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膀胱的锻炼方法

前言

尿道括约肌含功能性内括约肌和解剖学外括约肌。膀胱存储的尿量越多,内括约肌随之而来的受压也就越高,导致近端尿道所遭受到的压力比膀胱内的压力要高。膀胱收缩的时候,内括约肌所属的范围则会朝着外部和上部的方向进行拉扯牵引,原本的扁平结构则转向为圆形结构,受到的阻力也没有之前高。与内括约肌相比,外括约肌则显示出一定的随意性,它的性质是横纹肌,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外括约肌可以不受约束的进行收缩动作,从而致使排尿的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持它所遭受的压力不超过40cmH2O是很有必要的。当容量保持在这个安全的范围时,上尿路的功能免被破坏。膀胱压超过60cmH2O不出现漏尿,提示尿道括约肌功能正常。因此。养成及时排尿的习惯,并形成一定的规律,能有效避免尿失禁。

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策略

1. 早期处理策略

对于大量输液、尿道损伤、及手术等造成的膀胱功能不稳定的情况,在早期进行处理时,遵守留置导尿的原则。方法上可以采取从尿道或者经耻骨上进行留置导尿。无需运用规律性的闭合导尿管的方式来进行处理。早期阶段,需注意预防,特别是避免膀胱储存尿量超标和感染。整个引尿通道应处于封闭紧致的状态,并使尿道口和穿刺口保持干燥清爽的状态,注意细菌感染。

2. 恢复期的处理策略

当患者从早期治疗到恢复期时,一定要及早去除导尿管,越早越好。所负责的医生和护士要关注患者的括约肌功能,及时采取适用于患者的治疗方式,尽早让患者受到良好的恢复。一旦发现患者的自解尿量与残余尿量的比例达到或者接近3:1,当连续1周都达到3:1(膀胱平衡)的比值,则膀胱训练成功。

神经源性膀胱的锻炼方法

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去进行一系列的自主训练,改良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可以针对性地对下尿路功能进行锻炼,避免下尿路功能障碍对身体产生严重的伤害。

患者可以采用的多种锻炼方式,包括习惯的训练、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通过这些方法把膀胱内的尿量减至最少直至排完,从而保护膀胱不遭受感染,避免了肾脏的问题,提高身体素质。

1. 习惯训练

让患者有规律性的排尿,对于患者保护会阴部皮肤有一定的好处。应该强烈建议患者制定具体、规律的排尿时间,尽量不在非排尿时间去如厕。膀胱逼尿肌过度活跃而产生尿急反应和反射性尿失禁的患者,可以采取延时排尿的方法。

2. 膀胱括约肌控制力训练

(1)盆底肌练习法

患者的下肢、腹部和臀部肌肉处于放松状态时,会不自觉地收紧盆底肌肉,此收紧状态每次的时间约五至十秒。这组动作每天做三组,每一组做十至二十次。

(2)呼吸锻炼

医护人员引导患者做呼吸锻炼,充分嘱咐患者吸气的同时保持肛门附近的肌肉处于收紧状态,一直维持五至十秒。同理,呼气的时候也按该按方法。

(3)桥式锻炼

患者做桥式锻炼,可伴随收紧肛门的动作。医护人员可以鼓励患者维持这个状态,保持五至十秒。

(4)让患者坐在椅子上,按照从后至前的方法,逐渐地往上牵引并收紧肛门、尿道部位,这会产生肛门正在向外排气的感觉,这个动作从—数到十就可以放松下来。

(5)当患者在马桶上坐着,两腿分开排尿的过程中,需收紧盆底的肌肉,并憋尿。按照这样的方法一直锻炼,对盆底肌肉的恢复有一定的好处。

3. 正确实施入量计划

患者每小时饮水不可超过100ml,或者四小时的入量不超过600ml。当每次的尿量超过500ml时,患者需要减少饮水量;当每次的尿量少于300ml时,则增加饮水量。

维持膀胱的安全容量,每次导尿的量最好不要超。对于日间尿量少,夜尿增多的患者来说,饮水计划不变,不盲目增加日间饮水量,指导患者延长日间导尿时间,增加夜间导尿次数。

对于导尿次数,可根据病人病情而定,一般4-6次/天,最好不超过6次。残存尿量不超过一百毫升,或者膀胱的容量处于百分之二十以下,则表示膀胱的功能已经达成正常水平,此时就可以中断导尿。

总结

神经源性膀胱,就是主管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遭到一定破坏时,导致了膀胱尿道的功能发生恶化。通过医护人员的指导,患者的配合,提高患者和家属自护知识及技能,完成从替代护理到自我护理的过渡。患者应在注重肢体功能恢复锻炼的同时,关注膀胱功能的恢复锻炼。避免尿路感染,甚至肾功能的不可逆损害。

来源:《人人健康》2020年1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