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堂课:用课文撬动作文——阅读指向写作,读小学语文课文
闲话一束
1.真能把二年级语文课文读透了,活学活用了,小学作文也差不多优秀了。
2.写作不是年级,而是一种能力,更要将它化为一种生活能力。
3.写作的进步,光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要高手的点拨和指导。
4.写作方法是有的,但方法的掌握,需要重复的训练——无他,唯手熟尔。
5.写作是万变的,文无定法,但是,一篇文章摆在面前,定法就在里面。我们学习写作,要以不变应万变,要知道写作的基础是不变的。
6.我们要学会,看到一篇作文(课文),把自己想象成作者,作者是怎么样把这篇作文写出来的。作者怎么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写作方法。
所以,我老是问你们:这篇文章有什么写作方法?
每一课都问这个问题。当你思考、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不应是读者,你更应该是一个作者。当你写作文的时候,你才是一个读者。所以读文章要有作者意识,写文章要有读者意识,这种换位思考才能让你的作文写得更好。
读出《曹冲称象》的写作方法
课文《曹冲称象》讲了一个聪明的故事。
我上小学的时候,也读过这个故事,印象非常深刻,特别佩服曹冲。现在重读这篇课文,我想讲5个写作知识点:
第1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第2个,因果关系
第3个,意外
第4个,科学知识
第5个,古文改写
先来讲第1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史书上载:这别人名叫孙权,吴国老大。
曹操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起去看大象。大家就很好奇,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提出了问题,就要去回答它。
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个问题不仅是故事里面的人物提出来的问题,也是这个故事的作者提出来的问题,因为它是这个故事发展所需要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在分析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的时候,就讲过“提出问题”了,现在又碰上“提出问题”,我相信,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往下写的故事,就是围绕着“如何解决大象到底有多重”而展开的。
如果一开始曹冲就想到了办法——用船去称大象的重量,那么《曹冲称象》还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它就缺少了一点波折。我们讲,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像山峰一样连绵起伏。所以,课文《曹冲称象》里面这样设计情节:
有的说,做一杆大秤。这是很直接的一个想法,称重量嘛,当然用秤咯。我们去菜场买菜,去水果店买水果,都是用秤的呀。可是,又有人提出疑问了:大秤也不行呀,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么大杆秤啊。很明显,这办法不行。
有的说,把大象宰了,一块一块称,称了再加起来啊。虽然课文《曹冲称象》里面没有这样的说法,大概是因为要保护动物,但我小时候的故事里面,就有这样一点:“这可要造多大一杆秤呀!再说,大象是活的,也没办法称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块儿称。”这办法确实能知道大象有多重,但是把大象宰了,以后就没得看了,太可惜了,怎么舍得呢,所以这个办法也不行。
这时,曹冲站出来说了。记住哦,他才7岁呀,他说: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大象赶到船上,船身下沉多少,在船舷上做一个标记,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让船慢慢下沉到做标记的地方。大象是一个整体,石头是一块一块的,这办法相当于把大象给宰成一块一块的,化大为小,这叫“等量替换法”。这样就顺利地把大象的重量给称出来了。
你看,称出大象的重量,解决大象到底有多重这个问题,这解决的过程就有了波折——造一杆秤,不行;把大象宰了,也不行;把大象赶到船上,成功了。其实这故事也符合那个作文公式:目标—努力—失败—成功。
目标是称出大象的重量。
努力是想办法。
失败是造秤失败了,宰大象失败了。
成功是把大象赶上船,成功了。
从《曹冲称象》里发现这个公式了吗?
所以说,学习写作,掌握了写作方法,要去活学活用。
第2个,因果关系。
一件事情的发生,肯定是有原因的。没有人会平白无故地去做一件事情。
因为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所以曹操才带着儿子和官员一起去看大象。
因为他们去看了,所以他们才提出了问题:这大象有多重呀?
因为提出了大象有多重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想办法。
因为曹冲想出了用大船来称大象的重量,所以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这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用因果关系去构思一个故事,会让故事连贯。作文是一种线性表达。我们平时在写作文、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去尝试:先用因果关系把整个事件连贯起来,这是构思;然后,去掉“因为……所以……”这个关联词,顺利地把故事讲完整。
第3个,意外。
有人说,造一杆秤,不行。
有人说,把大象宰了,也不行。
大象到底有多重?这是当时在场的大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像曹操这样的聪明人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曹操手下的谋士也没好办法,那么,还有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候,偏偏发生了一个意外,找到解决问题的人,竟然是一个7岁的小孩——曹冲。我相信,这一点让在场的很多大人都大跌眼镜。这也给读者带来了意外,带来了惊喜。
我举一个例子:有三兄弟,老三很厉害,老二更厉害,老大最最厉害。
第1个走出来的是老三,身高2米,重200斤。
第2个走出来的是老二,身高4米,重400斤。
第3个走出来的是老大,请问:你觉得老大身高几米、重几斤,才有意外?
我们按常理去推想:老二比老三高,比老三重,比老三厉害。而老大是最最厉害的,那么,他肯定身高最高,体重最重。——问题是,这样一来,还有意外吗?一点意外都没有。
老大走出来了,他身高10厘米,重10斤,完全是拇指兄弟嘛。这就意外了,跟老二、老三对比一下,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你感受到了吗?
在对比中,《曹冲称象》这故事也告诉我们:小孩也有比大人厉害的地方呢!一只小小的老鼠,也能帮大老虎的忙。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都不能小看了自己。
第4个,科学知识。
在前面几篇课文当中,我已经提到过将科学知识写进故事里。
比如课文《小蝌蚪找妈妈》里面,小蝌蚪变青蛙是一个科学知识。
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里面,植物妈妈所想出来的办法,是科学知识。
课文《企鹅寄冰》里面也有科学的知识,冷了,水结冰,热了,冰化水。
课文《我是什么》里面,讲到水的变化,水的循环,也是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多重要呀!
在《曹冲称象》里面,也有科学知识。为什么把大象赶到大船上,划一条线,就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呢?这叫浮力定律,是一个叫阿基米德的人发现的。虽然在距今400年以前,我们并不知道浮力是怎么回事,但并不妨碍我们从《曹冲称象》的故事里感受到浮力定律。——交给你一个任务:请你去读一读阿基米德是怎么发现浮力的故事。我小时候看电视,有个广告里有一句阿基米德的话,叫“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们把作文学好写好,撬动作文,也需要支点,课文就是很好的支点,关键是要阅读指向写作,读出写作方法来。
第5个,古文改写。
《曹冲称象》的故事,在古文里是这么记载: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请你把这段古文,与课文《曹冲称象》比一比,有相同或不同的发现吗?
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也是训练写作的好办法。在记叙文六要素的基础上,或删去一点什么,或增加一点什么。
不少大作家创作故事,也借古文呢,鲁迅也写过这样的作品,叫《故事新编》。
你有兴趣找一段古文来写个故事吗?用古文写故事,可不是简单的翻译哦,而是演绎呢。
课文《曹冲称象》,我就讲这5个写作知识点,希望对你有一点点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