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凤鸟、翱翔九天——赵氏在晋国的起家和兴盛之路
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冬,因为晋献公宠妾骊姬的诬告、以及献公本人对于两个庶子重耳、夷吾势力越来越壮大而心中产生了严重的猜忌提防之心,认为他们有可能各自据守封地起兵作乱,于是献公派出军队讨伐重耳和夷吾的封地:蒲地、屈地。蒲地的晋国国人都愿意支持重耳,准备自发起兵抵抗国君派来讨伐的军队,但重耳认为不能和君父对抗,宁愿流亡也不愿和晋献公兵戎相见。
于是,重耳命令蒲地国人不要抵抗,去迎接国君的军队接管蒲城,自己则带着少数亲随从逃出蒲地,出奔到生母的故国翟国(狄国)。这一走,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直到晋怀公元年(也是晋文公元年、前636年)二月,在姐夫兼老丈人秦穆公的支持下,六十二岁的重耳才返回晋国,夺取了君位,成为第二十二任晋侯——晋文公。
而不离不弃、跟随主公重耳踏上漫漫逃亡路的的亲随,有赵衰、先轸、狐偃、狐毛、贾陀、魏犨、胥臣、颠颉、介子推等人,其中有好几个都是将来的无双国士,文武全才。重耳回国继承君位、成为晋侯后,重用忠心耿耿随自己在外逃亡近二十年的亲信随从,先轸、狐偃、赵衰、胥臣等人先后进入朝堂,成为执掌晋国军政要务的卿士。而赵衰所在的赵氏家族,也从此登上了晋国的最高政治舞台,并在接下来的四百年里,成为这大争之世中风云激荡的主角(之一)。
晋国赵氏,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少昊金天氏血胤,其始祖伯益因为曾协助大禹治水,立下了大功,所以被舜帝赐姓为嬴。之后伯益的子孙侍奉于夏、商两朝历代君主,至商末,伯益十一世孙飞廉(蜚廉)成为商王帝辛(纣)的心腹重臣。
周武王伐商时,飞廉及子恶来忠于帝辛,对抗周军,因此被武王诛杀。恶来之子“女防”被周军俘获,迁至周原故地,作为周王室的牧马仆役。飞廉的这一支即后世秦国的先祖,在恶来六世孙非子的时候,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得封到秦地,建立了“附庸”之国(即赢姓秦氏、秦国的祖先)。
飞廉还有一个少子名叫季胜,季胜的曾孙造父被周穆王选中为车御(就是驾车司机),在平定徐淮叛乱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穆王使造父御......徐偃王反,穆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大破之-----<史记 赵世家>),所以周穆王事后论功行赏,把造父封到赵城(今山西洪洞),成为周王室的卿士。此后造父的后裔以地为氏,改姓赵,即赢姓赵氏。因为赵氏出自于少昊金天氏,而少昊部族以凤鸟为图腾,所以赵氏得到封地、成为周王室的卿士时,就自称“天命凤鸟之后”。
二百年后,周幽王在位时期,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嬉戏无度,致使国家日渐衰败、诸侯久不入朝参拜,四夷也有觊觎之心。造父的七世孙叔带当时是周幽王的卿士,心忧国事,屡次向幽王进谏,劝其重视国政、斥退宠佞。但幽王非但不接受叔带的忠言,还听信奸臣挑唆,罢免了叔带的官职。叔带心灰意冷之下,毅然离开周王室,携带家眷投奔王室的旁支晋国。晋国国君晋文侯(晋国第十一代国君,不是晋文公重耳)听闻王室贤臣叔带前来投靠后很是高兴,立即任命叔带为晋国大夫,加以重用。从此,嬴姓赵氏一族就在晋国扎下了根,而叔带就是晋国赵氏的始祖。
叔带以下历代赵氏子弟都出仕为晋国大夫,叔带的六世孙(有不同世序记载,这里采用六世孙一说)赵衰从年轻时就和晋国公子重耳交好,继承赵氏家主之位后,赵衰曾经就侍奉国君晋献公还是侍奉几位公子进行占卜,都是不吉利结果。而占卜是否侍奉公子重耳时,结果大吉,于是赵衰下定决心,侍奉公子重耳。此后赵衰主动加入重耳的家臣队伍里,随侍其左右,重耳被封到蒲地时,赵衰也一起前往蒲地,负责封地的管理事务。
当重耳被父亲晋献公逼迫出外逃亡时,赵衰和其他同僚:先轸、狐偃、狐毛、胥臣、魏犨等人也放弃了原本稳定而体面的“士人”身份,追随主公流浪国外十九年,尽心尽责、忠心耿耿,帮助重耳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使重耳坚持到了回国继位,成为第二十代晋侯的巅峰时刻。
在流亡的时候,虽然生活有时候很困苦,甚至颠沛流离,但重耳的亲随们没有一个人半途而废、弃主公之不顾,一直忠心侍奉在重耳的身边,为其竭尽全力。当时各国卿大夫乃至国君在见到了重耳及他的随从们时,都由衷地称赞“晋公子贤明忠厚、品行高尚、志行广大、谦恭有礼;诸家臣也肃敬宽容、忠勤有才,都是国家栋梁之才;晋公子有贤臣如此,必将天盛其大业,承受晋国社稷!”
