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家房企,倒在了2020!

导语:早在2012年,万科郁亮就曾预言:“房地产行业”已经度过了最黄金的岁月,但也绝不是就要撞上冰山的泰塔尼克号。”但即使“泰坦尼克号”不撞上冰山,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利到达彼岸。

2020年,又有许多房企被海浪卷入冰水之中,再无翻身之路,其中以小微房企居多。据从人民法院公告网整理的信息显示,2020年全年,全国有至少400余家房企发布破产文书。

作者/ 小博君
出品/ 博志成地产观
1

债务违约高发 区域竞争加剧

小微房企危机四伏

年初疫情所造成的企业销售端停滞,对各级别的房企影响不一。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达成千亿销售规模的房企数量,已经由2019年的34家增至43家。头部房企由于业务规模大、覆盖区域广,因此有更好的融资渠道和更大的调整空间,能够应对疫情与政策变化所带来的压力。

而小微房企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较差,查阅相关破产文书文书发现,小微企业占据破产房企主流,如“广州市志联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通辽市鑫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中山市龙泉山庄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大多属于区域型小房企,项目集中于三四线城市,市场存在感也不强。

众多破产文书显示,资不抵债成为大多数小微房企的主要破产原因,且很多房企在破产之前,早已官司缠身。如成立于2014年12月的“象山积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已于2020年12月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程序。

而据“爱企查”的相关信息显示,象山积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从2017年开始就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企业借贷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等而多次走上被告席。

值得一提的是,另据相关媒体整理发现,2020年破产房企大多集中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其中广东省以23%的破产房企数量占比位居首位,浙江与湖南分别以10%位居次位,江苏以7%位列第三。

相关机构分认为,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近年来吸引了众多头部房企的进入,为当地的小微房企带来了非常巨大的竞争压力。此外,由于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投资与借贷热度较高,因此公司注销与借贷纠纷也就发生得更加频繁。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房企销售受损,销售回款滞后,大部分房企面临资金压力,现金流运转不足,需要通过融资渠道获取资金保证公司运营。

但小微企业规模有限,金融机构又具有着“嫌贫爱富”的特点,相对于大型房企来说,融资渠道要少得多,融资成本也要高的多。因此在疫情与竞争的双重作用之下,很多小微房企倒在了2020。

2

亟需走出“小而没”

中小房企争夺IPO门票

相较于小微房企的“一碰就碎”,中型房企显然拥有更加强大的免疫力,但今年的日子也似乎并不好过,部分知名房企今年来也陆续爆出相关资金债务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包括新华联、泰禾集团、天房集团、福晟集团、三盛宏业等多家房企均不同程度的出现了债券违约情况。

Wind数据也显示,2020年房地产行业累计违约债券有23只,违约金额高达281.7亿元,2019年全年仅44.5亿元,同比暴涨533%

易居企业集团丁祖昱认为,未来房企破产数量会继续增多。一方面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头部房企将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挤压中小房企的生存空间。随着中小房企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容错率也将变得更低,一些实力不济的中小房企最终将会被兼并或走向破产边缘。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房企,才能远离破产的魔爪呢?博志成研究院院长黄博文认为,未来10年,在房地产行业能够生存下来的房企可分为七类,包括上市公司、大型国企、超大规模、区域深耕、拥有独特IP群、产融集团、实现资产运营证券化。

今时不同往日,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小而美”的道路已经渐渐走不通了,“小而没”的警示灯早已在道路尽头闪烁。未来中小房企若想赢得生存空间,进一步扩大规模是必经之路。

但发展的加速,规模的扩张,必然会使企业面临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融资。因此出于对做大规模的渴求,中小房企的赴港上市之路变得异常拥挤。

2020年2月底以来,已有鹏润控股、金辉控股、上坤地产、领地控股、中国文旅、实地地产、大唐地产等十余家内陆房企纷纷递表申请在港上市。

规模中等是这波上市房企存在的共性。通过各机构发布的2019年销售额排行榜可以看到,除祥生地产销售额超过千亿外,其余等待IPO的房企销售规模在200-700亿元之间不等。

