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菜的任务是把饭骗进肚子去
有故事的冬瓜
文/陆生作
从前,石城县七岭有个范相公,傻里傻气,却很有钱。
那天,范相公赶集,在集市上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大红马,很是威风。范相公看在眼里,痒在心里。他想,如果我能有一匹这样好的马该有多好啊!于是,他自作聪明地上前问道:“请问官人,你可有马蛋卖?”官人一听,差点笑出声来,心想:“此人连马怎样来的都不清楚,真笨!”便故与他取笑道:“我这匹马可来之不易,我把马蛋放在被窝里,有日有夜抱了一个多月。”
范相公急问:“马蛋何处有卖?”
官人见街上正好有人卖冬瓜,用手一指,说:“你看,那就是!”
范相公三步并作二步,来到卖冬瓜的农户跟前,问道:“马蛋多少银子一个?”
农户也觉得此人好笑,故意说道:“你想买,那就少算一点,三十两银子。”
范相公也不还价,当即给他三十两银子,抱起冬瓜便走。
回到家中,范相公急急忙忙地把冬瓜放在床上,盖好被子,并要他老婆和自己轮流上床抱“马蛋”。
时间过了二十多天,“马蛋”在被窝里已发霉腐烂,散发出一股臭味。他老婆骂道:“早就说是冬瓜,偏说是马蛋,还不快点丢掉!”
范相公无奈,抱起冬瓜就往门前的山排路下摔去。碰巧,路下树丛里藏了只山羊,受惊后拼命往外跑,范相公一见,仰天长叹:“真背时,好好的一匹小马跑掉了。”
这故事叫《范相公抱“马蛋”》,读过之后,实在难忘——记忆中,冬瓜便添了新名字:马蛋,挺新鲜的。你看,鸡蛋那么小,鸡就那么大;马那么大,如果有马蛋的话,冬瓜还真挺合适。
冬瓜为什么叫冬瓜?民间传说,也是有故事的。
神农氏为人们培育了四方瓜:东瓜、西瓜、南瓜、北瓜,并且按方位,要瓜兄弟四人各奔东、西、南、北。
老二西瓜来到西方,它扎根在沙土地里,长得个儿又大又壮。
老三南瓜来到南方,它爬墙攀树,结出又圆又大的瓜,既能当饭,又能当菜。
老四北瓜来到北方,它顺地长,一根茎能结三四个老碗大的北瓜。
老大东瓜,它这儿看看,那儿转转,像浪荡公子哥儿。
神农氏就对东瓜说:“你应该到东方去扎根呀!”
东瓜说:“我不去东方。”
神农氏问:“为啥?”
东瓜说:“我害怕海水淹死我。”
神农氏问:“那你到哪儿去呢?”
“让我去西方吧!”
神农氏答应了东瓜的请求。
可是东瓜一见沙土地,便感到口干舌燥,对神农氏说:“我不想在西方,住西方渴得受不了。让我住南方吧!”
神农氏又答应了东瓜的请求。
东瓜来到南方,热得它通身是汗,又大声嚷嚷着找神农氏说:“我不想在南方,怕日头晒死我,让我到北方去吧!”
神农氏第三次答应了东瓜。
东瓜来到北方,见北瓜早趴在地皮上结出了瓜,它又眼红,又窝火,找到神农氏说:“我不住北方,北方冷,再说,北方地皮已占了,没空空了。”
神农氏说:“西瓜甜、南瓜圆、北瓜长得似磨盘,它们都忙着生儿育女,我看,你还是回东方去住吧!”
东瓜说:“为什么非叫我去东方呢?”
神农氏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嘛!”
东瓜争辩说:“不对呀,应该是东瓜东瓜,冬天结瓜。”
神农氏想了想,说:“冬天菜少,你就冬天结瓜吧,改叫‘冬瓜’也好。”
冬瓜又说:“立秋一过天气凉,身子贴地冷断肠。”
神农氏说:“那就给你搭个架子吧!”
