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择善》选读之“伤人乎不问马”章

10.15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翻译:马厩着火了。孔子上朝回来,说:“伤到人了吗?”不问(有没有伤到)马。

发挥:本章一共只有12个字,文字不多,争议却不少。本来很好理解,之所以不问马,是为了突出孔子贵人贱畜的思想。但自从有人提出孔子一贯讲究仁德,不应该只问人不问马之后,几乎所有的注家都纠结于讨论孔子到底有没有问马。显然赞成孔子必须问马的占了多数,但原文明明是“不问马”,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别出心裁的解释。首先是在标点上做文章,对于历来不加标点的古籍来说,这大概也是注家们最喜欢采用的一种方法。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应该在“不”字断句,而且“不”通“否”,于是就变成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先问“伤人乎不?”,接着问马,不但问了人,而且问了马,这样一来,孔子的恩泽,惠及到人与畜,十分完美。但是“伤人乎不”这样的措辞方式,在整部《论语》,乃至诸多先秦古书中都找不到第二例。

受到这种启发,唐代李匡乂的《资暇录》更进一步,提出了另外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断句方法,那就是:仍在“乎”字后断句,但把“不”字单独作为一句,看成被问者的答词,于是就变成了: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但这样的措辞方式,显然也过于突兀。因为按照正常的行文,既然是一问一答,在问了“伤人乎”并得到回答之后,接下来应该是“伤马乎”,而非又转回了记录者的口吻。金人王若虚说得好: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或训“焉”为“何”,而属之下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读“不”为“否”而属之上句,意圣人至谦,必不肯言人之莫己若;圣人至仁,必不贱畜而无所恤也。义理之是非姑置勿论,且道世之为文者有如此语法乎?故凡解经,其论虽高,而于文势语法不顺者亦未可遽从,况未高乎?(《滹南遗老集》卷五)

可见,古书虽然没有标点,但也有一定的语法规律,不能抛开这些规律,就字面上生吞活剥,任意解说。

有的人也意识到这种变换标点的解释讲不通,于是从训诂学上入手,提出“不”应该通“后”,“不问马”就是“后问马”(台湾学者王叔岷持此说最力,见其《古籍的校释问题》一文),但诚如李零所说:“说'不’是'后’的意思,则没有训诂根据。”

其实这一章很简单,朱熹一语道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马在这里不仅仅是牲畜,更重要的还是财产的代名词。记录者的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突出孔子贵人贱畜、重人轻财的思想。有一点我们要注意,《论语》是由孔门后学记录的,只要是人记录的,就难免带上记录者的个人倾向。首先,他对所记内容会有所汰择,一般要选那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而很少罗里罗嗦,什么都记。就像李氏《刊误》说的:“或有论者曰:'伤人乎否?问马。’言先问人,后问马也。’夫此乃人之常情,何足纪述?本以不问马惟问人,弟子慕圣人推心,足以垂范。”他的意思是说:弟子们钦佩孔子贵人贱物的仁心,以为足以垂示后人,因此才特地记录下来。如果是先问人,再问马,什么都问,那只是人之常情,不值得大书特书。其次,记录的人为了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候会不惜修改一些细节,我们可以假设,即使孔子在问“伤人乎”之后,真的问马了,但记录者为了突出孔子贵人贱畜的思想,完全有可能记成不问马。(但这并非是说:本人认为此处其实孔子是问了马的,只是被记录者刻意记成不问马。)这也告诉我们:《论语》中体现的,固然大部分是真实的孔子,但有时候,也是记录者眼中或者记录者所欲塑造的孔子形象。虽然这两者很难区分,甚至基本上不可能区分得开,但知道有这两种区别,对于更加灵活深入地解读《论语》,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复旦大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工作以来,时勤时堕。前年颇知发奋,先后著《论语择善》,编《四库全书总目选》,点校《宋史翼》。教研之余,颇事笔墨。然外表沉潜宁静,内心张狂躁动。近来性情一变,作别青灯,抛却古卷,转玩公众号,专以文艺创作为事。露才扬己,任取笑于通人;掀天揭地,是快意于吾心。管他儒林文苑,过我诗酒生活。近作一诗,颇示己志,录之于下,以飨知者。诗曰:

也曾静默慕沉潜,

少年头角时峥嵘。

板凳难坐十年冷,

初心不使一尘蒙。

可能骏马作喑马?