晋文公元年(晋怀公元年、前636年)二月,流亡十九年、历经磨难的重耳在秦国的大力支持下,带着亲随们渡河回国,击败侄子晋怀公,夺取了国君之位,即晋文公。主公成为国君后,赵衰等人被提拔重用,进入了晋国朝堂,被授予卿大夫之职,协助晋文公处理国政。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晋文公在被庐举行蒐礼阅兵,将晋国军队从左右二军扩编为上中下三军、并设六卿分别统帅三军。刚开始的时候,晋文公想让连襟赵衰(当年重耳逃亡在翟国的时候,翟国攻打戎族廧咎如,得到了两个美貌的戎族姐妹,翟君把年纪大一点、名叫叔隗的女子许配给赵衰;把年轻一点、名叫季隗的女子许配给重耳,因此赵衰和晋文公重耳可以称为连襟)为中军将,并兼执政大夫,作为自己治理晋国的第一辅臣。但赵衰推辞不受,并推荐晋国贤臣郤榖为中军将,狐偃为执政大夫,协助晋文公执掌国事,自己则以上卿的职位退居幕后,赞襄国政。
晋文公很是钦佩赵衰的公心,此后一直信任并重用他,赵衰也尽心尽力辅佐国君,参与了尊王(平定王室内乱)、攘夷(晋楚城濮之战)、会盟(践土之盟)等重要军政大事,立下了赫赫功劳。
晋文公八年(629年),晋文公举行清原之蒐,在三军之外再设立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因为赵衰多次谦让并举荐他人担任军卿,晋文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所以这一次举行蒐礼时,晋文公强行将赵衰任命为新上军将。同一年,晋国上军将狐毛、上军佐狐偃(都是晋文公的舅舅)相继病逝,晋文公以中军将先轸(原中军将郤榖已去世,先轸晋升为中军将)之子先且居为上军将,将赵衰提拔为上军佐,至此,赵衰成为成为晋国排名第四的重臣。晋文公还把原地封给他,作为赵氏家族封地。
晋文公去世后,赵衰继续辅佐继位的晋襄公(晋文公的太子驩,文公侧室逼姞所生),在崤之战中全歼了狂妄自大的秦国军队。之后,因为不能控制情绪而在朝堂上怒斥晋襄公私放崤之战秦国俘虏而深感愧疚的中军将先轸,在箕之战与白狄作战中主动解下甲胄、冲入敌阵而自杀殉国,晋襄公为激励晋国臣民、褒奖忠勇之士,于是把先轸的儿子先且居从“上军将”升为“中军将”,成为晋国新一代“中军元帅”。而原上军佐赵衰则升为中军佐,成为晋国朝堂诸卿中的第二人。
此后赵衰随先且居参加反击秦国进攻的彭衙之战,大获全胜,并在一年后秦国再一次来袭时建议晋襄公坚壁清野、不和秦军作战,使得秦军劳师无功而返。秦军在秦穆公亲自率军出征的前提下,只收复了被晋国攻占的汪邑和彭衙两城,并攻占了晋国王官、郊邑两座小城,就再也没有战果,和晋国军队主力决战的意图破灭。
晋襄公六年(前622年),晋国中军将先且居、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这三位先君重臣先后去世,接二连三的坏消息让晋襄公忧心不已。但哀闻还没结束,当年晚一些时候,中军佐兼执政大夫赵衰也因病薨逝。晋国排名前四的卿大夫就此全部离开了人世,这让年轻的晋襄公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只能着手准备调整朝堂卿士位置,从诸卿家族中重新选拔人才,入朝参政。
