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的真实含义是什么?老子为什么要用水作比喻?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表面上老子是赞美水之上善之德,实际上是宣说人类文明对上善的渴望(极度缺乏),衬托人性现实之恶,进而来衬托人性潜在之善

什么是上善?上善就是上一章宣说的无私。王弼没有注释,历代注释家忽视了此章首句的真实含义。上善若水是《道德经》最负盛名的格言,千古传诵,这是老子对人生升华的期待。

《道德经》第八章

第一段:上善若水。

第二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三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

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第四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本章共分四段。

第一段经文:上善若水。

老子第七章宣讲无私的根本义,无私是天地长久的原因。唐朝诗人李贺写了“天若有情天亦老”,认为天地如果有情(有私)早就像凡人一样衰老病死,就是从老子这句名言中演化而来。无情与第五章天地不仁的意思相合,无情即不仁。

当老子第七章宣讲无私的妙理的时候,已经揭示了圣人“怀无心之心”,无心之心就是无凡心,即无凡情。所以无心之心才能无私,有凡情就不可能无私,就不是圣人。

老子开演《道德经》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老子站在天道的角度,看到世人挣扎在欲望和私心的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但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见证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凡夫一直在寻找解脱凡情的道。

世人把利己看成是天经地义的。老子首先指出天地是无私的,人的修行就是要恢复无私的天性。

唐朝儒家思想家李翰写了《复性书》,喊出了修复人性的口号,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恢复人性的儒家路线。但是恢复人性是老子最早开演的真实教义,而且以自然主义为基础,因此更为彻底

第三十八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老子宣说的道路是上德,儒家宣说的道路是下德。上善若水是上德,是自然主义的道路。

天地之德广大无边,但世人觉得天地之德太遥远,不会在意。于是老子以世人身边的水作为上善的比喻。老子开导世人走向文明之路,文明之路就是无私之路无私才能不争。有的人听了老子的“天地之德”的修法而悟道,但更多的世人无动于衷,于是老子指水说法

水与婴儿是老子最喜欢的公案(比喻),婴儿代表天性完整的生命,水代表生命之源。水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现在物理学家探索月球和火星,首先想找到水的痕迹,只要有水的痕迹,就可能有生命存在。

老子选择水作为说法的证物是有深意的,在诸子百家中,只有老子最推崇水。孔子也喜欢水,留下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

这里的智者是指老子吗?有一定可能。孔子曾说“窃比于我老彭”,很多学者认为老就是指老子,孔子与老子的师徒关系是有先秦典籍证明的,包括《礼记》这样的儒家经典。

上善就是第一善。水是第一善的,上善若水的格言被千古传诵,在充满野性的人类心中栽下善的种子。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很多文明,但大部分已经消失了。

为什么文明会消失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善的缺失。善的价值观需要智者来弘扬,没有弘扬善的智者,这种文明必将奄奄一息。

善是人类文明最饥渴的水,没有上善之水人类文明就会饥渴而死,正像生命体没有水一样。所以说上善若水。

后文老子再次宣说“鱼不可脱于渊”,这二句要对照起来读才更能领会老子的奥义。鱼是生命,渊是海洋般的深水。生命离不开水,但浅水不足以维持生命,只有大海般的深渊才是生命永不枯竭的源泉,所以庄子说“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水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世人知道,但善对于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世人不知道。老子说上善,不是小善人类文明需要大海般的上善之水,而不是涸辙般的小善之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