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奇难杂症经典案例三则

瘀阻血尿十余年(案例之一)

林×,男,50岁,1979年9月5日来珍。

病人自1967年始,反复出现尿血,每年发作5~10次。每次发作时间一月或三月不定。如此延续十二年,曾住×××地市级医院等诊治。作过多项化验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亦用过多种止血西药及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中药治疗无效。后来,尿血加剧,伴疲乏、腰膝酸软入院。入院后,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尿沉渣找抗酸杆菌阴性。血常规及血小板均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62.5容积%,非蛋白氮32.9毫克%。再次作胸部X线摄片及肾盂造影均未见异常。给予抗痨、止血等药治疗个来月无效,来求助中医诊诒。

证见体质消瘦,面色晦暗,腰膝酸软,疲乏,尿色暗红,口干微苦,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紫黯,苔薄黄,脉弦细略涩。乃属瘀血内阻兼肾阴亏损之候。治拟先活血化瘀,待瘀去血止,再进滋阴固肾之品。用失笑散加味。

五灵脂10克、炒蒲黄10克、生地黄2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红花3克、牛膝 10克、郁金10克、山楂10克。三剂,每天一剂,水煎服。

药后自述尿血减少,尿色转淡红,口干亦减轻。舌脉同前。前方见效,再服十二剂,尿血全止。尿常规复查,蛋白(±),红、白细胞已转阴性。8月28日基本治愈。尿血终止,但仍觉口微干,疲乏,腰膝酸软,舌转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弦。瘀血已去,肾阴仍亏。治宜滋阴补肾,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味。熟地黄25克、山药12克、枣皮12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克泽1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10克、山楂10克,服九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原按】本例患者尿血达十年之久,尿呈暗红色,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舌下静脉紫黯,苔薄黄,脉弦细略涩。乃由湿热郁积日久,瘀血内阻,瘀血不去,新血不守,血不循经,故尿血久不止。体质消瘦,腰膝酸软,疲乏,口干微苦,乃瘀血日久,伤及肾阴所致。治宜活血化瘀,佐以滋阴降火,故选用失笑散加味。取失笑散以活血化瘀,加红花、赤芍、山楂,化瘀之力更强;生地、丹皮滋阴降火;郁金行气解郁,气行则血行;牛膝导瘀下行。不用止血药,而血自止。血虽止,但肾阴未复,故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山楂,以滋补肾阴。前后两方,尤妙在选用山楂一味,正如张锡纯《衷中参西录》所云: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由于药中病机,故十年之疴,亦能速效。

【本案】祛瘀止血是中医治疗出血证候的一个重要法则,深含辩证思想。但临床必须注意其使用的指征、时间、方法以及兼挟证候,否则也易愤事。本案所出方药是可取的。

周身发痒(案例之二)

张××,男,36岁,厨师,1997年2月6日初诊。四年前,患者从海南工作,当地气候炎热,又得从事烹炒,每日汗流如洗,气门洞开,为解盛暑,常以冷水洗浴,因而常觉关节发凉,阴气已经内侵,阻塞气机。至1999年10月间,因家事不称心而震怒,精神怫郁,遂觉胃脘堵塞,过一夜,增腹满,局部膨起,竟高于胸肌。病经月余腹胀已达少腹,当时以“肝炎”治疗,毫无效果。不得不求助中医治疗。于1999年12月冬,见周身发痒起疙瘩,用扑如敏,强的松,簿荷加洒精外涂均无效.连皮肤抓破也不能止痒。因而四处求医,经各大医院诊断,才否认了不是“肝炎”,但服用中西药三年多,未见效果。

初诊时见患者面带恐怖,自诉腹胀,胃脘胀满上攻、头胀、头昏,眼胀,目珠发凉,心烦,口干苦,全身气窜而胀,难以名状,苔自脉弦。

此病起于精神怫郁,怒则气上,经云:“怒伤肝,悲胜怒。”悲乃肺志,若肺之治节行,则金能平木,使所顺而下降,病即可平。但肺气已因酷暑先耗,复因冷水灌浴,气机闭塞,郁而生热,热欲透而不能,故身痒起疙瘩。今遇肝木横恣,肺气即病,不但无力制肝,反而助纣为虐,使逆气勃发,病人痛苦异常。其目珠发凉,乃因气郁不达于窍。拟用乌药顺气汤化裁,加入辛凉宣散之品,即能疏肝顺气和中,又为宣达气机,使气有出路,气机一复,则诸症可平。

羌活10克、秦艽15克、生石膏50克、赤芍20克、红花15克、乌药15克、川芎15克、白芷15克、僵蚕15克、青皮15克、天麻10克、槟榔15克。以此方出入月余,共服药三十八剂,前症基本平复。偶有心烦、惊悸、头昏。

二诊(5月23日):改拟补血和气安神,以四物汤合柴胡加龙牡汤加减。7月13日再诊,服药十来天,每周仅有两三次轻微胃胀、头昏,余症部消失,仍以前方调理。

【本案】认为是夾杂入典型的郁症加成此疾而成的杂症。郁证多缘于思虑不伸,气先受病。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误认有形之滞,用破气攻削,则愈治愈虚;用呆补之剂,则愈补愈滞。《临证指南》指出:盖郁证全在病者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强调心理治疗以顺其气,平淡用药以开其郁,本例对其病机用药,良法又中肯了.

