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出新作 文化有传承 ▏读王纪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

王纪洁《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近期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开明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系列丛书之一。这套系列丛书是国家出版基金“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本书即是专史系列的一个分卷。

此书原本希望我来承担,因无暇顾及,故推荐由王纪洁承担。我对王纪洁及她的学术研究还是比较了解的,二十多年前,曾指导过她的硕士论文,她走出校门后就一直在钱币博物馆工作和学习,共事期间,我们经常对钱币学和货币史中的某些疑难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相信她能够胜任。经过几年努力,她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工作。见到她多年的研究成果得以出版,甚感欣慰,可庆可贺!通览全书,感觉有几点应该向大家推荐介绍:

一、内容全面、史料丰富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分为上下两册,共60余万字。该书依照货币历史发展阶段,分为货币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秦汉货币、三国两晋南北朝货币、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货币、两宋货币、辽金西夏货币、元代货币、明代货币、清代货币,计十章五十三节。全书按照“通史”思路,上自中国货币的起源,下至清末的各种银元、铜元和纸币,内容全面,史料丰富。该书每章节开篇,先介绍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然后通过考察考古发掘及传世钱币实物,结合文献、科学实验数据等,对每个时期钱币的形制、特点和流通使用情况诸方面,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介绍,再结合钱币产生的历史背景、铸造工艺,向我们展示出一部广阔而深邃、系统而完整的货币历史。

该书利用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古代各种典籍,如收录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的《食货志》内容;近现代出版的经济、金融、财政、货币等方面的著作;近代各种档案,包括大臣奏折、名人笔记、信札;它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辑的《中国近代货币史资料》,相关论文及论文集,各种社科报刊等;尤其是历史类、经济类、考古类、金融类杂志;另如《中国历史》《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物》《中国钱币》等;多种中央和地方报纸,以及相关网站推送的文章等。除历代正史关于货币的记载外,还有散见于古代典志、小说笔记和档案之中的有关资料,作者也是尽量收集。在该书最后,附录有34页“参考文献”,详细地罗列出作者在撰写过程中参阅过的文章、著作,堪称一部钱币图书目录汇编。作者以科学的态度,运用历史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深入揭示出中国古代货币复杂的演变过程和特点,言多有据。

第二,学科交叉、注意融合

清末民国时期,由于认识的局限,研究者多将钱币学归属金石学中的一个分支,只关注对钱币本身的研究,如形制大小、重量尺寸、发现地点,以及真伪价格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历代钱币已不再局限于形制、书体、重量和成分等,而是开始关注钱币与当时社会制度、经济方面的种种关系。作者在撰写过程中,能将钱币放入中国历史漫长的发展长河中,不是“就钱论钱”,而是注重不同历史时期钱币铸造和发行的经济背景,注重多学科的交叉和互补。该书一方面以传统钱币学研究为基础,另一方面注重钱币学与货币史的有机结合,兼顾到社会经济状况、财政赋税、冶金铸造工艺、社会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而探索古钱币与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尤其深入考证其与财政、赋税、文字、书法、印刷、民俗、地理、铸造、衡制等领域的关系。如,在介绍元朝纸币内容时,深入考证纸币与当时社会的关系,用两个小节专门论述。一是“从印钞铜版看元朝的印刷业”,通过考证元朝钞版,结合元朝铜活字印刷技术,指出元钞印制以铜版为主,印钞时再植以铜活字,最后印在灰色、有一定厚度的桑皮纸上。二是“马可·波罗眼中的元朝纸币”,通过《马可·波罗行记》第九十五章的描述,进一步说明元钞的印制地点、原材料的选择、式样大小、推广使用情况以及元钞的购买力和世界影响力等。

