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应世——憨山大师传【连载(80)】

第二十四章:菩萨应世

1第一标题

1一代导师的地位

  七十一岁的憨山,在当时的佛教界,可以称是一代导师。

  后世,人们常把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澫益大师称为明末四大师,成就最高,声望最大,影响最广。而万历四十四年时,莲池大师、紫柏大师已经圆寂,澫益大师尚且年轻,没有成名,只有憨山大师正处于人生的顶峰。这时的他,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最佳状态。

  第一,他是不厌清贫寂寞,刻苦修行的典范。在南京,在盘山,在五台山,在崂山,在各种最艰苦的环境下,参禅悟道,刻苦修行,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第二,他积极从事佛学研究,并贯通儒道二教,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第三,他在弘法护教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重兴曹溪南华寺六祖道场,为禅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因为弘法护教,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坎坷磨难。

  第四,他积极入世,关心时事,慈悲度生。在山西、山东、广东等地,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事。

  第五,他积极传道,吸引收纳了许多门人弟子。并且热衷于结交宰官士大夫,在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吸收了许多俗家弟子,培养了非常广泛的人缘,形成了一定的势力。

  第六,虽然年逾古稀,但憨山身心状态良好,精力充沛。并且由于长期坐禅修道,具备了许多令凡夫俗子不可思议的超常能力。

  第七,他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江浙地区,这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僧尼、居士等不仅数量多,而且素质高,信仰坚定,有非常好的佛教基础和弘法氛围。

  众缘具备,憨山在江浙一带受到重视和欢迎的程度就可想而知,称他为“一代导师”一点也不过份。

2《参禅切要》

  万历四十四年十一月,在浙江余杭径山寂照庵处理完了紫柏大师的后事,憨山东游的初衷已经完成。但这时也是佛教徒结冬安居过年的时候,在紫柏大师众弟子的挽留下,憨山师徒便在径山暂居下来。

  径山本是宋朝著名高僧大慧宗杲禅师的道场,有良好的修行风气,兴旺时有一千多僧人在这里修行。近代虽然有所衰落,但紫柏大师及其弟子们,把刻印方册大藏经的地点选在这里,往日的气象,也就有所恢复,不仅有许多僧人工匠从事刻经工程,也有许多慕名前来修行的僧人和居士。

  禅堂里冬季常要打“禅七”,克期求证。现在,庙里住着这么一位难得的导师,众禅僧当然不肯放过,恳请憨山大师开示。憨山当然也不遗余力,认真指导。他开示的法语,后来整理成一篇《参禅切要》。

  这是憨山大师谈参禅的重要文章,在下不辞浅陋,冒昧将原文译成浅显的白话,如下:

  禅宗这一门,是传佛祖心印的,不能当做小事看待。

  最初,达摩祖师从印度到中国来,立下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单传之旨,以四卷《楞伽经》作为印证心法的标准经典。所以,禅宗虽然自称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但其实,也必须使用经典印证。

  禅宗的参禅方法,其实也是从经典中提取的。《楞伽经》中说:“静坐山林,上中下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这就是佛祖开示的参禅做工夫的方法。《楞伽经》中还说:“彼心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相。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这就是如来开示的悟心妙旨啊!又说:“从上诸圣,转相传受,妄想无性。”这就是如来开示的秘密心印啊!以上这些都是如来这个黄脸老头子自己讲授的参禅关键方法。

  达摩祖师对二祖慧可说:“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这是达摩到中国来,最初教人的参禅方法。

  传到五祖弘忍大师,他在黄梅寻找嗣法的人时,六祖慧能大师刚说了一句“本来无一物”,就得到了衣钵。这就是相传心印的真实要旨。

  六祖在回南方的路上,向道明开示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是六祖第一次向人开示的参禅方法。

  由以上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到,佛祖和祖师们教人参禅,也仅仅只是让人了悟自心,认识自己而已。那时候,并没什么参公案、参话头的方法。

  到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这些祖师出现之后,祖师们只是根据学人的具体情况,随宜开示,大多是向学人最疑惑的地方敲击,让人丢下以前的执著,回头转脑,向自己本份上寻求,如此而已。即使遇上悟性差、不能立即领会的学人,祖师们也只是敲打敲打,让学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等待时机开悟。

