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最基本科学素养的一位财经记者

我在平台发一篇文章,会因为各种各样的理由被拒,最重的一个理由就是,我没有相关资质,哪怕我发布的只是明晃晃的不需要任何资质都能够判断的基本事实。
后来,我才发现,这可能是需要的,因为,平台要为广大的读者负责任,要求资质可能是最简单的方法了。
在好些年前,我就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记者与一些国家的记者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在于:在报道一些专业的事件的时候,这些报道的记者会有相关专业的学位或者能够胜任这样报道的学习经历。我们呢,记者嘛,人们是文字工作者,当然文科生也就可以了,所以我们的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大多是招的是文科生。
其实文科生本身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要认为自己能够认识字,就认为自己理解了这些字背后的道理。其实差远了去了,这也是为什么要求无论是采访还是编写专业的稿件,需要相关的资质的原因吧。
不然就会闹出下面这样的笑话。这是一个大V级的财经记者写的稿子中一些段落。
近期全国各地都在限电,原因嘛,网络上都有,我也就不去说它们。只说这个大V记者的稿子。咱也不去讲他到底是谁,这人也不会知道我在讲他,因为我的读者群里,也不可能不会有他。
上的文件通告里,明晃晃写着最大用电负荷3600万千瓦,电力供需平衡存在约250万千瓦缺口。

读起来,也容易,每个字都摆在那里,看起来,也是容易理解的,好吧,为了我的读者能够读明白,我还是需要讲一下的,特别是我的读者里还有孩子或者要给孩子讲这些道理的家长们。

我们每天要用电的时候,就把用电器的插头向电线上的插座一插就可以了,这就有一些像我们要用水的时候,就打开水龙头放水就可以了。

于是我们就理所当然的把电线和水管子联系起来。因为,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电这种东西就看不见了,摸,还是摸得着的,不过,谁想去摸电门呢?还是算了吧。

水管子里的水从储存水的地方,被送到千家万户,用多少就放多少,用得少的时候,就存在水库里或者各种容器里保存着。

那想当然的认为电也是这样子的,我们用多少就使用多少,不用的时候,这些电还储存在什么地方?

这种想法就错得太远了,电和水不同在于,用户用多少,发电厂就发多少,而且是秒送用户那里,中间不会存储在任何地方。

有人讲了,不对呀,我们可以把电存储在充电宝里呀,是的,用户的确可以把电能再次转化为化学能,或者其它的形式存起来,不过这些都是用户的行为,这不是电力提供商的行为,原因很简单,电力存储现在需要花费的成本太高了,而且转化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损耗。全世界的电力提供商都没有很好的解决电力的存储问题,不过听说特斯拉公司正在进行这个工作。

还有一个问题,造成发电厂和自来水厂的区别在于,几乎所有的发电设备的启动与停止都是一个不容易的过程,它会造成巨大的能源和设备的消耗。

写多了,扯回来,咱来看这个记者写的稿子,文件没有问题,他写道:仅9月22日这一天,……用电缺口就高达250万千瓦。

看似只是一个转述,看似没有问题,但是,是真的有问题,他想当然的加了几个字“这一天”,而且也一定认为250万千瓦是一坨能量,也就是说,这一天,用户缺了250万千瓦的能量。亲爱的读者朋友,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

其实文件告诉读者的是,这一天,用户缺少的是:250万千瓦X24小时这么多电能,也就是缺了:6000万度电。

你们也这样想了吗?

不要认为,我理解错了作者的意思,咱们接着向下看。

这个是官方发布的图表,作者直接拔下来,当然没有问题。咱来看看他怎么解读这个图表的。
这是这个财经大V理解的图表,全国供电量图表的单位,明明写的是:亿千瓦时,他就敢把:亿千瓦时,变成:亿千瓦,这是第一处;下面接着两个数据后面,都用的是:亿千瓦。也就是三个错误,
这说明啥呢,这说明,这个财经记者,他根本就不知道,千瓦,不是一个能量单位,而是一个功率单位。类比一下就是:速度和路程的关系。
也就是讲,千瓦要乘以时间才是一个能量单位。
这就是为啥说,现在高考将不再分文理科的原因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