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错别字成就了一道经典考题,为什么?
闲谈:一个字和那个老师
文|陆生作
霜降日,浙江省第七届生活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作家陈梦敏老师从武汉来,与省陶研会的计老师、汪老师在浙报对门咖啡馆小坐,闲谈正事。
汪老师讲起一则旧事。她在杭城读中学,回老家升学考。一次测试,阅读理解宗璞《西湖的“绿”》——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地。
★明明是池,作家却写“跳跃满地”,请问“地”字怎么解?
当年的汪同学懵了,因为她的语文课本上就是“跳跃满池”,而非“跳跃满地”。报告语文老师之后,语文老师认真翻查,发现杭城的课本已是新版,而当地的课本仍是旧版。当然以新版为准。当天晚上,语文老师对照一宿,把两版之间的不同处列成表,分发给学生。真是好老师!
其实,“地”是错字,“地”与“池”偏旁有别,旧版有误,新版作了校正。奇的是,一个错误的字竟然成就了一道经典阅读题,还有标准答案:荷叶碧绿,圆而大,密布满池,像草地。绝妙!
想起王充《论衡·龙虚篇》的一段记载:
短书言:“龙无尺木,无以升天。”又曰升天,又言尺木,谓龙从木中升天也。彼短书之家,世俗之人也。见雷电发时,龙随而起,当雷电击树木之时,龙适与雷电俱在树木之侧,雷电去,龙随而上,故谓从树木之中升天也。
此中有一字错,“尺木”当为“尺水”。虽然王充心中有疑,解出一番道理来,不过是错上加错。龙行雨,龙见井,龙跃于渊……都与水有关。杭城有《乌龙》传说,喜儿吞珠化龙,舔墨升天。“尺木”之说,“水”“木”相混罢了。
字因形近而错,诗人杨万里亦有一例。《鹤林玉露》载:
杨诚斋在馆中,与同舍谈及晋“于宝”。一吏进曰:“乃干宝,非于也。”问何以知之。吏取韵书以呈,“干”字下注云:“晋有干宝。”诚斋大喜曰:“汝乃吾一字之师!”
干宝作《搜神记》,为志怪鼻祖,有盛名。杨万里堪称学富五车,怎会“干”“于”不分?印刷有误,读了误本,他上当了。孟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
池与地,水与木,干与于,三个故事,三位老师,记之以自勉。
▲你有什么错字故事吗?说来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