  到了黄蘖大师的时候,才开始教人“看话头”。到了大慧禅师的时候,才极力主张“看话头”的方法。这种“看话头”的参禅方法,是教学人选择一个古人的公案做为“话头”,就像抓牛要抓牛鼻子一样,找个关键,日夜不放,紧紧切切地提着思考。这就是“看话头”,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的阿赖耶识中,储藏着无数无量劫以来积累的恶习种子,一个妄念接一个妄念,像湍急的流水波浪一样,没有停歇的时候,不断地困扰着人的本心。实在没有好办法了,所以找一则没有真实意义的话头,让你咬在嘴里,紧紧不放。借着这个话头的力量,试图把一切内外心境妄想,放到一边去。因为怕你一时放不下,所以才教你时时刻刻提着话头不放。这就好比快刀斩乱丝,一条斩断,其它的也都斩断了,再没有续起来的时候。参话头,就是要斩断思维意识,再不放行。这也正是达摩祖师所说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的方法。不这样下手,就不可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参话头,不是教你在公案本身的语句上思考,不是把公案语句当作“疑情”,不是在这里讨明白。比如大慧禅师,他专门教人看话头,让人对话头猛下毒手,从而打死自己的“偷心”。他向弟子们说:“参禅,必须要把自己的心变成虚空的,要把生死这两个字,像贴在自己额头上似的,也好像欠人万贯银钱的债务一样。白天,黑夜,喝茶时,吃饭时,行路时,站立时,坐时,躺时,和朋友谈天说话时,安静时,热闹时,在一切时候,都把这个话头举起来不放。‘狗子还有佛性没有?赵州和尚说没有!’只管向这些话头里看来看去,看到无聊烦躁没有滋味时,那感觉就和头撞墙壁一样难受。看到关键时刻,就好像老鼠钻进了牛角,拼着命把牛角钻断,立即就恍然大悟了。参禅的人,必须要有一副长远耐久的恒心和毅力,和话头拼命纠缠,持久作战,参到猛然之间,心花怒放,光明迸现,照耀十方刹土,这一悟就彻底地解脱生死了。”

  以上这是大慧禅师最常用的钳锤,他的用意,是教你运用话头,堵截自己意根下的妄想,让妄想的激流不再流动,就在这不流动的地方,发现自己的本来面目。不是教你在公案语句上思考,发疑情,讨明白啊!大慧禅师说“心华发明”,难道这是从别的地方得来的?

  以上佛祖和祖师们的一条条开示,都是要你从自己的身心下手思考,而不是从公案的奇妙语句中探求。

  现在的人,参话头,下疑情,不知道向根底上探求,一味地在话头上寻思。想来想去,忽然想出一段奇妙的光景,就认为自己开悟了,写偈子念颂子,奇货可居,像得了宝贝一样,却不知都掉进了“妄想知见”的大网中。这样参禅,岂不是毒瞎了天下后世人的眼睛!

  现在有些少年僧人,蒲团还没有坐稳当,就胡说自己悟道了,就要卖弄口舌,把“弄精魂”当作是打机锋。脑子里想出了几句没着没落的胡言乱语,就写出来,号称“颂古”,以为到了古代祖师的境界。这都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连古人的影子都没有梦见。

  如果说,现在人悟道这么容易,那么,古人们辛辛苦苦,像长庆和尚坐破了七个蒲团,赵州和尚三十年不杂用心,相比起来,古代人简直太笨了,给你现在人提草鞋好像也不配。

  这些都是“增上慢人”,没开悟说开悟,没得道说得道,可得小心啊!

  参禅这件事啊,看话头,下疑情,这些艰苦的过程绝不可少!所谓,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必须善于运用疑情,如果疑情参破了,那么佛祖的鼻孔自然被你一串穿起来了。

  比如,看“念佛是谁”的公案。要思考念佛的人是谁,而不是让你思考佛是谁。如果要问佛是谁,你只要听座上的法师们讲一讲,阿弥陀佛,翻译成汉语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这样你就算是开悟了,写几首关于无量光无量寿的偈子出来。假如这就叫悟道,那么能悟道的人简直太多了,像芝麻谷子一样多。这样走错路,真是冤枉啊,苦啊!

  古人把“话头”比做敲门用的瓦块。拿它敲开门,是要见屋里头的人,而不是在门外边拿瓦子玩耍干活。以此可以证明,依靠话头起疑情,那疑情不在话头本身,而在根底呀。

  比如夹山和尚参船子和尚的公案。船子和尚问道:“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离钩三寸,子何不道?”夹山正准备回答,船子一桨把夹山打落到水中。夹山爬上船,船子又逼问道:“说!说!”夹山刚想说,船子又打,打得夹山说不出话来,恍然大悟,没法开口,只好点头三下。船子印证了他,说:“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如果夹山只知道在钩线上用心,船子和尚哪里肯印证他?后来哪里还肯为他舍命?

  这种参禅方法,就是古人快捷简便的门路啊!过去禅道兴盛,到处都有明眼的善知识可以指导学人。参禅的人多,悟道的也多。即便如此,当时的人还嫌不足,说:“不是无禅,只是无师。”

  现在,禅宗已经衰落寂寥很久了。侥幸得很,现在还是有不少僧人喜欢参禅,也有一些善知识。但善知识们为了鼓励学人进步,有时勉强许可,有时循情印证。这些参禅的学人,心量短浅,便以为自己真正悟道了。而且,参禅的人,往往执著一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相信佛祖金口说的经典,不肯向经典学习印证,只是糊里糊涂地参下去,以瞎眼知识的冬瓜印子做为开悟标准。这样做,不但耽误自己,也耽误别人的慧命,真应该谨慎小心啊!