自晋文公回国继位开始,晋国国内就一直存在贵族卿大夫之间相互的利益冲突,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的老臣或者被晋文公诛杀,或者逃离国内,流亡他国。而献公、惠公时代还有一部分传统贵族,在晋文公回国时选择了投靠文公,因此权力和家族地位依旧保持,这一派的代表是郤榖、栾枝、箕郑父、士榖、梁益耳、先都、荀林父等。
但晋文公自己也有一帮流亡时忠心追随的亲信臣子,他们在晋文公回国继位后理所当然地被提拔重用、进入了晋国朝堂,成为新的国政参与者,这一派的代表是赵衰、狐偃、狐毛、先轸、胥臣。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子嗣,和国内的老臣派之间,为了争夺利益及朝堂地位,有着极大的矛盾。晋文公将左右两军扩为上中下三军、又增添新上军、新下军,都是为了平衡两派的利益,并将蛋糕做大,使得诸卿之间利益均占。
在晋文公高超的政治手腕下,老臣派的郤榖成为第一任晋国中军将,栾枝也成为执政大夫,但亲随派的赵衰、先轸、狐偃等也纷纷进入朝堂和军队,担任各军军、佐,手握大权。晋文公薨逝、晋襄公即位后,以仁德宽厚的统治手段,暂时化解了晋国卿族之间的矛盾,但一直没有彻底解决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情况,国内老臣派和文公亲随派之间各怀心机,时刻准备着打击对方,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
在先且居、赵衰、栾枝、胥臣这四位晋国朝堂排名前四的重臣去世后,晋襄公起初准备从老臣派内选择贤者代替他们在朝堂上的位置,预备提拔士榖为中军将、梁益耳为中军佐、箕郑父为上军将、先都为上军佐,只把下军将、佐两个位置留给亲随派,并废除新上军和新下军,重新恢复三军六卿制。这个消息很快就泄露出去,老臣派一片欢腾、踌躇满志,而亲随派则忿忿不平、准备据理力争,夺回父辈们艰苦奋斗才得来的位置。
当时,亲随派的第一代已经基本调零(赵衰、狐偃、狐毛、先轸、胥臣等),但他们的后辈也成长起来,接过了各自家族的宗主位置,如狐射姑(贾季,狐偃之子)、赵盾(赵衰之子)、先克(先轸之孙、先且居之子)、栾盾(栾枝之子,原属于老臣派,但审时度势后加入了亲随派)、胥甲(胥臣之子)等。这些年轻人听到晋襄公准备优先选拔老臣派、让亲随派让出权力和位置后都强烈不满,并迅速团结起来,准备向晋襄公谏言,请国君收回成命。
晋襄公七年(前621年)春,晋襄公召集军队及诸卿,在夷地举行大阅蒐礼,并趁机宣布对国政和诸卿位置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就是他当初预定的“重用老臣派、暂时让亲随派靠边站”的政策。但在举行正式会议的时候,年轻气盛、最善于揣摩国君心理、同时表达能力极强的先克第一个发言,对晋襄公言辞恳切地说:“国家能有这样的兴旺局面(指文公、襄公两代称霸、并击败楚、秦、北狄),都是先君文公和先大夫们(指追随文公流亡的亲随们)历经困苦、艰难创业而来。国君您数次展示君威、连败强敌(指崤之战、彭衙之战、箕之战),是先大夫们流血乃至牺牲才得以成功(指先轸阵亡于箕之战)。我们晋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天下的霸主,狐、赵之功不可忘(以狐偃、狐毛、赵衰代指所有的亲随派,至于为什么不提先轸,那是因为先轸是先克的祖父,要避嫌)!”
