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学院”,被伪名的世界名画
【提要】
拉斐尔表现经院哲学的油画“教义辩论”,17世纪以后被篡改为表现伪希腊哲学的《雅典学院 》。
所谓“雅典学院”画中的“柏拉图弟子们”,竟有孔夫子、拜火教徒、印度人和阿拉伯人。
伪“雅典学院”
【流行的伪说】
关于拉斐尔这幅作品,现在的主流说法是:
“欧洲文艺复兴时,意大利“艺术三杰”中年龄最小的拉斐尔(1483—1520年)曾画过一幅名画《雅典学院》(The School of Athens),表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学者相互切磋的景象。”
这种说法,见于各种百科全书、辞海以及学校课本,令许多朝圣者顶礼膜拜,赞赏不已。
但是,这一主流说法,却是17世纪以后才出现的伪造之说。
【真相】
历史的真相是,这幅油画的本名是叫“教义辩论”。画的主题,是天主教经院哲学家与其他宗教教派和思想家的辩论。与古希腊的什么“雅典学院”并无关系。
关于此画作的来源经过如下:
1508年,25左右岁的年轻拉斐尔由佛罗伦萨来到罗马,由美迪奇家族推荐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此后,他在此为教皇宫绘制了大量壁画,其中以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四组壁画最为著名。
这一组壁画由教皇和天主教主教教会赋予命题,总题目为《教会政府的成立和巩固》,壁画分列四室:分别以《哲学》、《神学》、《诗学》和《法学》为主题。
第一幅《哲学》命题,即“教义辩论”,也就是现在所伪名的“雅典学院”。此画是这四幅壁画中最为著名的,约创作于1509——1511年。
【对称的宗教主题】?
教皇宫中此幅《教义的辩论》画之正对面,是拉斐尔所作的另一幅天主教题材画“圣典辩论”。
两画对称,用以表明“天启的真理”(宗教)与“理性的真理”(哲学)的平衡。
因此,以“教义辩论”的油画与“圣典辩论”两相呼应。
“教义辩论”在教皇宫的壁画位置
位于教义的辩论对面——圣典辩论
《圣典辩论》的简介:
这幅壁画与《教义辩论》,都属于罗马梵蒂冈宫教皇图书馆的《神学》主题。
所谓“圣典辩论”是基督教的“圣事”,但天主教、东正教两者仪式不一样。
画家在这里描绘的是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圣不凡与神甫们在隆重圣事上谈论圣典细节的场面。这里有作为圣餐(即圣体)象征的圣饼,它放在全幅构图中间的祭坛上。
画上展开的事件共分两大层次,即两个不同场面——人间与天上。在天上,象征圣父的形象是在圆拱形画面的最高处,两侧有诸神与天使长加百列;在他的下面是处在光芒万丈的圆形光环之中的耶稣,他以裸体形象展现。
在耶稣两边,是圣母与施洗约翰,在耶稣的云彩下有一球形,内有一只鸽子,它是圣灵的象征,如此来构成三位一体(即圣父、圣子、圣灵)。
《圣经》中所述的各路先知与使徒们分坐在两侧,气势十分庄严,脚下彩云翻滚,形成一个天上人间的大间隔。在这一长条的浮云下面,乃是数量众多的人间著名人物形象。这里有神父、主教、祭司、老人和年轻人。
据说,在此画中可以找到但丁、萨伏纳罗拉、虔诚的僧侣画家安哲里柯等等历史人物的面容(?)。
【教义辩论】
拉斐尔此画内容与所谓希腊的“雅典学院”没有任何关系,是描写中世纪后期经院哲学与各种异端思想人物的交汇和辩论。
以教皇为中心的世界宗教教派辩论
因此,此画中既有天主教的经院学者,也有拜火教徒(琐罗亚斯德)、印度教徒(商羯罗)以及头戴大头巾、身穿绿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Avicenna),以及西班牙的阿拉伯学者阿威罗伊。
红衣的中国孔夫子与绿衣的阿拉伯人阿维森纳
上图中的红袍者是中国的哲人孔夫子。绿衣人为阿维森纳。白衣人为琐罗亚斯德。
这些东方哲人和波斯的拜火教主琐罗亚斯德,当然都绝对不可能出现在古代希腊柏拉图的所谓“雅典学院”中。
按照教皇提出的设计总意图,这一组壁画必须表现一个总主题,即赞誉天主教及其教士们,用富丽堂皇的壁画和多元性人物,来宣扬及衬托罗马教权的威望和荣光。
因此,所有壁画的内容都必须涉及罗马教廷的历史,并且要把尤里乌斯二世及其继承人利奥十世的肖像画画进去——这就是壁画最高层和处于画面中心的两位人物。
即使在文艺复兴时代,从天主教正统性的角度看,希腊哲学与宗教仍然属于异教徒的信仰。若以“雅典学院”这种异教徒题材为主题,当时还是不太可能进入教皇宫的圣殿的。
拉斐尔制作的这幅壁画,形制非常巨大(2.794×6.172米)。
拉斐尔开始创作时候,对四面墙上的壁画作了认真的整体思考。全部绘画的绘制期为自1508年至1524年。这幅“教义的辩论”创作于1509——1511年。
