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又抢先了一步

重庆人又抢先了一步

作者:周碧华

清晨我打开微信,好家伙,全国有师范情结的人给我的留言或转的链接上百条,原来是,全国第一家 “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即将在重庆开馆!

为何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为自1977年到2002年,全国共培养了约400万名中师生。一代代中师生以优良的素质、精湛的业务,大多数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复合型全科教师,改行了的中师生也成为了其他战线的栋梁.

与中师相关联的人岂止400万?他们的家庭,他们培养的一届届学生,心底里都会烙上”中师”情结,无法估算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

2016年,我曾向有关方面提出过一个策划案,在原湖南桃源师范学校旧址上建中国第一家”中国乡村师范博物馆”,因为桃源师范在民国时期是湖南省立四师,抗战时期西南联大都有多位教授在此任教.新中国成立后,桃源师范依然是全国中等师范办学典范,更重要的是,她系辛亥革命元勋宋教仁先生所创建,著名作家丁玲就读时的白楼依然存在.若在校园旧址上建这样一个博物馆,必将成为全国有中师情结的人的”朝圣”之地,也必将成为中国现代教育最珍贵的历史博物馆之一.并依此可以开发许多衍生项目,与近在咫尺的桃花源共同做研学项目,可使桃花源更加兴旺.

宋教仁办学时建的白楼

丁玲回母校

那年,我在公众号上所撰帖子《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看哭无数中师生,点击量高达百万人次,”澎湃新闻”做了专题,一些精明的写手复制拙文立意与框架,改头换面,抛出来的关于中师生的帖子上百篇,阅读量大多是十万加,可见这一话题在全国有着多么高的关注度!

重庆人聪明,不排除他们受了拙文的启示,不过有点区别,我提的”乡村师范”是个历史名词,更厚重;重庆提的”中师”是个新词.但他们能做,我感到无比欣慰.就在今天,他们在网上发布了一封致全国中师生的一封信,毫无疑问就成了网红城市.信中写道:

时光流转,岁月增华。数十年弹指一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变化,中等师范学校停办已二十年。尽管中等师范教育已经成为历史,但中等师范教育的意义并没有完结和凋零。为挖掘中等师范教育的历史价值,纪念中等师范教育开办120周年,总结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教育经验,传承百年中等师范教育的精神品质,打造文旅融合与教育创新发展的典范,重庆市江津区教师发展中心、重庆市江津区中等师范教育历史研究会积极推进“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的建设工作。这一壮举得到了重庆市有关部门,江津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江津区委宣传部、江津区教委及江津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目前进展非常顺利。“中等师范教育历史陈列馆”已经开始布展设计,预计2021年教师节可开馆与大家见面,“一号”(“你好中师生”微信公众号)“四大主题活动”(全国首届中等师范教育主题征文大赛、全国首届中师主题“老照片与背后的故事”征集大赛、全国首届“中师生之家”联谊活动、全国中师主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筹备之中。

他们准备举行的系列活动,正是我的策划案中所设想的衍生项目.我只有感叹,某些城市只知花钱新建一些文化工程,却不知依据有历史文化底蕴的素材做文化项目,只知毁灭与新建,不知传承与发扬光大.而重庆江津这个地方本来知名度不太高,但因了这个博物馆,注定会带来可观的人气,关键是,他们会征集到在中国相当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为他们点赞!

我毕业于湖南师大,1984年9月至1992年12月曾任教于湖南桃源师范,对中师及中师生有着深厚的感情,人生之骄傲不在于当了26年记者,而是因为从教于中师的经历使我拥有许多尊敬我的学生,以及许多难忘的人生片断.

为表示对重庆人壮举的支持,我承诺将向该博物馆捐献如下珍贵资料

1,   全国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教材《文选和写作》第二册签名本,该教材中选有拙文《一杆教鞭》,因此我成为至今为止全国讲授自己文章最年轻的教师(时年23岁),手中只存一本,愿意捐出;

2,   讲师聘任证书.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恢复评职称时,我破格评聘为讲师,为湖南中专系列最年轻的中级职称获得者(时年25岁).

3,全国第一本环保文集《留得春色驻人间》,这是由桃源师范学校于1990年编印的,我任责编,当年的中国环境保护报在头版二条报道过,那时全国人民对”环保”一词还很陌生.

4,我创建的全国中学生优秀文学社团”丁玲文学社”社刊《冲浪》报一份.以及冰心老人为《冲浪》报题写刊名的复印件一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