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育学、心理学术语)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学、心理学术语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广为流传,都是建构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了解上述理论是深刻理解建构主义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文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外文名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相关理论文化历史发展观

理论发展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目的寻求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

所属学科教育学、心理学

分类个体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1]

相关理论

一、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亦即随意的心理过程,并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人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是受人类的文化历史所制约的。其实现的具体机制是通过物质工具,如刀斧、计算机等,以及精神工具,如各种符号、词和语言等实现的。

高级心理机能不同于低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它们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

(2)它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也就是各种机能由于有思维的参与而高级化;

(3)它们实现过程的结构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它们的起源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受社会规律制约的;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

为此,维果斯基特别强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文化历史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他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人的活动。另外,维果斯基在说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他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为此,就要确定儿童的发展水平。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这一思想对正确理解 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三、认知信息加工论

许多认知心理学家把认知看作是对信息的加工。奈瑟(Neisser)认为:“认知是指转换、简约、加工、贮存、提取和使用感觉输入的所有过程。”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一个最重要的术语是“建构(construction),即认知过程是建构性质的。它包括两个过程:

首先是基本过程(primary process),它是在受到外部事件或内部经验刺激时马上发生的。这个阶段只是粗略地转换信息,以便根据贮存信息形成想法,这一阶段基本上是自动发生的。

其次是二级过程( secondary process),它涉及有意识的控制,是比较精致地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相比之下,这一过程受贮存信息、个体的意图和期望的影响程度较大些。

认知信息加工学说认为,思维有一种执行控制的机制,就像计算机程序中有一种执行程序一样;认知建构过程中的二级过程的认知运演是习得的,尽管它们部分地受遗传的影响。其中记忆的内容,以及转换和重建内容的策略,也是习得的;同时可以通过对视知觉的类推,来描述和解释记忆和遗忘的过程。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

皮亚杰(Piaget, J.)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具有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儿童认知形成的过程是先出现一些凭直觉产生的概念(并非最简单的概念),这些原始概念构成思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经过综合加工形成新概念,建构新结构,这种过程不断进行,这就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的主要方法。

五、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皮亚杰认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方面。其中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所谓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所谓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就是不断地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方式,来达到自身与客观环境的平衡的。图式最初来自先天的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形成了本质不同的认知图式(或结构)。

图式的四个具体阶段

每一种新的图式的出现,都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此,他提出具体地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2岁左右)。此时语言还未形成,主要通过感知觉来与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观的关系;

第二,前运算阶段(2岁~7岁左右)。语言的出现与发展,使儿童能用表象、言语,以及符号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但其思维还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第三,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左右)。思维具有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以及过去的经验,缺乏抽象性;

第四,形式运算阶段(11岁~15岁左右)。能够把思维的形式与内容相分离,能够设定和检验假设,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已经进入到了抽象的逻辑思维阶段。

皮亚杰认为,任何人的认知发展都要经历上述四个连续的阶段,且这种连续发展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在任何文化社会中都一样。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虽然,在两个相继发展的认知阶段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思维发展量变到质变的必然结果。

布鲁纳的教育理论

布鲁纳(J.S.Bruner)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这个模式涉及储存信息的内部系统,而信息是通过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由一系列的片断所组成,而每一片断(或一个事件)总是涉及到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布鲁纳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认为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懂得基本原理可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有利于记忆,适于迁移;能够缩小知识间的初、高级水平层次的间隙。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为实现上述目标,他特别强调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所谓直觉思维是与分析思维(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的以一次前进一步,以仔细的规定好的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为其特征,步骤明显,常常能由思维者向别人作适当的报道的思维方式)不同,直觉思维以熟悉所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根据,使思维者可能实行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但是以后需要用比较分析的方法(不论演绎法或归纳法),重新检验所作的结论。

学习的激励制度

同时,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地参加到学习中去、并且从个人方面体验到有能力来对待他的外部世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布鲁纳提倡采取发现学习的教学方式。他认为对于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所谓发现,当然不只限于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动,而且还包括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理论发展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 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通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

显然,这种知识观是对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巨大挑战。照建构主义看来,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是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肯定还会有更真实的解释。更为重要的是,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来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而且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参考资料

  • [1] 李方《教育知识与能力》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更多

(0)

相关推荐

  •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比较

    原文载于<外语学刊>2009(5):117-120 建构主义是解释"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一种理论模式.它是集哲学的语言意义建构主义.人 ...

  • 课程与教学|为了学习的教科书:理论脉络、模型构建与设计编写

    作者信息 王丹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作为教育实践领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重要载体,教科书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我国古代的"三百千千""四书五经" ...

  • 心理学考研易混淆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心理学考研易混概念   --  单选.多选题杀手 心理学考研专业课中有许多易混淆的名词和概念,常常让大家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 作为大家心理学考研道路上的最佳僚机,专业.贴心的比邻心理教研当然要给大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的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几个重要的观点: 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强调学习者作为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 建构主义的核心命题:每一个个体的先拥概念引导他们的理解: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人类建构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例如,皮亚杰和布鲁纳等的认知观点──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维果斯基的 ...

  • 【建构主义】日本安全政策中的维和行动:国际-国内背景的相互作用 | 国政学人

    作品简介 [作者]Bhubhindar Singh,现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关系学院(RSIS)副教授,研究生项目办公室负责人.他是富布赖特奖的获得者,并曾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京大学.日本 ...

  • 建构主义学习的六大理念及其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有六大基本的主张或理念,它们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建构主义的学习是建构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 启示:教学不应该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发现式(探究式)的,要 ...

  • 三种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比较

    从学习主体的视角,建构主义有三种类型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三种有差异的教学观: 内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本质是每位学习者知识建构过程,没有学习者本人的主动建构便没有真正的学习.其教学主张建议教师的角色应该是 ...

  • 建构主义学习的基本主张

    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很多,其主张是多样且复杂的,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以下三方面的基本主张大体上是形成了共识的,它们对理解.把握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于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关注和深入理解. 第一:知识 ...

  • 建构主义学习中的教学、学习、学生和教师

    在建构主义的课堂学习中,教学.学习.学生和教师应该是怎样的? 根据<现代学习与教学论>的有关内容,我进行了摘录和整理,形成下面的这篇文字,比较有条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收录于此,供大家参考. ...

  • 什么是建构主义?(之二)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原则: (1)学习是种主动过程: (2)学习是一种适应过程: (3)学习出现在具体情境的脉络之中: (4)知识不是固有的,不是被动吸收的,也不是发明出来的,而是由学习者建构的: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