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文物古董,你看见过几件?——纪念《茅山古镇》出版20周年,向关心热爱茅山的人士致敬!
茅山文物古董,你看见过几件?
——纪念《茅山古镇》出版20周年
向关心热爱茅山的人士致敬!
《茅山古镇》序
来茅山工作,母亲告知:外婆经常到茅山敬香。茅山离外婆家,有四五十里水路。这使我对茅山顿生神秘之感:茅山真的有山?茅山还有古寺、神殿、大佛?下车寻迹,疑窦立现。是自己误听,抑或此茅山非彼茅山?拜访了耄耋之年、人称“茅山通”的金立言老先生,并研读《东台县茅山志》、查阅有关资料后,我不禁对茅山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惊叹不已。
民国二年寺名石刻
茅山的历史,当追溯到秦汉以前。汉景帝时,咸阳茅氏三兄弟(茅盈、茅衷、茅固)来此修道,因名“三茅山”,简称“茅山”。为与句容南茅山有别,又称“北茅山”。
题有“茅山景德禅寺”的紫砂香炉
茅山是真山,“古有道观”,于宋真宗景德四年,观改为景德禅寺(以皇帝的年号命名的寺院全国罕见),明永乐五年奉敕改为“景德至化禅寺”。
清代铁钟(铜钟现深埋山漕)
唐明皇时凿井,宋时有读书堂,明洪武年间修大雄宝殿(实际始建于1007年),简称“唐井、宋堂、明殿”。其“读书堂”为宋宰相富弼(1004—1083)、诗人韩驹(?—1135)读书之寓所。古景德禅寺共五进十厢,205间,楼阁宏伟,殿宇巍峨,佛像庄严。寺内曲径回廊,雕梁画栋,建筑精美。
茅山出土的泥陶
寺后古木参天,林荫蔽日,风景优美,尤其是安有地下机关,一旦有人走动,无论是立、是坐、是卧的满堂佛像便都张目摆首,抬手动足,更是天下一绝,增添了无限的神奇与肃穆,使茅山蜚声遐迩,时望所归。
任大椿《过茅山碑记》石碑
平时,寺内整日香雾缭绕、钟鼓不绝;每逢朝山盛会,方圆四五百里的善男信女聚首山寺,实在盛况非凡。茅山因之被列为与金山、焦山、宝华山齐名的江苏四大名山之一,是里下河有名的佛教圣地,景德寺被称为江北第一名刹。
东台图书馆吉家林 供稿
此石印本现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
封面题诗吉城
吉城后裔吉家林提供
然而,茅山及景德禅寺除《东台县志》、《泰州志》和《扬州府志》中有记载外,在一般史书、宗教书籍中很难找到;也许茅山隶属兴化才五十多年的缘故,一九九五年的《兴化市志》对茅山的历史也仅一笔带过;茅山的青少年及来此工作的人对茅山的过去更是知之甚少。也难怪,茅山“地处海滨偏隅”,名人往来甚少,像明永乐年间景德寺住持、“爱其地幽僻古雅”的蜀仙训国师毕竟凤毛麟角。句容的“南茅山”又混淆了“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北茅山”,加之抗日战争、“文化大革命”宝刹两度遭难,后又平山填沟,昔日茅山那暮鼓晨钟的氛围和唐哉皇哉的气势早已荡然无存,世人塞听,茅山不显,何足怪哉!
八角井栏内壁葫芦状的唐井
所幸者,“唐井”依然无恙,“古景德禅寺”石匾尚在,清乾隆间礼部主事任大椿的《过茅山碑记》石碑仍幸存于世,《东台县茅山志》失而复得。不过,抢救史料已是刻不容缓。
淘西别墅版《茅山志》收藏于南京图书馆
东台安丰袁伯勤故居提供
来茅山的时间虽不长,我总觉得有两件事为当务之急:一是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有关文物、资料(此项工作已见端倪,并创办了“茅山青少年教育基地”);二是编辑茅山方志,尽量全面、真实地介绍茅山的历史。感谢金立言等几位老先生,他们怀着一腔挚爱、一种责任,殚精竭虑完成了这本书的编辑工作。
慈舟法师,俗家姓史名源,法号月济。江苏兴化人,1927年十二岁时,于茅山北面穆家堡青龙庵,剃度出家。1946年,升任金山监院。后历任镇江市佛教协会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金山江天禅寺方丈、南京宝华山隆昌寺方丈等职务。
《茅山古镇》既满足了他们的夙愿,也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这两件事,不仅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茅山的历史,而且对道教、佛教、方志、民间文艺的研究也大有裨益。
“茅山”确实存在,景德禅寺确实存在过,作为里下河地区仅有的名山,“茅山”值得研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茅山的历史不仅是茅山人民的骄傲,也是兴化人、泰州人骄傲。茅山人民曾创造过辉煌,茅山人民定会再创辉煌!
李德珊
一九九七年八月于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