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习作《学习描写景物》知识点及同步练习

原文

写作指导及范文

习作三《学习描写景物》

一、什么是景物描写?A.晚秋的天空是澄清的,山脚下的高粱成熟了。B.晚秋的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染上了凋谢的颜色。

二、写作引导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三、从以下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有不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第二、移步换景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动用多种感官

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花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第四、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对景物描写常常使用修辞方法,这样描写出的景物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

第五、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粱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过”文章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第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部分作者着力写烈日下酷热的一段。本来用正面描写足矣,然而作者又接着用柳树“像病了似的”,叶“打着卷”,枝“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路“发着白光”那样干燥灼人;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平日指望吆喝招揽买卖的小贩们也“不敢吆喝”了;柏油路都“晒化了”等等。从各个侧面进一步烘托出天气酷热憋闷的环境,由此,更加衬托出了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生活苦难。

范文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贾平凹的《风雨》主要从自然景物、动物、人等几方面进行描写。文中有远景、近景,还有俯视和仰视……文中有宏观的描写,如对树林子的描写;有微观描写,如柳条“乱得像麻团”“杨叶千万次的变着摸样”等。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如“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等的细节描写,不仅让读者看清了葡萄蔓的情状,还听到了声音。

窗外

今年二三月,爸爸在我房间窗外的小菜园里种了一些牵牛花。(开门见山,直接点明爸爸在窗外种了一些牵牛花。)

前几天的一个清晨,早早起床的我推开窗户,便闻到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朦胧中,几朵粉红色的花儿向我眼前飞来——哦,原来是爸爸种的牵牛花开出了几小朵!我这才意识到,自从爸爸种上牵牛花以来,忙碌的我忘记了在我房间的窗外,在我家的小菜园里,还有那么些微小的生命,在努力地发芽、生长着!而今天它们竟然已经开出艳丽的花朵!

情不自禁地趴窗凝望,仔细观察起这一朵朵的小花来。这些小花朵,一个个都像张扬的小喇叭,朝着天空高喊着自己的豪言壮语;又像满盛着琼浆玉液的玲珑的高脚杯,等待着凯旋的众将士们开怀痛饮。它们虽然小得可怜,但从来没有过自贱和自卑,有的只是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要不然,细小的、可爱的牵牛花茎上怎么能不时地伸出一根更细的长芽儿,像一只只柔嫩却韧性十足的小手臂,牢牢地抓住旁边的花架,勇敢而坚决地向着花架最高处攀登!

同步学案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目标导航】

1.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通过赏析经典美文与分析习作相结合,培养想象与联想能力。

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第一课时进行作文指导与写作,第二课时进行批改、评讲、修改。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或在你家附近,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结果写下来。字数不限。

2.找出你以前的写景作文,根据“多角度描写景物”的要求进行修改,尽量多增加一些描写角度,丰富文章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展现了秋天的画卷。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特有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边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新课导入】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写作要求】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全面了解景物的主要特点。

2.增加一些描写的角度,力求具体生动。

3.写秋之景,立体地感受景物之美,并适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

【技法点拨】

1.立足一点,多角度观察

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观潮》,远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近看“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这样,观景的角度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各不相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移步换景,景随镜换

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3.调动感官,全面描写

如果我们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调动多种感官去体味,让景物呈现出丰富瑰丽的声、色、味、态;注意动态、静态的调和,实景、虚景的互补;注意手法多样,兼顾正面与侧面等,多角度地描写景物。例如《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作者写春风的柔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暖、柔和,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味的特点,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风传声的特点。作者从多个角度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写得栩栩如生。

4.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仅是作者对自然界景物的肉眼所见,更主要的是作者的心灵的感受。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比如《济南的冬天》,老舍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不能为写景而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达意。

5.抓住特点,巧用修辞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点,巧用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例如朱自清的《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作者抓住南方的春雨的特点——连绵,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南方春雨图,清新自然,意境优美。

【范文引路】

家乡的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秋天都是美的。可是,家乡的秋天,却总有一种他乡不能超越的美。

家乡仲秋的晨昏是美丽的。

东方一轮才捧出,满眼风光胸臆开。晨熹中,天地一色,清秀无比。环形河中,荷叶上大滴的露珠像璀璨的夜明珠一般发出炫目的光。整个河面金光万点,灿若一位刚出浴的绝色佳人,使人一见生情,神魂颠倒,采莲大姐轻荡着小舟,时而缓缓地穿越拱桥,掩映于一片荷花绿叶之中;时而箭一般地射向河中心的小亭,和惊起的鸭鹅嬉戏。田野里,清香的泥土气息不时地随风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斜阳西坠,橘红色的光芒笼罩大地,袅袅炊烟缭绕在每家屋顶上空,带着蒸的、煮的、炒的饭味,凝成一片香云,不一会儿便布满了整个村庄。而后,又慢慢向四周扩散,给大地披上一层馨香的薄纱,营造了一种平和安静的氛围。辛劳一天的人们,很快松弛下来,沉浸在这个静谧的世界里……

家乡的秋夜是美丽的。

当夜幕完全降临,明镜般的月亮就垂悬在天穹,如水的清辉瀑布般倾泻在广袤的大地上。树木、房屋、村庄、田野结为一体,仿佛变成了襁褓中的婴儿,温顺地躺在这硕大无比的摇篮中。古老而狭窄的砖路一下子拓宽了许多,平展展的,宛若镀了一层霜。白日的尘埃、喧闹都渐渐停下来,退了去,人们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天空中,一朵朵洁白如纱的云絮,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情愫,不时地从月亮的肌体旁滑过,仿佛在为她拭洗蒙沾的尘垢。远处,天边有几颗时隐时现的小星,好像仙女们漫游天街时手提的灯笼,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给人无穷的遐思。

啊!多情谁似家乡月,任是无情亦动人。家乡的秋天哦,是那样的牵我魂、缠我魄。这种情,这种爱,就是我充实的生命,如盛满了酒的酒杯!

本文以对家乡的秋天的热爱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家乡不同景物的特点,着力描绘了不同时段的三幅秋景图。尤其是作者把家乡的景物当成有情有味的绝色佳人、婴儿、仙女来写,联想丰富,笔法细腻,体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秋天的无限赞美之情。修辞的大量运用更是增添了文章的美感。色彩艳丽,情感浓烈,扣人心弦。

1.当堂作文。

2.推荐作文评讲。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如何多角度描写景物,了解了描写景物不但可以定点观察,还可以移步换景。此外,还可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同学们发言积极,讨论热烈,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地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观察方面做得还不够,在这方面可以改进。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从不同角度来对景物进行描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