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无纤尘:画僧弘仁的绘画艺术
弘仁,清初四画僧之一。姓江名韬,字六奇。出生于徽州歙县鼎族,少时在歙县社学读书,后随父、祖父迁至杭州,并成为杭州的诸生。然而,随着其祖父、父亲的相继去世,他与寡母相依为命,生活日渐贫苦,遂迁回歙县老家。一边拜当地名儒汪天涯为师,刻苦学习;一边做一些文化事业聊以膳母,本希望科举中第以报效国家,然功名无望。清军人关时,曾与一些仁人志士一起参加抗清复明的战斗,均以失败告终。他意识到复明无望,抵抗亦无益。因而心灰意冷,皈依佛门,拜古航道舟为师。禅师为其取法名弘仁,他为自己无力抗清复明深感羞愧,白取字无智。从此他潜心作画,既师法传统,又师法造化,纵迹名山大川,从大自然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原材,领悟万劫不灭的宇宙精神,从而使他的画具有独特的魅力。
清 弘仁 天都峰图轴
纸本水墨 307.×99.6cm 南京博物馆藏
弘仁为僧后,写黄山绝顶天都峰。画作章法新颖,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以简洁凝练的造型,空灵峭健的劲线,寄写出黄山的英姿;近处是陡崖峭壁,几株虬松盘曲若龙,崖下涂涧,溪水汇流。隔溪仰望,对岸兀崖高耸,悬泉下泻,峰峦嶂,嶒崚重叠,巍巍天都主峰嵯峨其上,直指霄汉,其剑拔挺健之势,大有绝俗孤高的意蕴。右上角作者自题七绝一首,赞誉了黄峰的灵秀和壮美。左下方署“庚子”纪年,时渐江当为50岁。图作早为刘海粟珍藏,现藏南京博物院。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品
清 渐江 写于云谷寺
84.3×42.4 cm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黄山云谷寺静思图
弘仁画选弘仁 西岩松雪图
纸本墨笔 192.5×104.5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作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时画家52岁。画面以局部特写山峰雄伟之势,以勾勒为主,画雪景“借地为白”,略加渲染,山石阳面留白,阴面着墨,树木墨色较浓。构图繁密,笔法清健,意境高古。画面着意刻画了象征高尚、纯洁的松树和白雪,形象简洁,是作者精神高度净化后的影迹,给人以伟峻、静穆、圣洁、一尘不染的美感。
弘仁画选弘仁 幽亭秀木图
纸本水墨 68×50.4cm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自题:“辛丑结夏澄观轩为作幽亭秀木图,奉岳生大居士教。渐江学人弘仁。“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受赠者名罗衮期,字岳生,安徽歙县呈坎人,是一位信奉佛教的儒生。图上有罗衮期小跋:“启悟师久慕渐江笔意,属予代索,遂以寄予者转赠之。”又有弘仁侄江注题诗“吾师漫写倪迂意,古木孤亭水石幽。优钵昙花题品在,禅门珍秘抗王侯。为启公题家师笔”。
作为明遗民画家,弘仁曾在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参加抗清活动,明亡后,遁迹江湖,寄兴诗画。他眷怀故国,作诗曰:“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楼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渖写钟山。”钟山是明太祖先元璋的陵墓所在地,此诗悲凉沉郁,感怀至深,表达了弘仁不忘故国的坚贞气节,正是这种情怀,使他的绘画倾向于倪瓒的风格,倪画中荒寒萧瑟的意境引起了他心灵的共鸣。
此图是弘仁晚年居住在歙县五明寺时所作。画风为倪瓒的变格,作平远布局,近处坡岸茅亭,亭前后有松杉杂木高耸,略去浅水遥岑,使前景成为独立的主体,加强了山石结构的表现,产生较为平和的亲切感。画上坡石用笔为倪瓒独特的折带皴,若淡若疏,骨力内蕴。树木的勾勒点染也出之以简疏的笔法,中锋下笔,复笔皴擦,看似简淡,实含腴润。正如杨翰《归石轩画谈》评述的“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弘仁仿倪,绝不是以追求倪瓒的画法为目的,他广泛吸收前人的成果,取其意,而不在笔墨迹象间,师法倪瓒、黄公望,同时以自然为师,抒己胸臆,从而形成了其山水画的基本面貌。此画中亦可见一斑。
清 弘仁 仿倪山水图轴
纸本设色 133.1×62.7cm
故宫博物院藏
自题款署:“辛丑九月,雄右属为旦先居士。弘仁。”
“辛丑”为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弘仁时年52岁。据作者款题而知,此图是作者应“雄右”(王炜)之嘱托,为“旦先居士”(吕应昉)所绘。该图在设陈布势上取法倪瓒“一河两岸式”构图,中景画一片不着笔墨晕染的水域,水域的两岸分别绘起伏的山峦和空亭、秋木。整幅画面于简约疏旷的格调中表达出作者孤傲清高的情怀,堪称作者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之作。
