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累死的,常常是吓死的”| 你是焦虑型人格吗?
过度的焦虑情绪,是对我们生命的浪费。
昨天,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A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她告诉我,她之所以给我打电话,是因为她最近妇科病复发,腹腔里又长了一个肿块。她对于该怎么处理这个肿块很纠结,医生的建议是只有打开腹腔才能确定,她不想再做手术,但是又没别的办法。她问医生:那如果切除之后再复发怎么办?医生说:你现在连这次这个囊肿的性质都没确定,也没做手术切除,就去想以后复发怎么办?是不是太早了点?
她给我打了半天电话,基本的内容就是重复上述的话。我建议她去北京看一下,寻找一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她说:估计十有八九也是得开腹,然后又说:北京的号很难挂,人很多,手术排期也很难,说不定白折腾一圈。
谈了一阵之后,我发现了她的问题。她的问题看上去是因为一个复发的囊肿,但反应的,是背后深层次的焦虑。她一直在做各种假设,说各种可能,然后不断的说:真麻烦,不断的问我:万一切除了之后再复发怎么办?这种开腹手术已经做过两次了,一个人的肚子还能打开多少次?如果这辈子不断复发怎么办?等等。
困扰她的,与其说是当下的这个困难(囊肿),不如说是焦虑的情绪。
一时半会无法对她进行排解,我给出了我的建议:先去北京找专家检查,然后一步一步来,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比如说,现在决定去北京,那就需要上网查应该去哪家医院,找哪个医生,怎么挂号,预定什么时间去,怎么安排家里和工作,以及怎么订票等等一系列问题。
在电话的最后,我对她说,解决焦虑的唯一途径就是行动。陷入各种假设性的空想,只会使你在焦虑的漩涡中越来越难受。
在生活中,焦虑是一个广泛存在的情绪状态,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过度的焦虑会让人心情沮丧,做事效率降低,损害专注度,精神萎靡等等。今天这篇文章,我们简单的探讨一下关于焦虑的话题。
1. 焦虑的核心情绪:恐惧
焦虑是指某种实际的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估计到的,对自我的自尊心、生存处境、未来发展,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境,所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焦虑以恐惧为主要的情绪特点,还有其他多种情绪成分,如愤怒、痛苦以及内疚感、羞愧等。
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内部的未知危险发出的信号,我们的意识感受到了这种危险。而恐惧,则是一种外部的确知危险。
所以,正如抑郁是指向过去的一种悲观情绪一样,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悲观情绪。
就像我的朋友A,她的焦虑就是一种典型的指向未知的恐惧,她对病情的担忧,包含着很多对不确定因素的恐惧。也可以说,如果她的病情清晰,包括日后的复发率都很清晰,哪怕结果不好,她的焦虑情绪也会减轻很多。
短暂的焦虑情绪有积极意义,比如为了应对一项比赛而产生的适当的焦虑,有可能帮助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其本质,是一种自我调整。但是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当焦虑成为消极性人格的一部分,并产生了“广泛性焦虑气质”的主体,焦虑情绪就会以一种潜伏状态出现并持续终生,给自己带来困扰。
换句话说,焦虑型的人格需要警惕和注意。当一个人长期陷入焦虑的情绪中,内心就会被恐惧、烦恼、不安等体验困扰,行为上出现退缩、消沉等,久而久之还会产生焦虑症。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当的应付焦虑,这种焦虑就会变成一种创伤,使这个人退回婴儿时期那种不能自理的情况。”
2. 关于焦虑性格的5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安全感vs不安全感
如果把生活比作一部在脑海中不停播放的电影,那么有安全感的人,则会饶有兴致的注视这些事件。他们的意识水平停留在当下,而未来只有在变为“当下”时,有安全感的人才会着手应对。
反之,缺少安全感的人,会陷入日常生活接连不断的变化当中,并加以选择。他们容易抓住某个令人痛苦的瞬间反复咀嚼,这样做的本质,是切断了当下的流动。他们会在对未来的焦虑情绪中停滞不前。
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有安全感的人,就是能够真正活在当下的人。就像《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她虽然有很多缺点,但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她的口头禅:“Tomorrow is a brand new day after all.”(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斯嘉丽的性格,是典型的活在当下,并对未来无忧的状态。