还有,古代的宰官居士,喜欢参禅的很多,但真正悟道,能够名列《传灯录》的,也仅仅有几个人而已。现在的居士们,奔波于名利红尘之中,连最简单的五戒也不能修持,脑子里全是浊乱妄想。却仗着个人有点小聪明,看了几则古人公案,便个个都以上上根人自负,看见僧人,就要斗几句机锋,他们也以为自己都悟了道呢!不过,这虽然是居士们的弊端,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我们僧人不知道参禅的正确方法,一个瞎子带出一群瞎子来,责任还在我们僧人自己。

  我这个老朽,今天根据佛祖和祖师们留传下来的真正的关键的参禅方法,和大家一一商量。请高明达士们,不吝赐教,指正我的错误。

(0)

相关推荐

  • 居士禅的开展

    禅就是我们的生命.能够让生命的本来面目发光发热,自作心国的主宰的就是开悟.这并不是什么神奇的大事,也不是深山古剎的老和尚才能开悟,平常老百姓依法而行也可以开悟.开悟是每个人的本分事,不是要别人让我们开 ...

  • 公案与疑情

        世间司法部门会留有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各类案件.禅宗祖师以世间司法悬而未决的案件作比喻,把古人留下的一些让人起疑的法语开示当成公案,供时人和后人参禅使用. 所谓公案,就像司法公安机关办理的案件一 ...

  • 人最该修的,是平常心

    慈怀君说 他年少出家,此后云游四方,得名师点化开悟后,开宗立派,建立丛林,普度众生,成为一代高僧. 自禅宗始祖达摩一苇渡江而来,禅宗祖师均以出家法名称祖:且六祖慧能之后,禅宗再无"祖师&qu ...

  • 禅宗公案探秘之二:马祖大喝,三日耳聋

    禅宗公案之所以难,就因为是当机,当时,因人,因事,因缘而为.极具个性化,后人再参,不免有猜谜之嫌. 但如果我们把无数个公案做一梳理,会发现某几个公案的情景,机锋非常类似.如果拿电影来比喻,就是情节,桥 ...

  • 活“菩萨”——憨山大师传【连载(84)】

    第二十四章:菩萨应世 1第一标题 题 7现世的活"菩萨" 江浙一带,是中国佛教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寺院林立,信徒众多,高僧大德也非常集中.憨山在净慈寺居住时,因声名显赫,不仅吸引了大 ...

  • 何谓憨山?——憨山大师传【连载(95)】

    何谓憨山?(代序) 1第一标题 题 "憨" 憨有痴呆的意思,又有天真.纯朴的意思.使用起来,语气比较亲切,没有太多的贬义.在下是北方人,从小经常被人称做"憨憨" ...

  • 不坏金身——憨山大师传【连载(94)】

    第二十六章:涅槃寂静 1第一标题 题 8金刚不坏的肉身 据负责运送灵龛的晏日瑞和慈力.广成等人说,灵龛在途中曾有许多神异变化.刚开始,是四个人抬着走,并不觉得沉重.但到了濛里码头,弃船上岸时,八个人抬 ...

  • 争夺遗体——憨山大师传【连载(93)】

    第二十六章:涅槃寂静 1第一标题 题 6隆重的后事 大师去世的消息传到韶阳,太守张三星立即派遣官员来吊唁,并且主持封龛仪式. 萧玄圃离开曹溪只有五天,还在雄州.他听说以后,非常赞叹,说:"大 ...

  • 涅槃寂静——憨山大师传【连载(92)】

    第二十六章:涅槃寂静 1第一标题 题 4从容辞世 憨山大师对自己的辞世时间,早就心中有数,体现出修行有素的大德风范. 八月,大师派侍者去感谢吴生白的护法诚心,临行嘱咐说:"即使是佛祖,也非常 ...

  • 回归曹溪——憨山大师传【连载(91)】

    第二十六章:涅槃寂静 1第一标题 题 1回归曹溪 明天启二年(1622)十一月十日,七十七岁的憨山大师在僧俗弟子的再三请求下,离开了隐居五年多的江西庐山五乳峰法云寺,回归广东曹溪南华寺. 这是一件很有 ...

  • 著书庐山——憨山大师传【连载(90)】

    第二十五章:归隐庐山 1第一标题 题 5回归曹溪的因缘 憨山大师于万历四十五年归隐庐山,兴建起了五乳峰法云寺,准备在这个地方安居养老.但是,因缘际会,请求他回归曹溪南华寺的呼声越来越高. 万历四十七年 ...

  • 归隐庐山——憨山大师传【连载(89)】

    第二十五章:归隐庐山 1第一标题 题 3营建五乳峰法云寺 憨山师徒一行,告别了刘玉受,继续乘船出发.有位吏部官员崔鹤楼,赶来拜会憨山,听说已经出发,便乘船追赶,终于在长江上会晤,畅谈而别. 五月十六日 ...

  • 异梦传说——憨山大师传【连载(88)】

    第二十五章:归隐庐山 1第一标题 题 1在江苏一带的游历 憨山师徒离开浙江,进入江苏境内,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可以说是东游余韵. 在苏州,受到雪浪洪恩门下弟子巢松.一雨两位法师的欢迎,他们把憨山师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