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八章

德经·三八章

吴澄:下篇之首句曰上德不德,故以德字名篇。篇名非有意义,释者乃谓上篇专言道,下篇专言德,其失甚矣。他本或作《道德经》下,今按:道经德经云者,各以篇首一字名其篇,后人因合二篇之名而称为《道德经》,非以道德二字名其书也。

原成:愚以为“道德”二字,后人只是加“经”字而已,老子写此书,出于其本意就分成“道”与“德”二篇。并且“道”与“德”两个字,老子赋予了意义,不是吴氏所言“非有意义”。老子认为,他的“道”篇要向人们阐述如何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他的“德”篇要向人们阐述如何理顺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德”就是向人们阐述如何理顺关系。总而言之,理顺自然的关系,谓之道。理顺社会的关系,谓之德。理顺关系,谓之道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吴澄:此以道与仁对言。上德者,在德之上,道也。下德者,在德之下,仁也。道无为,不以德为事,故曰不德。有德者,德在道之中也。煦煦为仁,惟恐失其德,故曰不失德。无德者,不能有其德也。

原成: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天地万物皆以“道”做为唯一标准,故德为“上”“下”之分。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自然产物,当人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德分上、下矣!

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称之为上德。约束而不干预万物,称之为不德。“道”善始且善成,称之为有得(德,得也)。

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唯一标准,称之为下德。以好恶之心的产物爱恨之情胁迫万物,称之为不失德。凡事恒于其几成也败之,称之为无得(德,得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吴澄:又以道与仁对言。以犹用也,言道之无为无用于为也,仁则为之而有用于为矣。

原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原成:上,尚也。尚德、尚仁、尚义、尚礼对举出现,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疑为衍文。尚德与下德非对举关系。

上德(尚德)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对万物约束而不干预,故无为。上德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故无以为。

无以为者,弗能为之谓也。此言德不能改变万物的发展结果,不能改变世界的本质,只能以主观能动性来辅助万物的发展,故尚德者无为而无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吴澄:此以德与仁对言。上仁者,在仁之上,德也。上义者,在义之上,仁也。德虽为之而亦无用于为,固不能及道之无为而无以为,然过于仁之为之而有以为者矣。

原成: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者,皆是为之者。无以为者,辅助万物之谓也。有以为者,胁迫万物之谓也。

尚仁、尚义、尚礼者,皆是以主观意志约束自身,皆是“下德”之属也。下德者,皆非“道”也,而吴氏等美之,此举不为道德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吴澄:此专言义。上礼者,在礼之上,义也。攘,部也,犹言捋也。仍,就也。义不足感人,故为之而莫之应,人不来就我,则我将往就人矣,故捋郄其袂于臂,以行而就之也,甚言其劳拙之状。

原成: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原成:吴氏及先贤涉及“德”的注释迂腐,故不取。

攘臂而扔之,以武力胁迫就范也。仁、义、礼,“为之”之害如此,焉能不慎别也。由此可见,以“道”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是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和谐的基本准则。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吴澄:结上文,起下文。

原成:故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原成:拒绝“道”的约束,而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故曰“失”。失德、失仁、失义,此三者皆为“失”,本无分别。然而,若究其对社会的危害而言,则有递降之分别矣。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吴澄:此兼言礼智忠信者。德之厚也,渐变而薄,一降为仁,再降为义,三降为礼,而忠信之厚德薄矣。礼者,欲其理而不乱也,而适以基乱,故曰乱首。前识犹先知智也。道犹木之实。未生之初,生理在中,胚腪未露,既生之后,则德其根也,仁其干也,义其枝也,礼其叶也,智其华也,根干枝叶华自道中生。智者欲其哲而不愚,而适以肇愚,故曰愚之始。

原成: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原成:吴氏言“德其根也,仁其干也,义其枝也,礼其叶也,智其华也”,何愚及之!

