科学家不重要,爱画画,将来可以从事非常实用的行业,比如建筑业。
在朱棣文读小学的时候,他又喜欢上了做手工模型。母亲允许他在家里的地毯上把塑料飞机、军舰、小螺丝、螺杆洒得到处都是,和儿子一起做手工的同时,也慢慢交流起真正的科学原理。
在父母的引导下,朱棣文在求学道路上,轻松上阵,刻苦钻研。30岁进入贝尔实验室,40岁成为斯坦福大学首位华裔教授,50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举世瞩目的华裔物理学专家。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梦想的权力,父母给朱棣文创造了自由的成长环境,并且有自信,无论儿子选择什么,他们都能帮到他。
心理学家卡尔曾说:一个人的动力和勇气,主要源于幼年时父母的鼓励和支持。
好的父母,鼓励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会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感,大胆地去探索,脚踏实地去拼搏。
 02 
孩子不是父母梦想的延伸
常言道:千人千品,万人万相。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可以呵护孩子的梦。
“音乐教父”李宗盛的音乐路上,给他最大阻碍的是他的父亲。与父亲的隔阂一直是他心里的伤,因此他从未写过关于父亲的歌。
直到父亲去世多年后,年近60岁的李宗盛才写下一首《新写的旧歌》,象征着与父亲的和解。
1958年,李宗盛出生在台北一个瓦斯行当的家庭里。
父母望子成龙,期望他成为家里第一个文化人,不停地督促他学习,而对他从小热爱的音乐事业,百般阻挠。
可是李宗盛酷爱音乐,文化课怎么也学不好,这让他和父母之间产生了不小的隔阂。
父亲摔烂了他的吉他,逼他去离家60公里外的新竹念工专。
可是,李宗盛沉迷在音乐的世界里不可自拔,他自己说:“真不敢相信,要是没拿起吉他,我的人生会怎样”。
后来,父母也只能勉强同意他搞音乐,但条件却是:唱歌可以,但毕业后要回家送瓦斯。
从此李宗盛开始一边在家帮工,一边在西门町的餐厅里驻唱。
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李宗盛的追梦之路,充满坎坷。好在他坚持了自己的梦想,靠着心中的那股劲儿,成就了在华语乐坛不可撼动的地位。
在一次采访中,他感慨道:希望你们听懂我的歌,却不用像我经历这般多。
网上很流行一句话:“与逼自己相比,逼孩子容易多了。”
教育学家徐浩渊博士曾说:“父母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够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结果让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不少人,年少时得过且过,为人父母后,忽然燃起了一股斗志,打着培养孩子的旗号,把自己未实现的致富梦、学霸梦、艺术梦统统加在孩子身上。
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到,迄今为止,他收到了数千封中学生的信,很多孩子提到父母给的压力:
“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就不读书了”
“我妈快把我逼疯了,整天叨叨重点大学”
“我爸是工程师,我特别怕他,只要我成绩有点下降,他的脸立马就沉下来”
孩子生活在充满压力与焦虑的环境中,每天机械地应对着父母,天性得不到释放,内心的感知力越来越麻木。童心、创造力、自信心慢慢被耗尽,丧失了追求梦想的能力。
其实,这样的强加式教育,受伤的不只是孩子,还有父母。
父母竭尽所能却很难在孩子身上看到回报,用错方向的爱是一把双刃剑,深深割伤了亲子关系,也给孩子的梦想蒙上阴霾。
 03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圆满各自的人生
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去看世界。父母的高度越高,孩子的视野就越开阔。
父母读书破万卷,孩子才能在书海里游刃有余;
父母生财有道,孩子才能在追求独立时不疾不徐;
父母精进自我,孩子才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有所成就。
父母成就的终点是孩子人生的起点,终点的成就越高,孩子迈入人生的步伐就会越轻松。
教育学家肯·罗宾逊说:“关于教育,作为家长,你有比你所知道的更大的力量去实现它。”
而这种力量,就是父母内心的力量。
也许你并不富裕,但你可以勇敢,成为孩子心中的“超人”;
也许你疲于奔命,但你可以乐观,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也许你终将平凡,但你可以温柔,成为孩子避风的港湾。
最好的父母,从未停下完善自我的脚步。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提供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 碧读矩阵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