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对话】三轮车产业没有品牌力?谎言!

三轮行业资讯旗舰

三轮车行业虽说谈不上令国人骄傲,但作为一个有着中国特色、适合当前国情、满足消费需求的草根产业,三轮车行业的持续壮大无疑有着其丰富的内在逻辑。但不少汽车、摩托车的专业人士认为中国三轮车行业太低端,企业无论做多大都难以塑造品牌力,他们谈到三点:一是低端标签对三轮车的制约性;二是企业过于看重销量而非附加值;三是品牌建设中缺少匠心精神。虽然这三个观点都是当前三轮车产业的痛点、难点,但小编作为一个三轮车行业从业者,还是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三轮车产业低端标签并非如影随形

中国三轮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末,依托摩托车的配套体系,在自己的摸索与探索中逐渐发展起来。彼时,作为刚刚兴起的三轮车消费市场,还以商贩与农民为主力消费群体,作为生产资料的三轮车以功能实用、价格亲民的特点迅速拓展市场,直到电动三轮车开始成为主流后,城市休闲代步的消费市场才开始培养起来,而且时间并不长。中国消费者对于三轮车产品的需求其实也是“先求有”的阶段,因此,中国三轮车企业彼时推出的产品是符合当时中国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的。

低端的产品满足当时市场主力的低端需求,虽然确实是说给三轮车产业打上了“低端”的标签,但这并不意味着低端这一标签就会一直如影随形。毕竟,当前三轮车市场已经不复以往,诸如城市休闲车、老年代步车等等细分领域的出现,为众多三轮车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造品牌影响力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行业不缺匠心精神,缺的是鼓励

试问哪一个三轮车企业不想将品牌做好?无论是营销还是规划,在大多数三轮车企业老板脑子里,都会有很多的设想和雏形等待落实,所以小编认为,三轮车企业并不缺少匠心精神。缺的是一个崭新产业发展的经验,缺的是市场对好产品的包容!说到底,三轮车产业还仅仅是一个发展了十几年的新行业,如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行业人想想的要多的多。

匠心精神和品牌力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不能期待三轮车产业一蹴而就、一步登天。要想取得明显的改变,首先要时间,小编认为十年之内就能有所改观,一些领军品牌将率先跨入这一行列;其次需要三轮车产品力获得稳步提升,只有给予消费者良好的产品体验,品牌才会有生命力;最后,三轮车企业需要体系的支撑,一个企业无法扭转整个行业的面貌,产业标准的提升是整个产业上下游企业协同进步的结果。

没有销量就没有当前的产业规模

在三轮车企业创建品牌的初期阶段,走一些类似借鉴甚至抄袭的捷径,通过较低的研发成本,尽量做出具有较好产品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一定的产销规模,以此赚取到不错的利润,再进一步支撑包括研发在内的体系能力建设。小编认为,这样的一个过程,显然是最为明智和实际的,而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其它行业大品牌,诸如笔记本领域的戴尔、手机领域的小米、汽车领域的国产品牌等等走过的历程,无可厚非。

实际上,三轮车企业正是通过上述模式是获得了发展的,在体系能力建设上也是取得了一定成就的,目前宗申、金彭、篷车的富路等一线企业已经调整战略走向国外与外国品牌直接PK。至少在目前看来,销量提升带动三轮车产业飞速发展,这些应该是这些年走了一些所谓的“捷径”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就国内市场而言,真正的问题并非企业看重销量,而是在销量压力下企业纷纷放下身段展开的价格战,这一顽疾如果不能转成良性,才有可能危害产业健康发展。

因此小编认为,三轮车产业品牌力的塑造并非无可能,高端三轮车产品并非遥不可期或者像有人所说是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伪命题随着三轮车产业的整合与迭代,将会不攻自破!

本期编辑:Melody

更多行业新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