但是,拉斐尔于1520年突然去世, 故部分作品的细部并未完成。是由他的助手和学生(吉昂弗朗斯科·班尼、朱利奥·罗马诺和若弗琳诺·迪·库里Raffaellino del Colle等)继续绘制完成的。
【伪说的兴起】
将这幅“教义的讨论”改名为“雅典学院”,是17世纪末的事情。
确切地说,该画是在1698年之后才被称为“雅典学院”的,改名时间距拉斐尔创作此画的时间相距已经接近200年。
最早将“教义辩论”这幅油画伪名为“雅典学院”(Georgio d′Atene)的人,是17世纪的意大利教士贝洛里(G. P.Bellori, 1613—1696),他是教皇宫和图书馆的管理人。
贝洛里于169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这幅画命名和主题应改为“雅典学院”(Liceo d′Atene),并且赋予了画中一些人物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人的名称。
贝洛里之所以需要和敢于这样做,当然得到了当时的教皇的授权。背后有复杂的政治和宗教变异的原因。此非本文?所可简述也。
由于拉斐尔的这幅作品在他生前并没有完成,在贝洛里管理教皇宫时期,命修补此画的后人,据此新主题改造了此画某些局部的细节。?
贝洛里声称,此画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绘制了希腊时代的五十多个哲人。?
【空间解析】
拉斐尔此巨作之原图,绘制在梵蒂冈教皇宫内的图书馆,现在称为梵蒂冈的拉斐尔展室之中。?
拉斐尔精心设计了此画的背景和构图,采用透视法,以二度空间呈现三度空间的纵深。
画中人物以倒三角形构图:
可以看出,全部人物主要分为三个中心,
1.最上层台阶,人物排成一列,以最中间的两个人为中心。
2.台阶下面左侧,以坐在地上专注地书写着的那位学者为中心,旁边那几人都是看向他。
3.台阶下面右侧,中心人物就是躬着身子、手执圆规在一块黑板上给别人说写什么的那个,周围好像是他的学生。
4.还有个很特殊的人,就是在最前面,中间位置偏左的那个手倚着一只木箱的人。这个人物在构图上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在此画中,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据说融汇了文艺复兴时代脍炙人口的五十多位哲人的面貌,使之荟萃一堂,以体现人类智慧的和谐及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同时,拉斐尔对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姿态、表情都做了生动的刻画,全画布局和谐,静中有动,张弛有致,存在变化而统一的节奏感。
【殿堂不是雅典学院而是梵蒂冈大教堂】
拉斐尔这幅画描绘的建筑背景,所画的也不是莫须有的什么雅典柏拉图学院的建筑,而是罗马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圣彼得大教堂又称圣伯多禄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此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性建筑之一,由米开朗基罗设计,位于梵蒂冈,是一座天主教的宗座圣殿,建于1506年至1626年,为天主教会重要的象征之一。
拉斐尔画作中背景殿堂的穹景
圣彼得大教堂富丽堂皇的穹景
圣彼得大教堂内景
由此可见,拉斐尔这幅作品取材所画的原型建筑,根本不是什么雅典的异教徒学院,而是天主教的圣殿。
【画中的人物】
根据西方近代人的解读,画中的人物分别是:
1——芝诺:爱利亚哲人。
2——伊壁鸠鲁:哲学家,快乐主义者 。
3——安提西尼:在色诺芬左边,犬儒学派的创始人。
4——原子论者:德谟克里特。
5——西班牙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洛伊(毕达哥拉斯后方头缠白巾伸头向左看的老者)。
6——毕达哥拉斯:数学家。
7——亚历山大:马其顿国王,亚里士多德的学生。
8——安提西尼:犬儒学派的创始人
9——希帕提娅:女数学家。
10——色诺芬:军事家与文史学家。
11——巴门尼德:存在论思想家。
12——苏格拉底:哲学奠基者之一。
13——赫拉克利特:爱非斯哲人,脸部原型为米开朗基罗。
14——有人说此人是柏拉图(?),但也有人说是达芬奇:头像以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为原型,也有说是以达芬奇为原型。
15、——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奠基者之一,头像以教皇继承人利奥十世为原型。