凡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唯一标准,则必以爱恨视物,以爱恨视物,则必行齐同之法,万物齐同,天地亡矣。无“乱之首”、“愚之首”,万物昌盛矣!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吴澄:结上文处厚不处薄,谓贵德而不尚礼,居实不居华,谓体道而不用智。彼谓薄华,此谓厚实。

原成: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而取此。

原成:有得(德)者厚实,无得(德)者薄华。彼者,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约束自身。此者,以“道”约束自身。

吴澄:按老子上篇首章分说道德,下篇首章分说道德仁义礼智。吾之所谓道德仁义礼智,以其天地人物之所共由者曰道,以其人物之所得于天地者曰德。德其统名,分言则四。得天地生物之元以为德,而温然慈爱者曰仁;得天地收物之利以为德,而截然裁制者曰义,得天地长物之亨以为德,而粲然文明者曰礼,得天地藏物之贞以为德,而浑然周知者曰智。老子则以道为无名,德为有名,自德而为仁义礼智,每降愈下。故此章之等以道为一,在德之上,故曰上德;以德为二,在仁之上,故曰上仁;以仁为三,在德之下,义之上,故曰下德上义;以义为四,在礼之上,故曰礼。而总名之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又继之曰失义而后礼,以礼为五也。又先言夫礼,而后言前识,以智为六也。拟诸易卦之六位,则道初、德二、仁三、义四、礼五、智六。道实智华,实实虚华,初上为始终也;德根礼叶,根厚叶薄,二五为世应也;仁干义枝,干单枝坼,三四为比邻也。道犹天也,包含徧覆万有之原。德犹地也,忠信为土,四端所资。仁犹春也,德土禅木。义犹秋也,仁木禅金。礼犹夏也,义金禅火。智犹冬也,礼火禅水,各传所胜也。

道一德二仁三义四礼五智六。上德不德,上仁,下德不失。上义上礼是以有德,德是以无。无为而无为之、而德为之、而为之、而忠信之薄,道之华。以为无,以为有,以为莫之应,乱之首愚之始。

原成:吴氏曰“拟诸易卦之六位,则道初、德二、仁三、义四、礼五、智六”。吴氏此言甚是荒谬,不但在曲解道德经,亦把周易也曲解了。

易卦六位,初、爻、三爻,为内三位,指运动,代表始、终、究三个运动阶段。四爻、五爻、上爻,为外三位,指结果。周易除“亁、坤”两卦主言何为运动、何为结果之外,其余六十二卦皆是言“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无有其它。

吴氏及先贤在对“德”的讨论中,反应出一个问题:凡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唯一标准,则必以爱恨视物,以爱恨视物,则必行齐同之法,万物齐同,天地亡矣。

吴氏及先贤在注释时,没有遵循以“道”做为唯一标准,而以字面曲解,混以佛道易等谬论,故不取。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0)

相关推荐

  • 人生的道路和空间---三性教育

    HAVE A NICE DAY HOLLE SUMMER 三性 教育 三性教育对我们当代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来看看三性教育,它们是如何与脏腑对应的: 觉性--肝.胆: 神性--脾.胃: 定性- ...

  •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第三十八章 处厚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 ...

  • 《道德经》38章: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八章

    德经·四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吴澄:为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为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原成: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 原成:吴氏及先贤此句注释迂曲,故不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三章

    德经·四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吴澄:又承上文所言教弱之义而广之.至柔与无有,皆弱也.驰骋犹云躏砾.无有谓无有查滓之质.无间,无中间罅隙可入之处.水至柔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三九章

    德经·三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一也. 吴澄:一者,冲虚之德,上篇所谓抱一,所谓为一,后章所谓道生一,皆指此而言.庄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十章

    德经·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吴澄:道之静则无,动则必与有相反,反者无而不有也.道之体则虚,用则必以弱为事,弱者虚而不盈也.此二句一章之纲. 原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原成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一章

    德经·四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吴澄:此言人之能知,以反而动者.道与物反,故惟上士有识者能勤而行之,中士之识已不及而若存若亡,下士无识,以其不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二章

    德经·四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吴澄:自此至天下希及之,皆详言弱者道之用.道自无中生出冲虚之一气,冲虚一气生阳生阴,分而为二,阴阳二气合冲虚一气为三,故曰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四章

    德经·四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吴澄:亲犹云所爱,名与身孰为可爱者乎?多犹云所重,身与货孰为可重者乎?名在身字上,货在身字下者,便文以协韵尔.司马氏曰:得名货而亡身,与得身而亡名货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六章

    德经·四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车.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吴澄:却,退也.走马,善走之马.粪车,粪载之车.古者每甸六十四井,皆出戎马充赋,有道之世各守分地,不相侵战,故民间善马不以服戎车,而退却贱 ...

  • 吴澄注道德经述成·德经·四七章

    德经·四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吴澄:天下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我,故虽不出户而徧知.天道者,万理之一原.内观而得,非如在外之有形者,必窥牖而后见也. 原成: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