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作:作文最关键的两步
浅探立意与主题的区别
文/陆生作
【一】
查汉典网,“主题”有4条解释:1、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2、文艺创作的主要题材。3、音乐中重复的并由它扩展的短曲、主旋律(如奏鸣曲或交响曲中者)。4、题目。
很显然,1、2、4都与写作有关。不同的人,对“主题”有不同理解,可能正源于此,大家拿着不同的意思在对话,自然没法一致。
【二】
再查《现汉》,这是出版界的标准。
立意,动词。《现汉6》799页:2、命意:这幅画立意新颖/作文时要注意审题立意。
命意,动词。《现汉6》912页:1、(作文、绘画等)确定主题。
主题,名词。《现汉6》1701页:1、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2、泛指谈话、文件、会议等的主要内容:主题词/年终分配成了人们议论的主题。
按《现汉6》对“立意”“命意”的解释,可得出:立意,是确定作文主题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去看,从“立意”是一个思考过程的角度去看,它的范围比“主题”大,“主题”只是“立意”产生的结果。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立意”“主题”等词,词典虽有解释,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应性没那么强。犹如,西方谈“想象”,一直在下定义;而我国传统是“神与物游”,“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意会多于言传。也算特色。
【三】
把“立意”分开看,“立”理解为“确立”,“意”理解为“心思”——“意”可拆分为“心音”,即心声。
作文,即“言为心声”,用“言(材料内容)”来表达“心声”。
简单地说,“立意”就是“我要告诉读者什么东西”。它是思考出来的,感悟出来的,总结出来的,推导出来的。当然,作文要弘扬真、善、美,正义的一方。
比如:走在街上,有一个人把你的钱包抢走了。你很生气,报警处理。事后,你想写一篇作文谴责这种行为,并提醒他人注意保管好钱包。——这就是立意,于他人、社会都是有益的。在这里,我觉得“立意”二字已经从动词转为名词。它是单个的,我依然认为它的范围小于“主题”——这“主题”作“题材”“题目”理解。——从这个角度看,“主题”和“立意”性质不同,所以把两者以大小来比较是不合适的,它们没可比性。但,我想借“大”和“小”表示一种渊源、一种挑选,比如:主题(题材)是一个鱼缸(大),立意是鱼缸中的一条鱼(小),作者可以选择捞这条鱼,也可以选择捞那条鱼。一个鱼缸养多条鱼,同一题材生出多个立意。如此,只为方便理解而已。
而且,从主题(题材)中挖掘出立意,不是简单的挑选,它是思考的结果,与作者的个人感受关系密切。
另,名词动用,古文中很常见,如“沛公军霸上”的“军”字;形容词也能动用,如“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四】
作文的主题是否深刻是有层次的:1、只关注事件本身,叫新闻事件,目的是让人知道;2、借事件表达感情,叫倾诉,目的是让人理解;3、从事件中挖掘哲理,是智慧,目的是让大家受益。
这是从网上复制来的内容,层次清晰。当面对一个写作材料,可按这三步走,让作文更有深度,更有意义。
【五】
我在《写观察日记的三条建议》一文中说:
“什么是借物喻人?可以参看课文《落花生》《白杨礼赞》。
“其实挺简单的!把物当人看,它有什么特点?比如:稻子,稻穗低垂,谦虚;铅笔,写错了能擦掉,像人有错就改;抹布,把桌子擦干净,不怕脏,舍己为人。”
虽然谈的是“借物喻人”,但也是立意所在。这样的思考,是可以拿来做立意训练的。——随便找一样东西,根据它特点或某个现象来立意:找到它与人生中的某种现象或某类人的相似性或相通性。比如前面讲到的稻子、铅笔、抹布等。
【六】
不管“主题”大于或小于“立意”,还是“主题”等于“立意”,我觉得只是理解的层面和角度不同。如果大家不在相同的语境下,自然产生歧义。所以,为了防止搞糊涂,我还是按我自己的套路来。
一篇作文,得有一个灵魂,就是作者的观点:想告诉读者什么东西。观点,是从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出来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用具体的事物证明观点。
这是作文最关键的两步!
总之,“观点”来源于生活,从材料(生活中经历的具体的事物)中提炼,写作时,又借助材料来表现。
至于其他,诸如“修辞、结构、语言”之类,那是技法上的事了。我对作文的理解,大体上可归纳为12个字:观点、证明、手掌、波折、特点、表演。
比之前,多了“特点”二字,有特点,才鲜明,才形象,才与众不同,与众不同处,才是成功处;又把“矛盾”用“波折”替代,范围更大些,作文中的有些“波折”不适合用“矛盾”解释。
观点、证明、手掌(结构)、波折(矛盾)、特点、表演。参看《陆生作:小学生写作文牢记这十个字,非常有用》。
【七】
主题与立意之间的关系,是我纠结很久的一个问题。
作这些思考,算一个句号。若于大家有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