先克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后,亲随派(其实是少壮派)其他人也纷纷附和,向晋襄公请求追崇当年跟随晋文公左右、为晋文公和晋国开创霸业的各位亲信随从的功劳。
晋襄公是继承父亲晋文公的君位、从而成为晋君的,他也知道自己的国君位置是依靠父亲的亲随们当年历经艰辛和困苦辅佐主公(晋文公),坚韧不拔、尽忠职守才能继承得来,晋国的霸业也是他们和父亲晋文公一起打拼出来的。现在先克这么一闹,其他少壮派也顺势起来力争,原先的人事安排怕是不好落实了。
而且,晋襄公明白:这些少壮派才是自己的“基本盘”,将来的统治基础还得靠他们。而国内的传统贵族、也就是老臣派,也不是说不忠心,但他们忠心的是国君的法统,而不是某一位国君,就像当年晋文公回国时,因为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所以老臣们(郤榖、栾枝等)就可以抛弃晋怀公,迎接晋文公继位。假如自己有什么不测,想来少壮派大概率会支持自己的后裔,而老臣派就不知道会去迎立哪位先君的子嗣了。这么一比较,之前自己想要重用老臣派的想法还是太草率了。
于是,晋襄公接受了先克的谏言,改变了原本计划好的人事安排,除了裁撤新上军、新下军行动不变外,重新安排了六卿兼各军将佐位置:以狐射姑(贾季)为中军将、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为上军佐、荀林父为下军将、先蔑(先轸之弟、先克叔祖)为下军佐,赵盾并兼执政大夫。这样,少壮派得到了六卿中的四个位置,而老臣派只得到上军佐、下军将两个位置(且下军将荀林父已经和原来的政治同盟逐渐疏远,他在以后基本不被看作传统贵族一员,而是独立自成体系。荀林父的后裔,也从荀氏分出来,别立为中行氏,成为日后晋国朝堂的新兴力量。)
就这样,晋国少壮派的中坚力量赵盾,在晋襄公的提拔下(还有先克的据理力争下,虽然先克的初衷是为了全体亲随派后裔争取利益),继承了父亲赵衰的权势和地位,成为了晋国朝堂上举足轻重的卿大夫,以中军佐兼执政大夫的职位,参与制定晋国对内对外的一切国策,辅佐晋襄公继续稳固霸业。
晋襄公举行了夷之蒐、置三军六卿,完成朝堂人事安排后不久,他的老师阳处父从温地返回,参拜晋襄公。在听到新的人事安排后,阳处父向晋襄公进言说:“贾季(狐射姑)虽有才,但是为人刚愎、骄横自大,而且目光短浅,对于大事把握不足,又自认为是国君的长辈(狐射姑的父亲狐偃是晋文公舅舅,狐射姑是晋文公表弟、晋襄公表叔)而不大尊敬公室,这都是隐患所在。赵盾则贤能大度、执法严明,士人敬服,由他代替贾季统帅晋国三军、辅佐国君,才能使我们晋国霸业不坠。”
晋襄公温文尔雅、仁厚敬贤,对于老师的进言深以为然,他内心也认为狐射姑确实是有些骄傲自大、办事毛躁,不如赵盾稳重成熟。于是晋襄公再次对朝堂进行微调:让狐射姑和赵盾交换位置,赵盾为中军将,狐射姑为中军佐,另外赵盾的执政大夫职位不变。
这样,晋国六卿的位置最终调整为:中军将赵盾、中军佐狐射姑、上军将先克、上军佐箕郑父、下军将荀林父、下军佐先蔑,赵盾还另兼执政大夫。从赵盾开始,晋国历代中军将都兼执政大夫,成为晋国国君之下的朝堂第一人,即正卿(大多数情况下,是实际的第一人,晋国国君自晋襄公以下,君权都不强。晋悼公以后,国君更是成为一个牌位,被高高供起,有如傀儡),而之前的郤榖、先轸、先且居、狐射姑等中军将,都是不兼执政大夫的。
这样的朝堂政治模式在晋国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晋定公二十八年(前490年),经过了八年内部混战后,晋国六卿中的范氏、中行氏最终被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家联合击败,范氏、中行氏家主带着族人逃亡到齐国,两家的封地被没收(其实就是被四家瓜分),晋国六卿变为四卿,晋国才取消中军建制、废中军将,改设上下两军,以上军将为正卿。
也许赵盾真的是身负“天命凤鸟”的家族气运,在他出任中军将兼执政大夫、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地位仅次于国君晋襄公之后还不到半年,唯一能够在权力上制约他的人:国君晋襄公却突然得了重病,在弥留之际勉强支撑着向正卿赵盾留下“立太子夷皋为君,稳定朝堂、维护晋国霸业”的遗嘱后,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宽厚仁德的守成之主晋襄公去世。晋国正卿赵盾由此成为了晋国权力台阶上的第一人(实际)。