尿不禁二十年(案例之三)

张女士,47岁,,1985年9月25日初诊。

患者1952年产后三日,喝了不少的姜洒猪蹄汤,后来二便不通,腹胀如鼓。又延医治疗,二便不利,然从此腹感重坠而胀,小便失禁。曾经中西医药多方治疗无效。诊见六脉沉细无力,面色光白,形体瘦削枯槁,精疲乏力,语音低微,自觉腰酸腿软,膝下凉,食欲欠佳,身冷畏寒,不发热,口不渴,胸腹胀气,大便溏薄,小便不断从尿道遗出,舌质淡红,苔白滑。建议到医院化验.单为血色素6.5克,白细胞4400/mm3,中性63%,淋巴32%。尿蛋白少许,红细胞(-),白细胞少许,上皮细胞少许。

患者产后瘀血停滞,百脉空虚,过食暴饮姜酒过盛,前医误治,必然导致脾胃损伤。又后天影响先天,久病必然导致肾虚气化无权,开合不利、小便失禁。可见本证属脾肾阳虚,气化功能失调所致。法当温肾健脾,填精补髓,方拟桂附地黄丸加味。熟地30克、山药20克、茯苓18克、泽泻12克、丹参12克、益智仁12克、肉桂12克、枣皮15克、白术15克、党参24克、附片10克,水煎,日进一剂,连服四剂,腹胀好转,尿次减少,饮食增加。考虑病程较长,体质衰弱,改汤剂为丸剂。熟地100克、山药60克、茯苓30克、远志30克、益智仁30克、补骨脂30克、红参30克、白术30克、鹿角胶30克、枣皮30克、泽泻20克、丹皮20克、肉桂20克、附片20克、五味子2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三次,每次1丸,服完一料,精神气色好转,食欲增加,小便正常而获痊愈。

【本例】古谓不知而出为遗尿,知而不能忍为不禁。尿不禁,古人多主肺肾虚寒或脾肾阳虚。主治者诊断本案为脾肾阳虚,用桂附地黄丸为主方,本例病20年之久,且迭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别人一般常规方药多已用过,久病肾虚,本方以补肾重在填精,如作以温阳效力大大地增强了,何有不效之理。

(0)

相关推荐

  • 前列腺炎(无意子)

    问:我--总是尿不尽,尿后不久还想尿,有时隔十几二十分钟就想尿,根本不敢出远门,还伴有早泄,阴囊以前是湿的现在好些了,小腹张痛,眼圈是黑的,严重脱发,总感觉没什么精神--真的被这个病折磨得没什么生活的 ...

  • 尿频、尿急、夜尿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应该怎么用中医调理

    ▲我们先听听古人对这个病是怎么看的.黄帝内经中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明确指出病位在膀胱,还指出了本病病理为气化不利,与三焦.肾.中气有密切关系.而到了汉代张仲景首创对本 ...

  • 资料下载:中医奇难杂症

    中医奇难杂症--经典特效秘方(精) 瘀阻血尿治疗经典实例 瘀阻血尿十余年(案例之一) 病人自1967年始,反复出现尿血,每年发作5~10次.每次发作时间一月或三月不定.如此延续十二年,曾住??? 地市 ...

  • 【】中医奇难杂症立愈方荟萃

    生活中,我们并不是一点小灾小病就要去医院的,这个时候就要学会自救.下面就给大家分享50个奇难杂症立愈方,超实用,试过的人都说赞!(编者按:原文为50条,编者已将一些含肉食等的方剂筛选出去了,请读者见谅 ...

  • 【中医良方】奇难杂症50个立愈方

    小/7 [中医良方]奇难杂症 50 个立愈方一. 治老眼昏花,欲求童子之明良方:(白内障.飞蚊症.迎风泪等眼疾)朴硝三钱,煲水一碗,逢农历十五晚上开始洗眼,连续洗十二晚,眼睛明如童子.二. 治各种咳 ...

  • 三十三个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偏方

    三十三个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偏方

  • 祖传偏方:三十三个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偏方

    祖传偏方:三十三个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偏方

  • 中医--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方

    生病了其实是身体告诉自己最近有些不好习惯对身体有影响了! 好习惯可以让自己身体快速恢复和益寿延年! 01 - 专治"奇难杂症"的特效方 1.治各种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方立愈方:鲜侧 ...

  • 【】奇难杂症中医疗法50偏方

    奇难杂症一.       治老眼昏花,欲求童子之明良方:(白内障.飞蚊症.迎风泪等眼疾)朴硝三钱,煲水一碗,逢农历十五晚上开始洗眼,连续洗十二晚,眼睛明如童子.二.       治各种咳嗽,急慢性支气 ...

  • 奇难杂症调三焦、结节肿瘤通胆经、体弱多汗灸任脉

    奇难杂症调三焦.结节肿瘤通胆经.体弱多汗灸任脉.... 按摩图 今天 按摩图 分享按摩穴位图,穴位中医养生. 公众号 <黄帝内经中>有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 ...

  • 【收藏】治百病经络大全:奇难杂症调三焦、结节肿瘤通胆经体弱多汗灸任脉

    <黄帝内经中>有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愿尽闻其道.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