该书对钱币使用过程中相关问题也有一定研究,如对古代各种钱币的分等流通、购买力、流通渠道的探讨,角度新颖,深入浅出。在论述分等流通时,作者明确地指出,货币分等流通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需要产生、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势必要求金属铸币的币值应该有多等次的合理配套。作者举例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无论是布币、刀币,还是圜钱,都有大小两等,甚至三等,如我们熟悉的“釿”布,就有半釿、一釿、二釿之分。因钱币能多层次真实形象地反映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每枚钱币铸造和印制的背后涉及的领域宽广,故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往往能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当今钱币学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交叉学科,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科技、民族、地理、考古、文字、衡制、金属、冶炼、书法、印刷等学科交流广泛,著作中有关这些方面的内容也能体现出作者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钱币学基础。

第三、关注考古、力求创新

钱币学是一门高度依赖历史资料和实物资料的学科,研究资料必须足够丰富而且真实可靠。通过该书在研究材料上的选择,可以看出作者是受过严格考古学训练的,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因传统钱币学的局限,传世钱币实物以及历史钱币谱录中掺杂有大量赝品和臆造品。而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钱币实物,因有明确的地层和年代依据,是研究历史货币最直接、最可靠的资料。1949年后,随着科学考古发掘的广泛开展,一些古代钱币陆续出土,使得困扰钱币学研究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相关理论研究空前活跃。该书注重对出土钱币实物的利用和研究,对考古出土的钱币资料作了较为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既求其广又求其真。参考《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国文物报》及《中国钱币》等杂志发表的发掘报告、相关钱币实物出土简报、消息报道,认真总结出不同时期铸造和发行钱币的特点、版别特征。如,在论证直百五铢钱时,列举1978年、1981年、1984年、1987年分别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几地的重要考古发现,依据发掘报告中出土实物的直径不一、重量差异较大、薄厚不均等诸多描述,指出直百五铢钱由厚重变为轻薄,出现这种严重贬值的现象,实质是蜀汉政权财政困难和经济基础脆弱的集中反映。

该书广泛借鉴和吸收近些年来国内外钱币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力求反映钱币学界最新的观点。如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研究是近年来货币史学术讨论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作者在撰写相关章节内容时,注意把这方面最新研究成果汲收进来,使其内容更加充实。又如在论述白银货币化的原因时,作者充分吸收最新观点,指出白银来源的增加是主要原因之一。外国白银的大量流入,弥补了明朝国内开采白银的不足,推动了明中期银本位货币体制及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使得白银货币化在这一时期得以实现。

第四、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书中论述到的一些内容为我们当代对金融、财政、物价、信贷等政策的研究和实施提供了一些借鉴。如第八章第四节中,论述元朝发行纸钞的作用和意义时作者即明确指出,“元钞的发行为当今纸币发行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借鉴经验”。元钞的发行流通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纸币流通制度。政府制定的系统性钞法,如纸币为国家法币,备有储备金作钞本,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维持钞价等,这些类似近现代纸币流通制度的措施,保证了纸币流通过程的法定化、制度化、规范化。这些纸币发行管理制度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在书中还有意识地挖掘出一些今天我们可以借鉴的内容,除纸币管理外,还有古代金属铸币中有关私铸的惩罚措施、治理通货膨胀的力度等。汉唐、两宋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超时代的金融思想对后世的货币改革和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经验,其中的一些金融管理观念是一笔宝贵财富。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借古鉴今,古为今用。

货币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货币文化,不同的货币文化散发着不同时代的气息。作为众多文物中的特殊种类,历代留存下来的丰富的货币实物,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该书以历代钱币为研究对象,侧重阐述中国古代货币物质文化史,是传承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货币文化,提升我国文化竞争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该书配有近300余幅高清图片,包括传世及出土金属铸币实物,近代银元、铜元和纸钞等,全彩印刷,图文并茂。该书不仅是一部宣传、普及中华货币历史的学术著作,也是钱币爱好者收藏、鉴赏、获得历史知识的工具书。

著书立说是苦中有乐,也难免留下遗憾。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该书对货币起源的论述过于简单、笼统,对货币、钱币的表述还欠严密;对西汉、两宋等历史时期货币铸造和工艺特点触及不多;对清末货币制度的剧烈变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未能进一步揭示等。希望作者再接再厉,将来有机会能把上述遗憾予以弥补。

但是,暇不掩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货币卷》是一部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力作,对于钱币学和货币史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货币历史文化将会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