同时,其中一些房企杠杆率偏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大唐地产净负债率为119.2%;实地地产净资产负债率为225%;上坤地产净负债率为118.8%。

即使寄希望上市后以“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缓解资金压力,背后要面临着市场对潜在风险及房企偿债能力的担忧。上市的确可以缓解中小房企面临的融资难题,但不是“万能药”,能否生存下去关键在于企业运营能力。

有成功必定会有失败,并不是所有企业的赴港IPO道路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晚到者来说,赴港上市门槛正在逐渐增高,今后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与A股相比,香港资本市场更看重财务、回报的稳健和业绩的可持续性。近年来,行业分化严重,中小房企在拿地、融资、销售溢价等方面的劣势越来越明显,财务表现大受影响。

今年以来愈加严厉的调控政策,以及监管层对房企融资的“三条红线”管理,会加剧中小房企的劣势,在基本的财务指标不能达标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上市的难度必然会加大。

3

房企风险类型知多少?

PCIE风险雷达模型

伴随着一代大佬们纷纷离去,从“野蛮增长”时代到“野蛮”和“增长”同时散淡而去,地产行业开始走向成熟,也开始新而鲜活,同时也有更多的风险隐含其中。

在2020年的这一次大考之中,头部房企一如既往地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但很多房企也被已知与未知的风险击败在战场上。

据博志成独家研究而成的“PCIE风险雷达模型”显示,当今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公司级风险(E):

非一致性:公司内部对于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目标以及布局等重大战略型事项没有没有达成共识,或者中长期战略与远期战略没有达到一致性,另外也表现在创新没有形成标准化,固化到企业的运营之中。

选择错误:对于行业和城市的判断失误,导致方向选择、模式选择、速度选择错误。如小型企业资源有限却喜欢拿大项目、住宅出身却拿商业占比较大的项目、立足三四线城市却贸然进入竞争激烈的二线城市等。

节奏错误:投资节奏、发展节奏与行业节奏不匹配。大节奏上表现为不该拿地的时候拿地,不该进入的城市硬进。小节奏上表现为企业内部投融产销之间的节奏混乱。

结构性错误:在区域城市布局出现错误,没有通过各区域市场的不同变化调整土地储备与融资结构,使资源变为包袱,不能有效转化为价值,结构性风险因此显现。

匹配性错误:战略意图与运营模式、投资标准、投资方式、融资策略不匹配;团队与高周转、快速做大规模不匹配。

断裂性错误:企业发展速度太快,投资速度与销售速度之间不匹配造成资金断裂;或在建项目销售完成后,又拿不到新项目,造成资源断裂。

依赖性错误:表现为不恰当地运用政府关系,或者过度依赖政府关系帮助企业发展,造成战略上对政府关系的路径依赖;也表现为对过去的成功路径有依赖,将老旧思维运用到企业新的发展阶段。

累积性错误:众多小问题常年累月得不到解决,叠加起来形成大风险。

无知无畏:如在小规模时期,产品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但通过各种不合法手段摆平。但当交付量大幅增长后,仍旧无知无畏地以这种方式解决。

2.产业及风险(I):

不协同:很多民营企业进入多产业阶段后,各产业链条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协同关系。

选错产业:

1.没有选择当地政府的扶持产业

2.没有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产业

3.没有选择与自身主营产业协同度高的产业

4.没有选择企业掌控度高的产业。

进入时机与方式不正确:没有进行认真研判进入其他产业时机与进入方式。

产业运营节奏混乱:资源不足、团队能力不足,导致产业运营节奏混乱。

3.城市级风险(C):

城市选择错误:选择城市的标准、方法和动作出现问题,导致选错城市。

城市定位错误:对于城市类型的判断出现错误,城市类型可分为现金流型城市、利润型城市、品牌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等,对于城市的定位出现错误,则会在与自身战略的匹配中出现问题。

进入时机与方式错误:如有些城市适合进入,但当下不适合进入;或者有些城市适合以合作方式进入,有些适合以产业勾地方式进入,有些城市适合使用招拍挂方式进入等。进入城市时机与方式的选择错误,都可能造成风险

4.项目级风险(P):

