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太极拳的发劲,不是特别用力,而是速度快!
洪式太极(hongshitaiji)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征稿邮箱:jy6108@163.com
编者按:本文摘录自蒋家骏先生的原著《太极拳师门对话录》——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言传身教原始记录。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五日】
早上我和洪师到黑虎泉,洪师讲解拳法,演练了几个式子,大家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学习,洪师给我们说:“每式之间不可断续,要均清的表现出来。即能看到分解动作,还要相连不断。”大家反复按照洪师的要求去练习,但很难做到,不但分解动作停留,还显得特别生硬,我看在眼里,心中暗想是否自己也是这样,自己没有把握,只好请求洪师指点。
我从第一个金刚捣碓练到第三个捣碓,松松地练,尽力连贯,但洪师还是不满意,说:“虽然连贯,松的也不错,但还不自然。”
从拳场回来,到洪师家用过早餐。上午没有人来,我见机旧话从提,继续请教洪师有关进力、进身、进手、进步的有关技术问题。
洪师说:“进力”,这里说的力,就是武术家所说的劲,即进攻时发放的力。此力分为拧裹、钻翻、崩炸、惊弹、沾粘。这些劲在陈式拳中统称“掤劲”,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劲”,有了这种劲,才足以催敌制胜。
要想力发的好,首先要在拳中反复揣摩,凡发力的动作都要百次、千次不停地训练,这就是为什么我常常要求你们多练习单动作的原因。但太极拳的发劲,不是特别用力,而是速度快,这一点要切记!
“进身”,是与身法紧密相连的,身体不协调的人往往会“出拳先抬肘,起脚身后仰”,暴露了战术动机,而失机失势。各门各派的武术都强调身法的重要性。太极拳也讲究“立身中正”,身体中正的立体螺旋,能起到“八面转换”的效果。正如陈鑫先生所讲:“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以身迎手的招法。
在双方对决之时,身体的方向是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因此没有绝对的正、侧、背之分。但是进身之际,防护是技击者的必然任务。人体的正(前)面,致命点很多;侧面、后面要相对安全些;但后面向对方进攻不灵活,所以,侧身而“进",为技击家常用。
侧身进,预先也要蓄势,必须以手足护身,以免遇到功力深厚的对手,被一击而中。当然必须注意随势调整身体的方向,因为对方如果改变身法、步法,就使我的正面或背面对着他了,露出空门,造成劣势。
进身时,仰身或俯身均不可取,拳歌说:“低头如同眼不开,仰身门户皆打开。”可见仰身与俯身均会使身体动作不灵,影响攻防技术的发挥。
“进手”必须与身、步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打得远,打的狠,打的准。同时进手以梢节引,中节随,根节打。以防对手乘势直入。因为防守上,手要比腿灵活的多。
“进步”,讲究手到步到,步到身到。“身到步不到,发人不巧妙”;“手到步不移,定然打去迟”。由此可见,步乃身、手动作变化之要端。拳谚有“手是两扇门,全凭步胜人”。
凡动步,必讲“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稳则拳坚,攻击力道才足;反之拳头漂浮,缺乏实力;步快才能迅速命中目标,反之则生变,敌已逃脱。
古之拳家“进步”时,讲究分“生门”、“死门”,进生门可操胜券,进死门技艺无用。但生门、死门因时而变,就看学者怎样去识别。
“洪式太极”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hongshi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