16——第欧根尼: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
17——关于这位人物存在异说,有人认为是罗马人普罗提诺(Plotinus c. 204/5 – 270)。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孔夫子。
18——欧几里德:数学家。
19——琐罗亚斯德:波斯拜火教创始人。
20——托勒密:手持天文仪者,天文学家。
21——黑帽者为拉斐尔,拉斐尔身旁白衣少年是当时教皇的侄子乌尔宾诺公爵。
图中右侧字母R是印度哲人商羯罗。(字母R右下角黑帽男子即为拉斐尔本人。)
旁边的绿衣者是阿拉伯哲人阿维森纳(Avicenna)。
黑帽男即拉斐尔
【结语】
由此可见,拉斐尔这幅世界名画的真正主题,并不是什么希腊的雅典学院,而是反映文艺复兴时代人类宗教哲学的交汇与辩论——教义辩论。
这幅伟大的作品中,拉斐尔成功地把不同时期的复杂人物集中在一个空间上,古今五十多位不同学派的哲人荟萃一堂,进行讨论,从而表现对人类智慧的赞美。
整个背景和构图,采透视法以二度空间呈现三度空间的纵深,如同舞台空间一样。
实际上,此画中的人物大部分是虚拟的人物。
——未能最终完成这幅作品的拉斐尔本人,从来没有说明这幅画中每一個人像所代表的人物为谁。
至于后来所有关于此画中人物的命名和传说故事,都是出自于推测、猜度和假设。实际上,画中很多人物的身份至今也仍无定论。
[There are a lot of contradicting info online referring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figures in this painting. The “School of Athens” is actually one of a group of paintings on the walls of this room that depict distinct branches of knowledge. This painting is under the tondo labeled “Causarum Conitio” (knowing the causes(?)) which refers to philosophy. Raphael had made no known designation of the figures in the painting, however, commentators have suggested the identities of some of the figures. A lot of them are contradictory while a few of them are generally accepted, like the figures in the following pictures. Names in parentheses refer to figures who have double identities as ancients and as contemporary figures.]
【附记】
关于以上背景资料及人物分析,参阅:
英格丽德·罗兰(Ingrid Rowland)著《雅典学院的知识背景:在朱流斯二世的罗马中探寻神医》,马西亚·霍尔(Marcia Hall)主编的《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剑桥,1997年,第150页以及注释第56。哈里·B.古特曼的文章《拉斐尔壁画雅典学院中的中世纪成分》(期刊《思想史》第2卷第4期,1941年10月,第420-429页。
【关于将“教义辩论”改名为“雅典学院”的贝洛里其人】
Giovan Pietro Bellori (1613-1696) antiquario, collezionista, bibliotecario e scrittore illustre (sue Le vite de' Pittori, Scultori e Architetti moderni )。 Allievo del ternano Francesco Angeloni , fu al servizio del papa Alessandro VII e della regina Cristina di Svezia . Nel 1670 fu nominato Commissario delle antichità di Roma da papa Clemente X.
(2014年4月写,2019年7月再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