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易经中的“曲成万物”思想
何谓“曲成万物”?
韩康伯在《周易注解》中曰:“范围者,拟范天地而周备其理也。曲成者,乘变以应物,不系一方者也。”
孔颖达疏云:“言圣人随变而应,屈曲委细,成就万物。”也就是说,“曲成”的关键在于“乘变以应物”,通俗理解为随机应变,以顺应天地万物之变化。
对此,理学家朱熹进一步解释:“此圣人至命之事也。”即圣人的最终目的是效法《易经》,确立融天、地、人于一体的阴阳辩证的思维方式,确定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的行为方式,善于变通,应时而变,从而达到“曲成万物而不遗”的理想境界。
“曲”意为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曲”解释为“象器曲受物之形”,“器曲受物”意为使器物弯曲以容纳外物,归根到底就是“容纳”之意。而老子则有“曲则全,洼则盈”和“大直若曲”之说,这里的“曲”与《周易》中的“曲”字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在强调天地万物生成变化的形体轨迹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仅仅自己要生存,而且也要让其他的生命能够存活下去,这种容纳万物的生存哲学,其实就是“曲成万物”的思想。
“曲成万物”的思想在我们中国人的思维观念中根深蒂固,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方方面面。而这一点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说话做事比较含蓄。中国人往往有什么事都不会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偏向于用一些含蓄的话语表达出来,或者说,先要客套一下,然后再点出要点。比如中国人的酒桌上,事情很少会在一开始就摆在台面上,往往都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大家才会把真正想谈的问题拿出来唠唠。
另外,中国人往往很讲究做事要留有余地。无论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俗语,还是“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道墙”的劝诫,都是在强调,做人做事不要太绝,要让大家都有活路。这其实就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竞争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是零和博弈,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说,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而不绝也与这种思想有密切关系。
“ 曲成万物”所强调的包容万物、海纳百川的思想让整个中华文明有了一种博大的包容力,让中华文明不仅在自己内部不断更新,而且还愿意主动走出国门,容纳四海万物,实现共同繁荣。无论是曾经的丝绸之路,还是后来的郑和下西洋,这种融汇百川的气度让中华文明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