弘仁 陶庵图轴
纸本墨笔 99.1×58.3cm
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是作者送友人汪尧德的写生之作。汪尧德(1620—1685年),字子陶,号陶庵、子翁居士,歙县潜口人(见《康熙歙县志》)。早年客居松江,与董其昌、陈继儒等文人交往。晚年家居30年,以书画自娱。此图是弘仁与友人罗逸(字远游,歙县人)游黄山经过潜口时所绘汪尧德隐居之所。其屋舍傍山而筑,临溪而建,一片离尘幽美之景。作者以折带皴和干笔渴墨表现山石,得徽地清幽冷峻的山林之美;以苍劲整洁的线条勾出柳丝,得生机盎然之趣。其洗练简逸的笔墨与汪氏简朴的居所相得益彰,映衬出汪氏志在清高自守、乐在林泉云游的脱俗之气。
款署:“渐江学者为子翁居士作陶庵图。”。画幅上方有罗逸题七律一首,款署:“八十五老友罗逸为子陶先生题。”钤“罗逸之印”朱文印、“远游”白文印。鉴藏印有“礼耕堂”等二方。画右中部有篆书“庚子”二字。“庚子”是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作者时年51岁。
弘仁 松竹幽亭图扇页
金笺墨笔 16.1×50.5cm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夜卧时闻啸聚声,钧天幽梦总难成。晨兴抚几闲涂抹,藉此松筠滌秽尘。己亥八月,下榻德翁先生介石书堂画正。渐江学人弘仁。”钤 “渐江”白文印、“弘仁”朱文印。“己亥”是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弘仁时年50岁。
根据自题而知,此图是弘仁在下榻德翁先生处,晨起后乘兴所绘,画的目的是“藉此松筠滌秽尘”。图绘孤亭修竹清幽小景。构图疏旷,表现出一种冷落荒疏、清静幽淡的意境。弘仁多次游览以松、石之美著称的黄山,对松的状态及生长规律有着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图中的两株松,一株纠结盘曲,另一株挺拔瘦削,笔法轻快疏秀,墨气华润蕴藉,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它们劲健潇洒的内在神韵。
弘仁 南冈清韵图扇页
金笺墨笔 17.6×50cm
故宫博物院藏
扇页有自题:“南冈清韵。为洪起居士写。弘仁。”钤“渐江”白文印。
此图构思巧妙,作者通过将前后叠嶂的山石绘成气势宏大的石壁,推出友人洪起居士的敞轩,通过绘秋林响泉,点出周围环境的古雅幽静。此图意在揭示洪起居士的淡泊高隐之心。山石以勾勒为主,线条仿倪瓒的折带皴,笔墨于瘦削处见腴润。
弘仁画选清 弘仁 松梅图卷
27.8×269.7cm 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分前后两段。前段画末有弘仁书写的程守蚀庵《省静堂集·一年诗》中的七言绝句《遍阅山中诸碑》,款署:“丙申春日偶写揭蚀庵集因一绝。渐江学人。”“丙申”为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弘仁时年77岁。
图绘虬龙盘曲的苍松和棱角分明的怪石。弘仁的松石是对黄山松石的真实写照,石涛言:“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图中的松石以粗犷霸悍的行笔、淋漓酣畅的施墨表现,具有弘仁晚年豪放洒脱的画风特点,简洁的构图体现出诗意中的空寂。后段款署“渐江学人弘仁写。”钤“渐江僧”白文印。
图绘水墨梅花。梅不畏严寒、高标独立的精神正是作者所追求的人生品格。弘仁一生最喜画梅,自号“梅花古衲”,创作出大量以梅为主题的佳作,此卷便是其中之一。图中的梅枝如曲铁,婉转中呈现刚毅不屈之态。其简约的格局,精谨的笔墨,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俊逸的意境。卷首有汤燕生“题渐江师画松四绝句”。另纸有龚贤诗文及跋。龚贤于长诗之后又识“此卷是渐江师杰作”,并言“黄山渐江师每画成必索予题”,点明了他们之间互为知己的深厚友情。
弘仁画选清 弘仁 疏泉洗研图
纸本设色 19.7×69.7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 弘仁 林泉春暮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渐江 山水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 林泉图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 雨余柳色图
上海博物馆藏
弘仁 绝涧寒窠图
上海博物馆藏
清 渐江(款)江山无尽图卷
癸卯(1663年)作
弘仁 竹石风泉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了无纤尘的静美
弘仁的画体现出一种静美。抗清失败后,他变得更加清心寡欲,不仕、不宦、不婚,凝心向禅。“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寒云无世态,相伴意闲闲”,反映出他脱离了尘俗的喧嚣烦扰之后,宁静、悠闲、空寂的心境。正是由于有了这份闲,这份静,才使他的作品不滞于一物,不囿于一己,体现真正的了无纤尘的静美。