投资错误:标准错、可研错、决策错、程序错、行为错等一系列投资环节的错误。

开发、运营错误:开发进度、开发成本、产品品质与预期出现偏差,导致投资环节设定的目标得不到实现。

4

博观思考

风险&发展平衡之道

VUCA时代变化莫测,房地产行业企业在风险把控方面不能完全抄袭标杆企业,应实现一企一策,以快发展控风险、以控风险促发展。

博志成研究院院长黄博文认为,平衡发展与风险之间的关系,转危为机,实现高质量发展。房企遵循以下几个路径:

强化研究。一定要对行业的波动节奏、城市的市场情况、竞争对手的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单纯的管理精细化一文不值,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战略的精细化、行业判断研究的精细化以及投融资的精细化。

定期战略复盘。例如通过对十三五期间战略的得与失进行复盘,对当下风险与发展的良机进行研判,对未来战略进行优化,以此来决定十四五期间企业战略的制定。

企业内部要经常对战略的执行情况进行复盘,另外最好引进第三方来帮助企业复盘。只有内部人员参与的复盘大概率会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第三方能够以外部视角,帮助企业从不同角度认清自身问题。

创新思维。不要把过去成功经验简单地运用到当下与未来,一定要有创新思维,如逆周期思维、反向思维、田忌赛马思维以及构建式思维等,以创新的思维应对VUCA时代的新考验。

取舍与平衡:

1.大与小:明白企业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是以做大规模为主,哪个阶段是以做强为主,不能一味做大规模,也不能一味执着小而美。

2.快与慢:清楚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激进与保守之间灵活转换。

3.当下与未来:理清当下与未来的战略意图与布局策略,包括投资策略、融资策略与团队引进标准等。

4.单与多:是区域深耕还是异地扩张,是深耕住宅单产品还是着眼多产业,都需要去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与外部环境认真研判。

5.点与面:同一城市,单个项目的成败不能代表所有项目的成败,不能以单个项目的失败而否定发展的意义。

6.标准化与创新:小企业应做产品标准化、中型应做产品条线标准化、大型应做模式标准化,但一定要兼顾创新,如在客户的一级敏感点创新,在五六级敏感点上可以实行标准化。

7.规范化与弹性:没有规范化的企业面临风险,但以固定的大运营体系去管理所有项目就会失去效率,因此一定实行弹性大运营,一城一策,一企一策。

部分参考资料:

[1]《2020年超400家房企破产!广东数量居首位》,中房网

[2]《“红线”下债务增速过快 部分房企开始出现债务违约》,华夏时报

博志成地产观 · 精品文章合集
泛地产观察

1. 商业地产,逆袭新路径
2. 养老产业复合化,行业跨界新浪潮

3. 养老地产的天时,四阶段概览产业政策大势

4. 「养老金矿」挖掘的三大阵营

5. “包租公”神话不再!

6. 终结物业公司的“任性”

7. 康养产业终于等来了万亿蓝海

8. 房企去化“地狱模式”已来临

房企案例观察

1. 中梁的「阿米巴」奇迹
2. 融创你学不会
3. 新力的「新力量」
4. 碧桂园又拿了「第一」

5. 万科不需要恒大

6. 郁亮&杨国强 多元化的殊途同归

7. 不是所有的教育地产都叫「东投模式」

8. 当孙宏斌再遇王健林

9. 阿里贝壳,必有一战

10. 弘阳凭什么弯道超车?

11. 碧桂园,又变了

12. 恒大疯狂如斯

13. 万科的「一根筋」

14. 蛋壳要碎了?

地产人那些事

1. 地产HR的招聘「潜规则」

2. 地产人转行,且慢!
3. 地产人的上半年,阵痛!

4. 全国行业,地产人加班第一!

5. 地产人最全摆摊指南

6. 地产人跳槽修炼手册

7. 房企人事“动荡”

战略解读

1. “三道红线”,房企的紧箍咒

2. 房企「甩卖资产包潮」汹涌

3. 分拆上市潮下,房企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4.“内循环”来了,房地产凉凉?

5. “深八条”牵动谁的心?

6. 房地产管理红利时代的「新解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