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同学家做客

(这样怡人的秋天。)
好几天没有写公众号了,因为出去做客了几天。
那天,肖同学和大胡子说,大好秋光,不要辜负了,来我们家玩玩吧!
大胡子就说,好啊好啊,那过两天就去。我说,啊啊,真是向往啊!
于是,我们在大好秋光里,就到了老同学的家了。
想想上一次来,是七年前了。时光过得真快啊。
那一次,是和女儿一起来老同学家的。那一年冬天,出门前买的是火车票。结果,早上起来有大雾,路上打不到车,误了火车。只好到汽车站,又坐了汽车来到扬州老同学家里。
老同学是肖周夫妇。周同学(就是晓梅)和我,大学四年,都住一个宿舍。有一个学期,我们换宿舍,我们本年级的女生宿舍满了,我和晓梅就和77级同学住一个宿舍,有点寄人篱下的意思,哈哈。
五个77级同学、两个78级同学,组成了一个宿舍。77级的有范小青和小方同学,我们和小方同学特别好,常在一起唱歌一起玩。
大学时,晓梅、小胡和我是饭搭子,我们三个一起吃饭。来去食堂,都是拎了一个我上大学前手钩的蓝色尼龙丝编的网袋,直到那网袋子拎坏了。
(1978年时的照片,小胡、晓梅和我。)
再说到肖同学(就是晓梅的先生),是我们同学中才气横溢的人。
他大学毕业后,继续读书,读硕士读博士,后来做大学教师,研究唐诗宋词。他的专著很厉害的,前几年出版了《宋词通史》。

这本书一千多页,很厚的。作者用传统的正史体例,用本纪、世家、列传、表、志来叙述词史。

豆瓣上这么介绍:

一部与众不同的文学史,小说家的绝美文笔,散文家的浪漫激情,心理分析师般的深入剖析,只为了告诉你。他们是谁,他们是怎样拨动了帝国的春心……

此书实现了文学史书写方法的重大转型和突破。在体例结构上,他把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式的线性体例结构转换为断面粘连、点线面交织的立体网络结构;在文学史观念上,把选择过滤性史观改换为全景呈现式史观;研究方法上,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其叙述话语则是学理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豆瓣读者评论:

文笔兼具文雅与俗趣,论述兼顾考证逻辑与散文笔法。方法独到,视角科学。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也有通俗文学的流畅。厉害。好书。

~~~~~~
下面放一张78中文系肖同学和另两位同学的照片。大学时代,风华真好。

左边的同学是丁同学,研究电影史的。中间是汤同学,研究通俗文学的。右边的就是肖同学,研究唐诗宋词的。

这个是丁亚平同学的著作。丁同学也曾在盐城中学做过老师。

去年,他们三个同学相聚了,拍了这张照片:

再对比一下年轻时的,已经是四十年过去了!

~~~~

哦,我写得有点散了。
肖同学曾说,大胡子写的童年回忆内容充实,比你写得好。不过,你文笔蛮好的,就是好像没什么东西写了。
我心里说:哎呀,你火眼金睛看得明白,也不要直接说嘛。(但确实是事实,哈。)
没有东西写,就容易扯,嘿嘿。

我们和肖周两同学见面后,两位老同学立即端出丰盛的饭菜。菜都是肖同学去买,也是他烧的。动作还来得个快。

第二天,他一早买回来好几条大黄鳝,竟全是自己杀自己洗,非常麻利,让我看呆了。他做的红烧鳝鱼,味道一级棒。没想到一个书生,家务活也这么能干,厉害了。

(欢乐相聚。)

同学的家,宽敞明亮,里里外外弄得干净整齐,纤尘不染。中式装潢,非常雅致。一切都赏心悦目。

家所在的小区,十分十分的安静。这个季节,就是在白天,也有清幽的虫唱。秋风微拂,正是桂花开放的时候;花香弥漫,空气中满是香甜。
我们在四周敞亮的茶室喝茶。肖同学忽然走向院中的桂花树,伸手折了一枝半开的花枝,让晓梅同学找一个花瓶插起来。我想到,只有自己种的桂花树,折枝才这样自在。

肖同学在院中种了三棵桂花树,中间一棵开得特别好。高大的树,满树黄花簇拥,香气时时飘来,跟我们杯中的茶香混合在了一起。

(这株高大的丹桂,花开得太好。)

(喝茶时刻。)

(清水桂枝。)

摆拍了。

在一起谈些什么呢?什么都可以谈,什么都可不谈。自然,生活,学术,工作,几十年的生活历程和“奋斗”史……
人生,很多片断,很多历程,都浸透了汗水,都饱含了不懈的努力……
(这个是金桂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