晋襄公去世后,赵盾召集诸卿大夫,商议迎立新君之事。虽然晋襄公曾经留下过遗嘱,要赵盾扶立太子夷皋继位,但夷皋太过于年幼(当时还不到三岁),如果立这么幼小的国君,恐怕会有当年奚齐、卓子之祸(即晋献公的两个幼子,献公去世后,荀息先后拥立奚齐、卓子为君,都被权臣里克弑杀。晋国因此内乱纷纷,国家动荡不安),于是赵盾出于一片公心,准备放弃立夷皋,而从襄公的兄弟、文公的儿子们中选年长者接回国继位,“国赖长君、社稷安稳”(按照晋国传统,国君以外的诸公子,都不能留在国内,而是出仕于他国,或者侍奉周王室,以免危险到君权),其他卿大夫对于赵盾的提议也没有反对,毕竟国家稳定才是大夫们继续享受权力红利的先决条件。
但是在迎接哪一位宗室公子回国的问题上,作为正卿的赵盾却和排名第二的重臣、中军佐贾季(狐射姑)产生了对立意见。赵盾属意的是出仕于秦国的公子雍,公子雍是晋文公的爱子,深受父亲文公重视,为人有才学、品德也很高尚,在秦国位居亚卿大夫,有政治经验,如果立他为新君的话,晋国霸业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延续。但是狐射姑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也许是傲慢自大、也许是忌恨赵盾抢走了他的中军将位置,所以才跳出来和赵盾唱反调),坚决不同意立公子雍,而是要求立公子乐。
公子乐的生母是晋文公在秦国所娶的秦穆公之女文嬴,而文嬴之前还是晋怀公以太子身份在秦国当人质时所娶的妻子,名怀赢。因为晋怀公在父亲晋惠公病重时偷偷跑回晋国继承君位、抛弃了怀嬴,所以秦穆公一气之下,才把怀嬴改嫁给晋怀公的伯父重耳(晋文公),以后改名文嬴。先后两嫁伯侄二人,这在风气开放的春秋时期,都不是什么好事。但狐射姑不管这些,还振振有词地说:“公子乐的母亲曾被怀公和文公所宠爱,又是秦国国君之女,我们立她的儿子,晋国国人必然拥护,而秦国也会和我们缓和关系,就立公子乐!”
赵盾一是看不上公子乐,二是要打击狐射姑对自己的冒犯,于是毫不客气地反击说:“辰嬴(晋文公去世后,文赢改称辰嬴)在先君文公的妃妾里地位本来就不高,她的儿子能有什么威信,让国人敬服?何况一个妇人侍奉过两代国君,这品德就不好,她的儿子继位更是名不正言不顺。作为先君文公的公子,公子乐不能得到大国的庇护重用,而呆在陈国这样一个小国里(晋文公的公子中,很多都在大国或者周王室出仕,公子乐只能呆在陈国,也没有什么出色的成就,从这一方面来推测,他的能力和才华也不高),这说明他没出息、没能力,怎么能成为我们晋国的国君。即使硬把他接回国继位,在国人中他也不会有崇高的威信和口碑,立公子乐不合适!”
平心而论,赵盾想要立成熟有才、品行高尚的公子雍,确实是一心一意为晋国社稷着想,其忠心可鉴。而狐射姑要立公子乐,实在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没有什么站得稳的理由。其实,如果换了其他对晋国社稷有野心的卿士,立平庸的公子乐,远比立才华突出、政治成熟的公子雍要好控制,或者直接立还在襁褓之中的太子夷皋,那更加是攫取权力的好机会。因为立一个没能力的庸君、或者年幼无知的幼主,那不正是实际执政者趁机大权独揽、夺取利益的好时机么!
但是赵盾并没趁机布置玄机夺取权力、一统晋国朝野,而是出于公心,要迎立成熟的长君回国继位,确实是贤德持重的忠诚之士,这一点无需质疑。可赵盾为了国家稳定、在朝堂上公开背弃晋襄公的遗愿,丝毫没有顾及先君的权威和最后的嘱托,这不禁也让晋国的大夫们深深担忧,这样一位权势滔天、行事果决、极度自我的执政正卿,在掌握了晋国最高权力之后,对国家社稷到底是福还是祸。
激烈的争吵中,赵盾没办法说服狐射姑,狐射姑也绝不可能同意赵盾的意见,于是原本属于少壮派集团同盟者、在晋国朝堂上排名前两位的卿士就这样因为立新君的分歧而闹翻、关系破裂。赵盾决定不管狐射姑的反对,抢先派出下军佐先蔑、大夫士会前往秦国,迎公子雍回国继位。得到赵盾已经去接公子雍的消息后,狐射姑也不甘示弱,派亲信前往陈国,迎公子乐回国争位。眼看晋国就要因为争夺君位而发生当年齐国的前车之鉴,宗室内讧,国家动荡(即齐桓公去世后,群公子在各自的党羽支持下发生内战,争夺齐国君位,由此引起的内乱持续了数十年,齐国的霸业也因此倾颓,再不复齐桓公时的辉煌)。
得知贾季私自派出使者去接公子乐回国、要和自己争夺“拥立之功”后,赵盾勃然大怒,立即显露了个性中霸道专横、雷厉风行的一面,他直接派出暗杀队伍,在郫地伏击了已经在陈国接到公子乐、正准备返回晋国的贾季使者及公子乐一行人,将他们一网打尽、全部杀死,包括晋文公的爱子公子乐。赵盾的雷霆手段,让贾季的“夺位”计划彻底破产,但同时他也背负了“杀害公室”的骂名,其中的利弊,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了。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九月,收到自己派出的使者和寄予厚望的公子乐都被赵盾暗杀的消息后,狐射姑也是怒发冲冠、誓言要报仇。想起自己在朝堂上总是被赵盾压过一头,到手的中军将也被赵盾换走了,狐射姑就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你赵盾可以暗杀我的使者,我就不能杀你的人么!
