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米与小站稻
周汝昌先生于1953年初版的《红楼梦新证》“新索隐”一章中有考证“胭脂米”一节,开头提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同一回书还写道“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的前夕,“黑山村的乌庄头”──乌进孝给贾府交来了年租年礼,其中有“御田胭脂米二石。”贾母所吃的“红稻米粥”,即是用这种“御田胭脂米”熬煮成的。《新证》接着援引清代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康熙二十年前,圣祖于丰泽园稻田中,偶见一穗,与众穗迥异,次年命择膏壤以布此种,其米作微红色。嗣后四十余年,悉炊此米作御膳,外间不可得也,其后种植渐广,内仓存积始多。”又,记此最详者当属康熙《御制文集》内载:“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曾颁其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颇有此米,惜未广也,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周汝昌先生当时共引了四种文献资料,说明此米的出处和康熙帝曾在中南海丰泽园中种植此米,并曾赏与曹寅(曹雪芹祖父)、李煦(曹雪芹的舅公)稻种的“故事”。另外,《几暇格物编》也有记载──康熙二十年农历六月下旬的一天,康熙皇帝在西苑(今北京中南海)丰泽园水田边散步时,忽然发现有一株稻穗,它坚实饱满,已经成熟,而且茎秆高出众稻之上。康熙帝便采摘收藏起来做种。第二年试种,果然六月先熟。于是扩大种植面积,年复一年,育成了一种新品种。这种稻米色微红,由于生长苑田,,故名“御田胭脂米”,又因谷种来自京西玉田,也叫“玉田米”,民间则直接称作“红稻米”(《曹頫在江宁推广“御田胭脂米”》,严中著)。当时曾有诗人作《张思孝食桃花米饭歌》,赞美胭脂米鲜如桃花:
谷惟五种稻最佳,流珠吹玉诗人夸。
一种偏宜作红饭,着手鲜润如桃花。
到了康熙五十四年,康熙帝将此稻种一石赐苏州织造李煦,命在苏州播稻。江宁织造曹頫(曹雪芹之父)从李煦处要了一斗稻种在江宁(今南京)种植。康熙五十六年七月二十日,曹頫在给康熙的奏折中附单一件,开列了上元县士民共种“御田胭脂米”稻二百三十四亩。由此可知,南京种“御田胭脂米”即“红稻米”乃自曹雪芹之父曹頫始。曹雪芹出生在南京江宁织造府里,从小自然也常食用“红稻米”,以至后来他在“著书黄叶村”时,把“御田胭脂米”和“红稻米粥”写入了《红楼梦》之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红楼梦新证》问世后,毛泽东主席在读到此书时,曾在考证胭脂米一节文字旁加了密圈(《毛泽东读评五部古典小说》,徐中远著)。那时,毛泽东主席正住在丰泽园,读了这段故事,引起了浓厚的兴趣,即命农业部、河北省寻找此米。后来河北省委果然寻到了,把培育收获的胭脂米送给毛泽东主席品尝。因此米珍稀味美,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在贵宾席尝到此米,竟向毛泽东主席请求索要此米。后来,此米果然也送给了日本。《红楼梦新证》创作于1947—1948年时期,未曾料想后来引出了这样一段轶闻佳话,真是意义非同寻常了!
由“御田胭脂米”不由地联想到了海宇驰名的“小站稻”,可巧的是,周汝昌先生就出生在相距不远的咸水沽,这里同样是小站稻的产区。“小站稻”是由清代淮军盛字军统领周盛传,于光绪元年(1875)率部在天津津南小站地区屯垦开发生产而得名,至今已历140余个寒暑。小站镇马厂减河南岸至今还存有“周公祠”,正是清代为纪念开发“小站稻”的周盛传兄弟而建立的。笔者曾于2011年春季有机会来到周公祠瞻拜前贤,并写信向叔父周汝昌先生作了汇报。叔父在听读了我的信函后,发来一首诗作:
古圣神农塑像奇,周公祠庙棣棠枝。
津南一望江南景,万顷春波碧稻畦。
周汝昌先生有很深的乡土观念,对家乡的那一份眷恋赞美之情,浸透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那一片富庶赛过江南的鱼米之乡,那一片如诗如画的津南风俗美景,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