第二,想象力是否过于丰富
孩子都是通过想象来发现世界并且在想象中玩耍,构建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正如童话故事,代表和象征这幼年的渴望与恐惧。也可以说,孩子把自己的渴望和恐惧通过童话故事投射到那些童话人物身上,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因为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特有的幻想世界塑造想象空间。如果一个人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他就有可能会因为想象而产生焦虑。
第三,内心的敌人。
焦虑的人很容易在自己的想象中生出忧惧之心。虽然生活时间可能成为恐惧的出发点,但是焦虑的人的忧惧主要源自内心和想象中,而非外部真实的世界。
第四,轻易的开启焦虑模式。
焦虑的本质,是不确定、不满意和忧惧的情绪。所以,焦虑的人,会因为自己担心、忧虑的事情恐惧不已。
可以说,焦虑在某种程度上滋养了自己的想象,但同时,想象也无限的放大了自己的情绪。于是,焦虑的齿轮就会很容易的轻易启动。
第五,难以释怀。
焦虑情绪比较严重的人,很容易反复纠缠同一个问题,也就是会有一种“难以释怀”之感,比较严重的,会有强迫症倾向。这些难以释怀的痛苦,很可能使容易焦虑的人偏执于某些固定的思维:比如某些习得性无助的人,他们严重缺少自信,会特别执着于自己以往的失败经验,故而对将要发生的调整充满焦虑。
3. 产生焦虑的人格(心理)因素
焦虑的产生,受遗传因素、精神因素、生物学因素和性格特征等多重因素影响,但是我们最应该值得注意的,是人格层面(主要是认知层面)的影响因素。
① 完美主义人格
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非常容易产生焦虑的情绪。完美主义本身,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否定,也可以说,是对真实和客观世界的不接纳,不管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自己的缺点、外部环境可能对结果产生的不良影响…当对现实和客观接纳的程度越低,越容易产生焦虑。
比如我的朋友A,她不断的追问大夫和我:如果切除了囊肿再复发怎么办?这个问题本身,其实就是对“可能会复发囊肿”这个事实的不接纳,不允许。带着这样的情绪,不安自然就产生了。
而事实上,正如托马斯·摩尔所言,只有拉近一个人与现实的距离,ta的很多心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② 抗挫折能力差
产生焦虑情绪,是出于对未知的担心和恐惧,为什么会担心恐惧?答案是,结果不能如自己所愿。比如,我想考试考100分,只有考100分我才满意,那当对100分没有十足的把握时,就会产生焦虑。因为低于100分,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挫折,而对于这种挫折,我无法忍耐。
一个人之所以抗挫折能力较差,一般是源于在早年父母对孩子的评判过多,这会导致孩子在“挫折”和“惩罚”之间建立一种条件反射机制。也就是一想到不好的结果,首先自动化的联系到惩罚。这样,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对未知结果的焦虑情绪。
③ 自卑与羞耻
具有焦虑特质的人,一般都很难对自我有一个相对客观而准确的评估。也就是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往往不够,这类人自卑,且很容易产生羞耻感。这种人格特质的形成,依然还是由于早年父母的抚养方式。
拥有焦虑特质的人,认为自己很糟糕、不如别人,看待自己时,常关注负面内容,对已经得到的不以为然,而对自己没有获得的耿耿于怀。所以,他们会无意识的总处于和外界的“比较”当中,并在这种无意识的比较中变得精神紧张,患得患失。同时,对自己的错误也很难宽恕,容易过度自责。
其实,以上几种人格特质是互相影响的,它们都属于“消极型人格”,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特征。其核心,都是对于未来(结果)的恐惧心理。
4. 如何破解焦虑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试验:把同窝生的两只小羊放在不同的条件下喂养。其中一只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任何限制和威胁。另一支用绳子拴在树上,在长绳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活动,但这只羊的附近放着一只铁笼子,里面关着一只凶恶的狼。
终日与狼为邻的羊,因为极度恐惧焦虑,没过多久就死了,另一只羊却很健康的活着。