因为是阳处父向晋襄公进言,让赵盾代替自己担任中军将、并由此掌握了大权,所以狐射姑也深恨阳处父。对于赵盾,现在暂时是动不了,而要杀阳处父却很容易。于是狐射姑派自己的族人狐鞫居暗杀了阳处父,作为对赵盾的报复、以及向晋国国人显示自己的权威。狐射孤没有想到,他这么莽撞的举动,非但压制不了赵盾,还给自己的家族带来了灾祸,实在不是一个成熟卿士所做的事。阳处父的死并不影响赵盾继续担任正卿,还让狐射姑落下了授人以柄的口实。
阳处父被暗杀后,赵盾表面上不动声色,其实已经在暗地里准备处置狐射姑了。他借口向诸国告哀(即向各国派出使者、通知晋襄公去世、请他们来吊唁)的名义,派身为中军佐的狐射姑出使赤狄潞国,行告哀礼,将其调虎离山。等狐射姑一走,赵盾立即下手,逮捕了狐鞫居并严加审讯,得到了是狐射姑下令暗杀阳处父的口供,然后将狐鞫居的罪状公之于众,并诛杀了狐鞫居,作为向狐氏家族动手的讯号。
狐射姑在潞国得知赵盾已经动手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没料到赵盾会这么快展开报复。原本狐射姑还想返回国内,发动亲信和赵盾对抗,但是赵盾在狐射姑离开晋国时就布置妥当,将狐氏势力及家臣们都控制起来,使得狐射姑成为无根之木,再也掀不起大浪来。无奈之下的狐射姑只得逃亡到翟国(狐氏家族的母国,也是晋文公的母国),以避赵盾的追杀。
赵盾在打垮了狐射姑后,并没有穷追到底,而是大度的放弃了深究狐氏家族,还派出原狐氏家臣臾骈将狐射姑的族人及全部家产都送到翟国去,交给狐射姑(当然,狐氏在晋国的封地就没收了)。赵盾的意思很明白:我就此收手,不再追究你,以后你也不要再和我作对。看在狐、赵两家几十年的交情上,你就呆在翟国安身,以后都不要回晋国了。
狐射姑在收到了赵盾送来的族人和财产后也很感慨,自己费尽心机也没能斗过赵盾,结果搞到这个地步。不过也还好,赵盾还算念旧情,没有对狐氏下死手,把人和财产都送回来了,维系了最后一点香火情。即懊恼又庆幸的狐射姑从此离开了晋国,先后流亡在翟国和潞国,最终在潞国去世,一辈子也没有返回晋国,因为狐氏的封地在贾地,所以后世对狐射姑也称为贾季。而在晋文公、晋襄公时代威名赫赫的狐氏家族,也彻底告别了风云变幻的晋国朝堂,成为第一个被淘汰出权力舞台的晋国卿族。
狐射姑的落败和逃亡,使得最后一个能让赵盾忌惮的人也离开了晋国,他认为在晋国朝野之中再也没有可以阻挡自己的力量,以后可以凭借着手中的权势和意志力和来统揽操控晋国国政,并携晋国的诸侯霸主威名,继续深入的参与到“合诸侯、匡天下”的霸业之路上去。不过赵盾很快就会知道,在晋国,还是有人会制约乃至威胁他,搞得他狼狈不堪又无可奈何,被迫屈服,并违背自己的初衷重新改立新君,相当于自己给了自己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这些未竟的精彩故事,就是我们下一篇文章将要描述的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