到底书生是狂生。

论语注成宣天下,

记取莆阳吴伯雄。

(0)

相关推荐

  • 论语:回也,非助我者也(11-4)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一生都在孔子身边学习,对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在孔子面前始终毕恭毕敬.为此,孔子多次称赞颜回.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注释 ...

  • 论语日课152:倒逼自己输出,让自己更好成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7.02) 本章大概是有人称誉孔子,孔子自谦之词. 默而识(zhì)之 默默用心记下.朱熹<集 ...

  • 【第252期】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17章》马厩失火孔子因何问人而不问马?

    音频学<论语·乡党篇第17章>马厩失火孔子因何问人而不问马? 10·17 厩①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②. 厩:音jiù,马棚.伤人乎?不问马:问起是否有人受 ...

  • 何待三思而后行——《论语》悟读【108】

    言行举止须有度,何待三思而后行. <论语>第五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后才行动.孔子 ...

  • 论语:二三子以我为隐乎(7-24)

    孔子对弟子言传身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既注重因材施教,又坚持一视同仁,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给以启发.提醒.称赞.批评,也不乏称赞,时时处处都是真情施教,在弟子面前没有任何保留. 子曰:"二三 ...

  • 人命关天,要关心别人的生命

    人命关天,要关心别人的生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陈昌文解读<论语>: 厩,养马的马厩,厩焚,马厩失火了. 子退朝,孔子退朝回家知道这个事情了. 首先 ...

  • 论语:厩焚(10-17)

    本章记载马棚失火以后,孔子首先关心人的安危而不是关心马的情况,充分体现了孔子深切的人文关怀,是早期儒家仁爱思想的具体体现.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注释] 厩:马 ...

  • 《论语择善》之“君子食无求饱”章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敏:有两个意思,勤勉或敏捷.这两种意思放在语句中都讲得通.但综观整部<论语& ...

  • 《论语择善》选读之1.1章

    凡例(共十七条,选三条) 一:本书名<论语择善>,意在择众家之善者而从之,分注释.翻译.发挥三部分.注释旨在解释语词或历史背景.翻译旨在翻译.若注释与翻译还未能尽意的,再稍作发挥. 四:在 ...

  • 《论语择善》选读之1.4(吾日三省吾身)、1.7(贤贤易色)两章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曾子:孔子弟子,名参(一般读shēn,但也有学者认为应该读cān,因为曾子字子舆,则他的名 ...

  • 《论语择善》选读之孔子论孝(四章)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 ...

  • 《论语择善》选读之“夷狄之有君”章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注:夷狄:我国古代对四周的少数民族,东边称夷,西边称戎,南边称蛮,北边称狄.此处以夷狄概指少数民族.    诸夏:中原民族.    ...

  • 《论语择善》选读之:君子无所争 章

    3.7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注:揖让而升下而饮:李零曰:"揖让而升下而饮,应作一句读.'揖让',是打躬作揖,互相谦让.'升' ...

  • 《论语择善》选读之 君子不器 章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领悟出新的东西,就可以当老师了." 发挥: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还有两种可能的 ...

  • 《论语择善》选读之 攻乎异端 章

    2.16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注:攻:从事某项工作,引申为深入钻研.    异端:杂学,邪说. 翻译:孔子说:"深入钻研杂学邪说,这是有害的呀." ...

  • 《论语择善》选读之 子入太庙 章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太庙:杨伯峻曰:"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