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一点:焦虑情绪对健康有极大的危害,人在过度焦虑的状况下,会心绪不宁、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胸部有被堵塞的感觉、寝食难安。所以,知道了焦虑的来源,重点是要关注焦虑情绪的自我调整。
① 关键词1:活在当下
在刚才的解释中,我们看到焦虑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无法活在此时此地,无法活在当下。事实上,不仅仅是焦虑情绪,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此。从表面上看,我们是活在当下这一刻的,但是我们的认知往往来源于过去的经验,然后又常活在对未来的幻想或担忧之中。
懊恼过去,焦虑未来,唯独没有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是心理学“正念”中的一个重要品质,甚至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活在当下,那么ta的心理一定有问题。
活在当下意味着活在此时、此刻、此地。它既有空间感,也有时间感,我们作为一个“存在”,必须仰仗于空间和时间的存在。
而做到活在当下的关键在于觉察。当我们不由自主的懊恼过去,焦虑未来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此刻是活在现在吗?如果不是,我应该怎样活在当下?当下我的资源是什么?当下我的困境是什么?我该用何种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
就像我的朋友A,如果让她从对未来的焦虑中回到当下,就需要问问自己:当下我最需要做的是什么?
答案显而易见:选择到底是在本地就医,还是去北京就医。当做出了这个选择之后,接下来,就是下一个当下的问题,比如,该怎样去北京?选择日期和交通工具等等。
一个人与现实和客观的紧密度越接近,一个人的心智就越成熟。而提醒自己活在当下,就是一种最重要的和现实贴合的方式。
② 关键词2:改变认知
可以说,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可以通过认知的改变而获得程度不同的改变。我们的认知源于过去的经验,但是我们的现实,却是活在当下的。所以,当我们固着的坚持着过去的认知,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冲突。
改变认知,可以通过提问自己的方式。
第一,问问自己焦虑是否有效?自己的焦虑是否会在未来一两天带来一系列行为?会做些什么来消除这种焦虑?它会一项项地发展下去吗?如果不是,则是无效的焦虑。
第二,问问自己是否愿意接受不确定性?所有焦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你对待不确定性的态度。
“不确定必然带来令人恐惧的结果”——这个认知经得起推敲吗?
第三,识别自己的期望和挑战。也就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进行客观而理性的评估。比如写下自己的焦虑,当模糊的焦虑变得清晰,焦虑的程度也就得以减轻。
第四,看看自己产生焦虑的范围是否包括不合理认知。比如,你非得要完美吗?你非得比任何人都出色吗?
第五,问问自己如何对待失败?焦虑者倾向于认为失败是灾难性的,他们往往相信如果他们想到失败,他们就会失败。所以,纠正自己看待失败的认知,能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
第六, 翻查以前的正向体验。事实的真相是:很多时候自己的焦虑都是无用的,或者,最终那些想象当中的困难都得到了解决。所以,回顾过去的成功体验,也能很好的暗示自己:很多焦虑其实毫无意义。
③ 关键词3:立刻行动
改变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行动本身,就意味着做出了脱离空想,走向现实。
有时候甚至需要一点有意识的强迫,但与其说是强迫自己行动,不如说是“用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我们常说,一个人最伟大的地方,在于拥有选择权。换言之,我们有选择让自己的意识来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样,我们就有可能改变过去的行为模式,切断过去的条件反射。
“先干起来,不怕试错”,这是两句很有意义的自我暗示。就像那天我建议A去北京,她找了很多借口,其实都是恐惧去北京的麻烦,她问我:万一去了结果和本地一样,那不是白跑一趟吗?
我说:去了,可能有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去,最坏也就是维持现状,你有什么损失呢?
最后,她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去北京碰碰更多的机会。
我们对未来的焦虑一般都是源于恐惧,打破恐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行动,行动,行动。当你动起来,焦虑的困扰也常常就不药自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