神农氏就用三根木棍为冬瓜搭了一个架子,冬瓜得意得不得了,对它的三个兄弟说:“天有四季分阴阳,春夏秋冬冬为王,地有四方明方向,东西南北东为王,家占东来长在冬,天上地上我为王。”
它的三个弟弟都不服气。冬瓜见三个弟弟不买帐,胀大了肚皮儿拉长了脸,长得比桶还粗大。别说到冬天,刚交寒露节,冬瓜就受不了了,催人们快快摘它。现在,人们一提到冬瓜,都会说:“冬瓜冬瓜不见冬,个子大来肚子空。”
宋代郑清之有一首《冬瓜》诗:“剪剪黄花秋后春,霜皮露叶护长身。生来笼统君休笑,腹内能容数百人。”黄花、霜皮、腹中空,这些都是冬瓜的特点。老家的菜园子里,冬瓜有青皮冬瓜和白皮冬瓜之分,青皮冬瓜自然没有“霜”,白皮冬瓜是有“霜”的,用手一抹,能抹掉,但冬瓜皮上还长着细细的毛,扎在手上不舒服。
小时候,家里冬瓜丰收,留下几个自己吃的,剩余的都装上双轮车,推到蜜饯厂卖掉。有一种蜜饯叫冬瓜糖,真好吃,童年的美味。我父亲在蜜饯厂上过班,我去厂里玩过几次——太阳下,竹编上,晒着密密麻麻的各种蜜饯;大大的水泥池里,大袋大袋的白砂糖倒进去,蜜饯泡在里面;站在厂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鼻子里都是好闻的蜜饯味。当然,我最爱的是冬瓜糖,甜又脆,现在想来才觉得甜得有点腻,但那时最爱甜食了,白糖拌白粥,起码加个两大勺。好多年没有吃过冬瓜糖了。家乡的蜜饯厂还在,但大家只把没卖掉的杨梅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卖给蜜饯厂做杨梅干,卖冬瓜,它们不收了。
留在家里的冬瓜,一直能吃到春天。如果冬瓜个大肉厚,母亲切开冬瓜后,会把它的籽留下来,晾晒在窗台上,干了收进罐子里,来年家门前又是一片霸道疯长的冬瓜藤,叶大,花大,冬瓜大。
冬瓜炒虾皮、炒笋干、炖排骨汤,这些都是家常菜。虽然有味道,但若是天天吃,大概也受不了吧?
有人延①师教其子,而馆餐殊菲②,顿顿冬瓜而已。师语主人曰:“君颇嗜冬瓜乎?”主人曰:“然也。其味固美,且有明目之功。”一日,主人至馆中,师凭楼窗眺望,若③不见者。主人自后呼之,乃谢曰:“适在此看都城演戏,遂失迎迓④。”主人讶曰:“都城演戏,此岂得见?”师曰:“自吃君家冬瓜,目力颇胜。”
(选自《历代小品幽默》)
这位老师也可怜,碰上了抠门的东家,让人联想到另一个抠门东家:“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顿顿稀饭绝不可少,不得薪金。”老师的本义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顿顿稀饭绝不可,少不得薪金”,奈何东家无良,也只能吃哑巴亏。谁让古时候没有标点符号呢。
在浙江宁波,菜肴称为“下饭”,真实在啊。家里长辈说,菜的任务是把饭骗进肚子去。在下饭菜中,有一道“臭冬瓜”,家常必备。我不敢吃,据说同臭豆腐一样,一点也不臭,闻之异香扑鼻,尝后风味独特。但我留心它背后的一则历史传说,与秦桧有关。
相传,奸相秦桧媚外欺内,残害忠良,坏事做绝,天下皆曰可杀。自打风波亭杀害岳飞父子之后,秦桧天天夜里梦见岳武穆父子前来索命讨恨,天长日久,秦桧得了“嗝食症”,胸口闷嗝,吞咽艰难,觅遍江南名医,病情毫无起色。
后来他听说宁波天童寺的菩萨十分灵验,便不顾病躯前去求神拜佛。其时正是六月天气,骄阳当头,暑气逼人,秦桧坐在轿中透不过气来,便命轿夫打道邻近太白山麓一小村休憩。
此刻正是午餐时间,秦桧来到一户人家,只见村民正在吃一种异香扑鼻的“下饭”,就问,这是什么菜?老百姓见是秦桧,心中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何奈此时秦桧权及一时,且身边又带了一批家奴恶仆,岂敢得罪于他,于是借菜消恨,随口说这是“臭得卤”(乃当地冬瓜俚称,得卤即“当路”,为达官显人别称)。秦桧天天山珍海味,从未听说过此菜,加上此时已饥火肠愁饿得慌,不顾身份举箸尝了一口,竟然胃纳大开,将一碗“臭冬瓜”吃个精光,食后顿觉上下通气,舒服了许多。回杭州后命家厨天天做“臭冬瓜”佐餐。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秦桧爱吃“臭冬瓜”一经传开,百姓笑话他:“臭当路”与“臭冬瓜”真是臭气相投!于是人们更加偏爱“臭冬瓜”,并将其比作秦桧而啖之解恨。
在西湖边岳王庙内,白铁无辜铸佞臣。冬瓜也无辜,竟成了秦桧的化身。冬瓜会生气吗?应该不会吧,它有通气、利尿的功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