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茄种植技术
玫瑰茄又名洛神花、洛神葵,为锦葵科植物玫瑰茄的共萼。有敛肺止咳,降血压,解酒的功效。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和云南南部引人栽培。原产于东半球热带地区,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均有栽培。
生长习性
玫瑰茄适应性强,耐旱、耐瘠性好,沙质或黏质土均可生长,但以土层深厚、排灌良好及肥沃的土壤为好。
选地整地
玫瑰茄在红黄壤、青紫泥、砾石沙土、黏土等不同土质中均可种植,但最适宜在微酸性的红壤土中种植,即使在新垦地及一般较差的旱地种植,也能获得较好的收成,只是植株的长势和收获的干品会有差别。同一块土地以连作2年为宜,若连续种植易使植株感病,降低产量。
繁殖方法
通常采用两种播种方法,一是直接播种,即烧山整地完后,挖穴直接播种。播种前穴内施足基肥如鸡粪等农家肥,每亩施1000-1500kg,磷肥25-50kg。每穴播种3-5粒,亩用种量1-1.5kg,播种后覆土2cm。二是苗床播种,即选择园土等较肥沃的土壤,苗床畦面宽1m左右,高20cm,可条播或撒播,株行距为5×8cm。苗高10- 15cm时可选择阴雨天气移栽。
玫瑰茄系短日照植物,早播并不能早收。播种期过早,易产生发芽率过低,苗期生长极其缓慢,且易受虫害,往往害虫把嫩苗径部剪断。此期如遇高温干旱,播种后两个月时间苗仍只有两片子叶,不抽生真叶。因此,过早播种不仅延长管理时间,而且易造成徒长。
种植密度应掌握坡地、瘦薄地宜密,平地、肥沃地宜稀的原则。根据土壤肥瘦每亩种植1000-2000穴,定苗时,肥地留单株,瘦地留两株,实行单行或宽窄行条点播。单行种植株行距,肥地为100×66cm,每亩1000穴(株);中等肥地66×80cm,每亩1000穴(或1250- 1500株),山坡、瘦薄地为66×50cm,每亩1000穴(或2000株)。
田间管理
中耕除草:玫瑰茄生长期间中耕除草2-3次,第一次苗高10厘米以上,结合间苗定苗和补苗进行;第二次苗高30-40cm,结合培土补苗进行。第三次,开始出现花蕾时进行,开花期间应该拔除杂草,保持玫瑰茄地清。当苗长至10cm以上时出现两片以上真叶时进行间苗,掌握拔小留大、拔弱留壮的原则,每穴留苗2- 3株。待苗长至20cm左右时定苗,中上肥地,每穴留1株,破地、瘦薄地每穴留2株。
施肥:施肥宜早不宜迟,第1次中耕时每亩用尿素、复合肥或硫酸氨8- 10kg,距离茄株5- 10cm处穴施。茄株现蕾后,若苗势差,可结合第2次中耕再补施氮素化肥5- 8kg。
病虫害防治
玫瑰茄苗期常有菜青虫及小造桥虫发生危害,现蕾期常有蚜虫、叶蝉危害。可用氧化乐果1500倍液防治蚜虫和叶蝉;敌敌畏2000倍液防治菜青虫和小造桥虫;为保证花萼品质,防止残毒遗留,茄果采收前1个月停止用药。
主要病害有枯萎病、根腐病和白化苗,防治枯萎病,目前尚无有效药剂,主要是要搞好茄地轮作,选用抗病品种。根腐病常在排水不良、施肥不当的情况下发生,要注意开沟排涝,把好施肥技术;白化苗多发生在瘦薄地僵土上,要注意培土施肥,疏松土壤,增施肥料。
采收加工
1.采收
栽培玫瑰茄的主要目的是采收萼片,适时采收,保证质量是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环节。收获过早,萼片发育不全,果小、量少、质差。充分成熟的萼片,色正、肉质厚、产量高。收获过晚,植株倒伏,下部萼片霉烂,色泽差,品质差。适时的采收期是茄果开花1个月后,萼片发育充分肥大,颜色由紫色转为深紫色,片尖开始萎蔫,果实种子由软变硬呈灰褐色,下部叶片脱落,即可开始采收,时间一般在职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
另采收要分下、中、上三部分分批采收,时间一般在上午露水干后进行。用剪刀齐果柄基部剪下,不宜硬撕硬摘,以免损伤植株和不易脱萼。采回后的茄果经晾晒失水,萼片由脆变软时,即可组织人力进行脱萼,此时脱萼,既容易一次性脱净又不损伤萼片,也不刺手。方法是一只手握住果萼,另一只手用水笔套口径大小的金属管、竹管或自身果柄顶住果实基部,将圆果推出,使花萼与果实分离,可保持花萼完整。
2.加工
鲜萼脱下后及时摊开晾晒,切忌用火烘烤。一般采用水泥场地、竹篱、席类等物作为晾晒工具自然晾晒风干,含水量低于13%即可装袋备售。果实晒干去壳后,清洁的种子,可供榨油和作种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