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之间称兄道弟,清廷很头疼 | 彰考局

乾隆三十二年(1767),两江总督高晋告诉乾隆帝,江西巡抚吴绍诗与江西南昌镇总兵邱若龙互相结拜,互称“愚兄愚弟”,请求邱若龙调离。皇帝深以为然,便将其调走①。

高晋还告诉乾隆帝一个细节,吴、邱二人是山东同乡,且彼此“换帖”。所换之“帖”即结拜仪式中产生的文书,用以证明二人的“结拜”关系,又称“兰谱”。

吴、邱“换帖”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清代尤其是中后期以来,官员们打着“同乡”、“同年”、“同官”等旗号,建立隐秘的“兄弟私谊”,构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网,严重损害了吏治与人事,对这一政治毒瘤,清廷很头疼。

这是“彰考局”为你推送的第 96 篇文章

接下来你将看到

● “结拜”风刮到了官场

● 一次失败的自查自纠

● 官场“结拜”死灰复燃

● 吏治败坏已极,竟有“官匪一家”

撰文▼ 沐椽(彰考局专栏作者)

“结拜”风刮到了官场

说清楚清代官场的“结拜”,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传统意义上的“结拜”。

结拜,又称“义结金兰”,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某种共同利益而结为兄弟攻守同盟,很像《三国演义》中所述“桃园三结义”,“金兰文化”最早见于汉代晚期,及至唐代,结拜活动中的见证文书——“金兰簿”有了雏形。“金兰簿”,又称“金兰谱”、“兰谱”,据《云仙杂记》记载,“戴弘正每得密友一人,则书于编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簿’。”②

▲清光绪年间的“兰谱”

迨至明清,结拜程式最终固定。相比此前歃血而盟的口头结拜,互换“兰谱”(即“换帖”)成为结拜仪式中的必需环节。“兰谱”之上,分列各人姓氏名字、生辰八字、籍贯住址,以及曾祖、祖父、父母、兄弟、妻室等的个人信息。然后互相换帖,各执一份,以为凭证。若诸人日后反目成讎,就要焚烧“兰谱”,举行“断义”仪式。

民间“换帖”结拜,有的是基于相同的经济利益,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志趣,当然,还有的是基于共同的政治诉求,譬如反清。清廷尤其忌惮后者,《大清律例》对此明文禁绝,将之归入“谋叛”一节:

凡异姓人歃血订盟,焚表结拜弟兄,不分人数多寡,照谋叛未行律,为首者,拟绞监候。其无歃血盟誓焚表事情,止结拜弟兄,为首者,杖一百;为从者,各减一等。③

不过一纸条文显然是禁不了民间结拜,更令清廷没想到的是,“换帖”结拜之风,亦刮到了官场。

乾隆三十七年(1772),都察院左都御史张若溎说起“各省吏治之坏”时提到,“司道府及州县,各序齿兄弟相称,树彼此依倚之势,”且互相“换帖”④。

清代文网甚密,就连民间结社也严厉禁止,官场朋党亦发现一起即打压一起,官员之间竟有“结拜”之举,兹事体大。

一次失败的自查自纠

张若溎请求皇帝治理这一歪风邪气,乾隆帝便决定,每年年终,各直省督抚等即将本省官员有无换帖、上省、宴会等事汇奏一次,即这项监察事务,依循“州县——道府——藩臬——督抚——皇帝”等程序,逐级上报。

目前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所见相关奏折数量即有474条之多(内有部分重复折件),以乾隆三十九年(1774)为例,谈及该项事务的24位具奏人中,除直省督抚外,还有漕运、东河、南河三位总督,两淮、河东两位盐政,以及盛京户部侍郎等人,涉及军政、民政、漕运、河务、盐务等系统。可见,这项制度在乾隆年间确有执行,且力度不小。

然而,让官员自己查自己,结果可想而知。

笔者翻阅了数百份“换帖”汇奏折件,结论都是“查无换帖等事”。这让奏折中提及吏治崩坏的张若溎很尴尬。

▲乾隆帝

乾隆帝对这些粉饰太平的官样文章做出的结论,当然不信。

乾隆五十一年(1786),皇帝在山东巡抚明兴的年终汇奏折中朱批:

“汝诸事不认真,况此等刻板文章,可信乎?”

