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货市场淘到一本清代老药方残本,不到20...
旧货市场淘到一本清代老药方残本,不到20页,里面一张治疗浅表性胃炎的方子,帮助200位患者扫清病症,去除痛苦。
话不多说,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方子的疗效。
有位患者,反复发作性胃脘疼痛7年,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疼痛,经服多种中西药效果不明显,症状时轻时重。2个月前查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黏膜糜烂。
现症主要是胃脘疼痛,夜晚及空腹时尤甚,饭后减轻,伴反酸,烧心,嗳气,口干,乏力,大便稍干,舌淡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
我辨证为气阴两虚,毒瘀交阻,胃失和降。
治法以滋阴益气为主,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拟下处方,太子参、丹参、半枝莲、石斛、焦栀子、麦冬、百合、黄精、朱砂七、黄药子、三棱、莪术、三七粉、炙甘草。
服药一周后,胃痛、反酸、烧心、口干、嗳气消失、偶有乏力。
月余后,诸症皆消,去医院胃镜检查,一切恢复正常。
患者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气阴两虚为主,标实的病理特征是毒瘀交阻。疾病以湿热为表现。
热为阳邪易伤阴,湿为阴邪易伤气,湿热久蕴于胃,耗伤胃阴,戕伐胃气,导致气阴两伤。瘀是在感染毒邪之后滞气进而凝血,毒与瘀交阻胃络,从而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
在毒与瘀之中,早期疾病,毒重于瘀,中后期瘀重于毒,毒瘀交阻,与气相结,也可兼湿阻、食滞,故补虚治本,养胃阴要在补胃气之上,常用太子参、百合、黄精甘平之品,气阴双补,尤常用麦冬、石斛配半夏,刚柔相济,养阴和胃。
毒瘀之治,用栀子、半枝莲苦寒清热燥湿,兼化毒瘀;以朱砂七、黄药子、三棱、莪术化瘀通络为重,稍用苦寒。邪毒已成为强弩之末,胃黏膜损伤的主因是瘀阻气结,所以补虚化瘀散结当在解毒之上。
正如老前辈所说,中医治病的关键,务必理解中医的整体观念,可以说这种思维特点,其实也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聪明呢?就是因为我们看待问题,从不会单一片面,而是统筹兼顾,纵览全局。
所以才会仅用一张不知名中医流传下来的药方,却轻松治愈了几百位患者,这样的中医,我们怎能让它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不仅是对不起我们的先辈,更加对不起那些还在被病痛折磨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