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如何理解“得与亡孰病”?老子是如何看待财富的?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首次宣说“知足”教理。四十六章再述“知足之足”,更深一层。知足常乐是世人的一种新精神,历久弥新,发源于老子此章。

翻过守柔,老子又对治世人的贪心。守柔至理被横在世人眼前的贪心挡住了,不能超越贪心,则不能到达守柔的大门。但是学习守柔的广阔心胸,则有助于世人对治贪心。

世人之贪,莫过于名,有重于名而忘身者。名,虚名也。身贵于名,因为名是外在,身是内在的。世人贪利(货),忘身而不顾,实在愚痴。世人贪得无厌,圣人以得为失,以少为得,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又说“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此章与第九章、十二章、四十六章、五十九章一起研读,可知世人贪心之大和老子告诫之切。知足是对贪的对治,是一贴良药。但没有悲心,则世人不会知足。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第二段: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三段: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贪欲是世人“最现实”的问题,世人每一天都活在贪欲中,把贪欲作为人生的最大动力。观察人的一个行为,无不与贪欲有关。侯王是最大的贪欲者,“以身轻天下”。

人生九大贪:

贪财、贪名、贪利、贪色、贪权、贪玩、贪寿、贪势、贪奉承。

此章经文分为三段。第一段经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经文:名与身孰亲?王弼注:“尚名好高,其身必疏。”好名是世人最大的毛病,好名导致喜欢阿谀奉承,这样身边必然充满此类不善之人。名与身孰亲?就是名是外,身是内。名是虚,身是实。老子以身外与身内作比较,令世人醒悟。行善但不必为留下善名,不是说不贪善名而把行善也放弃了,这样读是错会。

庄子说:至德之世,“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天地篇)。最伟大的大宗师是没有留下姓名的,这是不贪名。留下姓名的不如没有留下姓名的,所以老子、河上公等都是假名,不是真名,因为不愿留下姓名。所以河上公三十八章注上德为“上古无名号之君”,现在很多人把“老子”当做真名,姓李,名珥,字伯阳,号老聃。这些都是假名,老子显然不愿留下姓名,告诫世间好名者。老子就是“那位老先生”

但“那位老先生”还是被人们当做真实姓名来称呼,这是违背老子原意的。庄子是否也是假名呢?《庄子》一书中出现了太多远古大宗师的古怪姓名,如伯昏无人,列御寇,温伯雪子等等,这些人确实出现于世,但不是大宗师的本名,只是假名。

“名可名,非常名”,所名即是假名。可见大宗师对“名”的贬斥,目的就是防止世人对名生起贪心。行善而无名,这才是真正的修道士。世人内心也赞同老子的教理,但无法抵挡求名的诱惑,希望行善之名能够流传下去。

经文:身与货孰多?货就是财物。河上公注:“财多则害身也”,贪财亡身的例子举不胜举,石崇是财多亡身的著名例子。世人贪财是如饥似渴,如同飞蛾扑火,“奋不顾身”,因此老子告诫之。财物是身外之物,这一点一定要认识清楚。

华人最重视家族代代相传,一方面尽量赚钱,同时把财产留给子孙。但现在华人的财富传承一直是家族内部争斗的导火索,而且还是产生不肖子孙的温床。如何解决华人的家族财富传承是对华人思想家智慧的考验

西方基督教文化催生了慈善事业,现在伟大的企业家都把自己的财富投入对人类有益的慈善事业,大为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各项福祉比尔盖茨等企业家同时也是最伟大的慈善家,他们深知把如此巨大的财富留给孩子就是毁了孩子。华人慈善家也逐步增多,邵逸夫捐助内陆许多大学和医院,人们非常怀念他的善举。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中,探索了新教伦理对现代企业家精神的催生作用。自古以来,商人都是人格低下的,无奸不商是社会的共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为利而来;天下攘攘,为利而往”。商人心中只有利益,所以被士大夫所轻贱。马克斯韦伯认为西方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新教伦理有内在联系,因为传统的基督教是排斥财富的

阿奎那说:“钱不是女人,不能生钱。”唯利是图的商人是不能得救的,他们的灵魂是肮脏的。但新教路德派则对于教徒追求财富开了方便之门,任何人都可以得救,商人也可以“因信称义”。

商人拥有坚定的信仰,把财富用于慈善事业,成为上帝眼中的“义人”,这一思想成为很多商人信徒的人生指引,他们就是现代企业家的代表。把财富回馈社会,为社会福祉服务,这是新教伦理引发的经济思想,并被马克斯韦伯总结为“企业家精神”的来源。

富不过三代是华人财富传承的魔咒,今天华人涌现了大量的成功商人,他们个人积累的巨大财富将如何安排?这考验华人的思想家。华人思想家能够像路德一样提出根植于自己文化的财富思想吗?把财富传给子孙虽然符合“人性”,但其中的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富人子弟不劳而获并且挥霍浪费,这是父辈们辛勤创业的本怀吗?子女们为父辈创造的财富争斗不已是儒家精神吗?华夏文明的未来前程能够建立在挥霍浪费父辈财富的文化基础之上吗?得与失孰病?老子正是问这个问题。得到与失去那个是病态?如果不能处理好财富问题,得到财富正是争斗的开始,“福兮祸之所倚”,得到背后正跟随无穷祸患。

老子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五十四章),家族祭祀要不断绝,财富继承的文化精神是非常关键的。华人的财富观念中应该有更加积极的慈善思想,不要把全部财富毫无原则的留给子孙,这样的家族才会传的更为久远,真正能够“祭祀不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