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洪式太极拳的活桩 —— 从另一个角度看划圈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 文中观点是作者对拳法的所思所悟。如有读者对其中内容持有不同见解,欢迎在文末留言与作者本人探讨交流。

洪式太极拳的练习,练的是活桩,平日要运用在练拳套路和推手之中。练套路的活桩,拳架每动、每式皆桩,即要求每式动作每一点的肢体骨节架构均要形成合理的承力结构(所谓的“桩”)与省力杠杆,其作用效果就是形成力的节节贯穿与四两拨千斤,力由足起、遇力成桩,尤其是两式转换之机,更需默识揣摩,式式相连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尔,但求个体的虚实相生随遇平衡。

推手的活桩,练的是双方在接触的每一刻都能开合有度、随屈就伸、遇力成桩,双方每一处皆是避免双重的省力杠杆结构,双方的缠绕相争,力求达到洪公所讲“十分争到九厘九,最后一厘见分晓”的境界,追求双方的随遇平衡。

练习活桩最基础的方法是划圈及各种圈的组合,共同的要求是足、腰裆、手三者的对应相合,尤其是手、足围绕腰裆的交叉对应,在这里腰裆旋转(换档劲)是活桩的灵枢和关键。

腰裆转动要在膝提落的配合下围绕脊柱转动从而形成立体螺旋运动。

腰裆通常包括腰、胯和尾椎,腰裆转动练习的要点是抓住腰裆的四个点,即两胯左右的胯尖和尾椎前后的会阴穴、长强穴。例如身左转时,左胯尖找长强穴并与右足相应(目的是形成理想的承力结构),形成后半圈,手、腰、足的劲路在后半身,即力由右足经腰裆而脊背肩至左手传递;

同时,右胯找会阴穴并与左足相合(目的也是形成理想的承力结构),形成前半圈,手、腰、足的劲路在前半身,力由左足经腰裆而胸肩至右手传递;要注意,身左转时两胯根要松,尤其右胯不能前挺。同理,身右转的要求则反向类同。

身转的这两个前、后半圈就如同太极图上的两条头尾相互缠绕的阴阳鱼,互为其根,开合呼应,相对相衡,对立统一于一体内。

对于初学者来讲,按此要求练习,一开始这个圈比较大,两个半圈的衔接协调不流畅、凸凹频现,桩比较散;经常练习后圈会越来越小,两个半圈衔接流畅、转关机敏,渐渐融为一体,桩会更加紧凑。

练拳不只是外形动作,更要练好内里腰裆的配合,只重外形几十年恐也不进太极门。得到真功者凤毛麟角,贵在引导与持之以恒,教、学正确,快则10年,一般非30年不可。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