乾隆五十五年(1890),对于换帖汇奏,乾隆帝说贵州巡抚额勒春“恐汝不能详查耳!”

时间一久,乾隆帝总算明白:

即如换帖等事,久经查禁。该督抚于年终汇奏时,总以并无此事为词。而其实相沿积习,未必不阳奉阴违。是年终汇奏,竟成具文。殊属非是!⑤

皇帝尽管不信官员之间没有“换帖”行为,但也毫无办法再继续查究下去,便废止此一年终汇奏之制。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后,馆藏档案再无汇奏之折。

“年终汇奏”注定是一次失败的制度尝试。

本来,督抚就负有监督州县之责,让他自己查自己,就不可能如实上报。报给朝廷的年终汇奏折件,是那些蜗居省垣的督抚及其下属来写的,其所依据的具体信息,又是由大小远近各府州县层层上报得来。经过这么多层级的过滤,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无从稽查。空言塞责、流为具文也就不足为奇。

官场“结拜”死灰复燃

尽管乾隆帝没有从年终汇奏制度中挖出换帖结拜案,但这项制度只要存在一天,大小官员就不得不有所收敛。

此制一停,官员之间“换帖”死灰复燃,愈演愈烈。

咸丰二年(1852),陕西汉中镇前总兵春福与署总兵祥瑞互相向皇帝告状,竟意外牵出了陕甘总督舒兴阿与春福的“换帖”旧事。

舒兴阿承认:

臣前在阿克苏办事大臣任内,总兵春福由汉中镇奉派喀什噶尔换防,道经阿克苏,接晤之次,愿与臣换帖。臣因换防总兵本系办事大臣所辖,又系同官一城,碍于情面,未能推却。⑥

祥瑞之所以抖出舒兴阿与春福“换帖”,是因为他觉得舒兴阿偏袒春福,甚至直接入奏,讥讪二人为“朋党”。

须知,“结拜”与“结党”仅一步之遥,而后者是清代政治大忌。咸丰帝遂将舒兴阿“交部察议”。⑦

失去监督机制后,官员“换帖”秘事,多只能凭藉“案中案”挖掘。

如道光十四年(1834),湖南湘潭县丞胡潆称,湖广总督讷尔经额在某案审理中有意偏袒胡鏻等人,因为他在任湖南布政使期间(1822-1823)曾与盐道胡鏻“换帖”。⑧既然是哥们儿,当然要帮兄弟。

吏治败坏已极

竟有“官匪一家”

清代官员“换帖”结拜当然并非基于“义”,而是一己之私的利益交换。清廷管不住官员“换帖”结拜,吏治深受其害。

道、咸年间的舒兴阿、讷尔经额两案中,主审官与涉案者之间“换帖”结拜,偏袒自然是应有之义。

咸丰年间,户部钱法堂主事书年与炉头等人“换帖”宴会,致使钞务钱法弊窦丛生。⑨这种情况,在油水更多的盐务系统更是屡见不鲜。是故早在道光十年(1830),户部尚书王鼎在奏定《两淮盐务章程》中规定:“盐务之官,有与商人联姻、换帖者,俱令回避。”⑩

更有甚者,某些基层官员竟与贼匪“换帖”结拜,如咸丰四年(1854),河南候补道员张维翰:

“与因案脱逃、现充勇目之刘老长(即刘玉纪)换帖,希图保卫身家。怀庆告警,该员首先逃出,徙居刘玉纪所居之黄山洞,以致卫辉居民迁徙一空。”⑪

官、匪竟成一家。

R

EFERENCES

注释

①《清高宗实录》卷820,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壬午条。

②[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五·金兰簿,台湾商务印书馆,2013年。

③《大清律例》,田涛、郑秦点校,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367页。

④《清高宗实录》卷903,乾隆三十七年二月癸巳条。

⑤《清高宗实录》卷1419,乾隆五十七年十二月癸未条。

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号:03-4578-006。

⑦《清文宗实录》卷86,咸丰三年二月丙申条。

⑧《清宣宗实录》卷254,道光十四年七月乙酉条。

⑨《清文宗实录》卷105,咸丰三年九月甲辰条。

⑩《清宣宗实录》卷182,道光十年十二月乙巳条。

⑪《清文宗实录》卷149,咸丰四年十月壬戌条。

(0)

相关推荐

  • 避暑山庄:满清第二政治中心的衰落史

    在许多王朝的历史上,除首都外,往往会有第二.第三甚至更多的政治中心.七世纪中期,每当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唐高宗便率领文武百官前往东都洛阳,主要目的是"逃荒"."觅食&quo ...

