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热的时候要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

超导体,又称超导材料,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人类最初发现超导体是在1911年。同年,来自荷兰的科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等人发现,贡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消失,呈超导状态。从核磁共振成像仪到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正在或即将为人类创造可观效益。无数科学家试图回答“超导体为何会超导”,并寻找临界温度更高、更适于应用的超导体。

50年磨一剑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除了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50多年来,一直从事超导研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探索高温超导体,赵忠贤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1年出生的赵忠贤是辽宁新民人,他身材魁梧,声音洪亮,性格里透着东北人的直爽和幽默。“我就是个普通人,只要大家说‘这个老头还不错’,我就挺高兴。”他说。

1959年,赵忠贤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他坚持体育锻炼,还参加了大学的管乐队,学会吹小号、拉手风琴。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科大的大师办学。

1964年,赵忠贤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曾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接触了世界超导研究的最前沿。回国后,他提出要“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自从接触超导研究并从事这项事业,他花费了50多年的时间。

坚持+勤奋成就梦想

“热的时候要坚持,冷的时候更要坚持。”回忆起这段往事,他说,“我当时很正常,不痴迷也不呆傻。我认为超导还会有突破,所以才坚持。”

坚持成就梦想,多年的坚持之后,赵忠贤的科研人生高峰出现——他与国内的同行分别打破了国际物理学界普遍认为的40K以上无铁基超导的“禁忌”。2008年,他带领团队发现了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还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的记录,这项研究又为他赢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本人则在2015年被授予国际超导领域的重要奖项——Matthias奖。

任何影响巨大的科研发现都不是随手可得。成功的背后是赵忠贤数十年高温超导研究中无数次制备、测试、分析、放弃、再重新开始的身影......

人物贡献及奖励

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1987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1987年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 物理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此奖项。1989年因“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集体一等奖(排名第一)。

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

资料来源:


中国科学院官网

【光明日报】一辈子都在寻找更好的超导材料

【中国新闻网】忠诚超导终成贤——记赵忠贤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新华网】超导“大玩家”成功的秘密是热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