弘仁 枯槎短荻图
首先,其画营造的意境显示出特别的冷、寂、静。如他的《雨余柳色图》,整幅画用笔简古凝练,远山用淡墨勾勒,近处山石临河而立,皆用直线、折线勾成几何形,石块光洁,无皴染,仅在石块接缝处略加皴擦,突显山石的坚质、莹洁之质,伟岸雄峻之势,给人以清隽、冷峭之感。山脚下疏树、野屋互映,用笔亦简洁、爽利。河水用大片空白表现,仅略施淡墨勾勒水中沙堵,堵侧清柳几丛,寒梅一株,具有一股寒光冷韵,空明冷逸的气氛油然而生。
山水册
弘仁 松溪石壁图轴
天津博物馆藏
其次,从笔墨上看,他的画笔法疏简、婉约,善用直线、折线造形,且线墨清晰、纯正,毫不滞腻。他的笔下没有躁动夸张的线,没有大片飞动的墨,没有猛烈激荡的大斧劈皴,从而使他的画充溢了萧疏、空灵之气,鲜有黑、密、厚、重之感。如弘仁的《古槎短荻图》,前景池环石抱,池边岩石用棱角分明的直线、横线空勾,几无皴染,池水用大片的留白来表达,不擦一笔,塘侧,几丛芦花迎风而立,笔致柔婉。不远处野屋一椽,亦用直线勾划,线条规整、细劲,屋内空寂无人,两株古槎高耸屋前,枝疏叶落,给人以纯净,空漠之感。远处大片空白,不着一笔,似天、似水或水天一色,显得空明、悠远。整幅画墨色枯淡,用笔简疏,无大块点染,无跃动的笔触,一股洁净、冷寂、清逸之气从纸上溢出。杨瀚评其画云“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此言颇为确切。
清 弘仁 芝易东湖图
水墨纸本 29.7×419.1厘米
波士顿美术馆藏
再次,从构图上看,弘仁画山喜用梯形、矩形、正方形等几何图形的层层叠加来构图,且石多树少,巨石多,碎石少,大小石块疏密有致,山岩常为平顶,因而画面毫无葱郁、热闹、纷乱之状,给人以稳定、宁静、条理之感。其画布局简约、单纯,往往舍弃多余的烘托。如寒林幽泉、山崖孤松、溪边老梅、洞穴僧人皆以简单的结构来表现,看似简淡,而饶有余韵。大片留白构图,更为其画平添了几分寒意、几分静气。显然,弘仁无论在笔墨、构图,还是造境上都突显清、冷、寂、净的意韵,而清、冷、寂、净又是静的不同层次的体现,这种审美意趣与弘仁的经历有关,亦是其长期向佛而形成冷逸、空净的精神气质使然。
弘仁 黄海松石图
上海博物馆藏
多变的笔墨方法和造型语汇
弘仁一向喜用直线、折线构图造型,而在他的《仙灯洞》一图中,一改常施的造型法则,用宛曲、圆浑的线画奇诡的山石,山石中凹进一深邃石洞,洞内一僧人端坐,似在体悟佛性无处不在之至理。石洞上方云气缭绕,松树杂木或倒挂或悬空,萦绕岩上,笔墨趋于圆润、灵动,有温润之感,增强了画面的韵律感,营造了一种梦幻、虚灵的意境。整幅画的笔法虽流转、屈曲,但仍不失规整,具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再如他的《画禅图》,画面上群山逶迤、跌荡起伏、连绵不绝,杂树丛木散布其间,屋舍、寺庙掩映其中。整幅画线条舒缓、圆浑,皴擦点染较之一贯风格略多,墨色亦略重,有葱郁、清润之感,然清雅、明洁、冷逸之气不减。当然,弘仁老年笃信禅宗,相信佛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山石草木皆具佛性,佛无往而不在。因而,他晚年的作品更偏于应用此种造型语汇。
弘仁 山水册
弗利尔美术馆藏
开创新画派
动美、静美皆为美,没有高下之分。弘仁的声名在清初画坛是无与伦比的,江南人家以有无定雅俗,其之所以备受推崇,皆因其画表现的是一种静美,这种审美取向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理念,故而追随者颇多,形成新的画派——新安画派。四画僧中的其他三位髡残、石涛、八大山人的画则表达的是动态之美,在清初位居弘仁之下。而在近现代,弘仁的画不受重视,这与近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相关,近现代是变革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向往轰轰烈烈的生活,甚至不择手段追名逐利,心理压力、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因而他们崇尚有力度感、拓张感的野性的美。飞动的墨,跳动的线,夸张的造型,狂乱的涂抹或许更能表达人们求功心切的情绪,更能渲泄情感,释放积郁。石溪的苍浑老辣,石涛、八大的跃动奇纵,恰恰与此风尚有相似之处,当然赢得人们的赞赏。而清雅、冷逸、颇具内蕴的作品则受冷落,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不少有识之士对弘仁的画仍很赞赏。如张大干认为弘仁的画“得黄山之骨”,黄宾虹评其画“取古人之长,皆为其有,而自存面貌之真,不与人同”,笔者认为弘仁的画所营造出的空灵、明洁、冷逸、宁静的氛围是现代人求之不得的,因为现代人的心境不能彻底的静,所以作出的画不能体现真正的静。相信弘仁的影响在近现代虽逊于石涛、八大,然而他的影响是深远、悠长的,就像梅花散逸出的万斛清气一样,绵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