  • 白莲教之乱——两亿两白银挥洒下十数万白莲兵众的覆灭

    白莲教之乱--两亿两白银挥洒下十数万白莲兵众的覆灭 原创漫漫行旅路12021-05-23 19:41:49 十二月戊寅朔,谕曰:"朕於明年归政后,凡有缮奏事件,俱书太上皇帝.其奏对称太上皇. ...

  • 川客名贤:清末治世能臣曾璧光

    引言:在近代贵州的历史上,有两位颇负盛名的封疆大吏,他们的谥号都是"文诚",一位便是以黔人治蜀的四川总督丁宝桢,另一位则是以蜀人治黔的贵州巡抚曾璧光.这两人不但时代相近,而且都以& ...

  • 周浩在南昌教案前后

    周浩在南昌教案前后 桂云峰 发生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的南昌教案,是对晚清政坛影响巨大而深远的一次大教案.这次教案的诱因是当时的江西布政使.宣城人周浩受姻亲崔湘之请,私放在南昌县 ...

  • 明朝人吃盐为什么很麻烦 | 彰考局

    吃盐买盐对现代人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明朝的老百姓,买盐.吃盐却很麻烦. 食盐专卖制下的明朝社会,产盐.吃盐,都被朝廷管起来了,其中,吃盐不仅限定专门供应渠道,还要定点定价销售.老百姓常常不是 ...

  • 明清战争中的“戚家军”为什么不管用 | 彰考局

    在静态的历史描述中,会有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愿景,也有相当多的遗憾,为了弥补遗憾,便产生了很多看似关公战秦琼的命题. 比如人们会对明清战争有这样的疑问:煊赫一时的"戚家军"既然打赢了& ...

  • 蝗灾来了,大清官员的连篇谎话也来了 | 彰考局

    嘉庆九年六月二十九日(1804年8月4日)清晨,嘉庆帝在弘德殿檐下伏案批覆奏章,忽然,一只飞蝗落于御案之上. 半信半疑的嘉庆帝组织太监亲自捕捉,不多时,太监们便捉住蝗虫十余只,皇帝遂将虫子给军机大臣们 ...

  • 关于“强国弱民”,你可能误解了商鞅 | 彰考局

    商鞅变法中的"强国弱民"之法,后人误解颇多,认为这是在主张削弱或掠夺民众,乃至被视为愚民政策的代表. 其实,如果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你会发现,这一解释并非商鞅的本意. 这是&qu ...

  • 晚清让千万人受灾的“丁戊奇荒”,何以如此严重?| 彰考局

    清光绪初期,黄河流域发生特大旱荒,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等北方五省,以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俱受波及,为害之烈,为患之深,史所罕见,1000多万人殒命,史称"丁戊奇荒" ...

  • 为什么白居易在日本被捧得最高 | 彰考局

    白居易是一代文豪,不过在唐代文学史上,他的地位还是不能超过李白与杜甫,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还是以负面形象出现. 然而在日本,白居易的地位却是首屈一指,远非李.杜所能比拟.在平安朝," ...

  • 逃离帝都,迁居乡下,唐代士人在长安过得好难 | 彰考局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则早年逸事,<唐语林>卷三载: 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顾著作况.况睹姓名,熟视曰:"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及披卷,首篇曰:"咸阳原上草, ...

  • 五百多年前的气候危机,为何没能要了明朝的命 | 彰考局

    时人说起明朝灭亡的原因,会想起晚明(17世纪)的那一场场气候畸变,一般认为,明朝在干旱.寒冷等气候因素作用之下,灾害频发,民变四起,逐渐滑向灭亡的深渊. 殊不知,类似的危机,在明朝建国不久之后就已经上 ...

  • 王阳明真的是在龙场悟的道? | 彰考局

    明代传奇人物王阳明,据说年轻时学朱熹的方法格竹子当圣人,结果没成功. 后来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当驿丞,某一天,他在山洞里面忽然间开悟了,得出"圣人之道应反求诸心,不需外求"的结论. 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