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民丨登黄鹤楼记(行走散文)
初夏六月,因俗务赴武汉,且须盘桓数日。我素喜游历,又是首度来汉,早早便思忖着,倘若事毕或忙中得闲,定然要顺便赏景览胜,品玩一番,也算不虚此行。
黄鹤楼位于武昌城西的蛇山之上。其山势蜿蜒绵亘,形似伏蛇,头临大江,尾插东城,与汉阳龟山隔江对峙。不仅古来蛇山因楼名又称黄鹤(鹄)山,即使现今其景区也以黄鹤名之。
至紫竹苑入口处,迎面一座门阙式古建,檐下“黄鹤楼公园”匾额赫然入目。石砌的高台正面,镶嵌着“天下江山第一楼”横书题刻。
拾级而上踏入景区,廊舍围就的庭院间,一泓碧水映入眼帘,两侧有亭翼然。水似随势而聚,形不大也不甚周正,鹅池是也。沿池左转不远,便至鹅碑亭。亭中独置一块石碑,一个巨大的草书“鹅”字占据整个碑面,故名鹅碑亭。据传书圣王羲之曾于此养鹅学书,兴之所至一笔写就了这个“鹅”字。然亭中之“鹅”确非书圣真迹,实为清人所摹。鹅碑亭旁别有一亭,立有毛泽东诗词碑,是他老人家1956年三次畅游长江时所作,以我观之,其诗词书法造诣比古之圣贤,有过之而无不及!
出亭即为山岩,依岩有亭曰“聚仙”。沿阶下石径前行不远,便见石壁上有巨幅“壮观”二字,颇为壮观!细观其“太白”款识,心想必然是诗仙手迹了。躬身趋行,至一平台,回首鹅池已在脚下,俯视全景亦别是一番意趣。缓步徐行,右手道边看见一尊奇石,玲珑剔透。石前一铜雕人像俯身昂首,作仰拜之相,这便是著名的“米芾拜石”了。米芾是北宋杰出的书画家,一生酷爱奇石,见则正衣冠礼拜之,呼石为兄为丈,世人冠以“石痴”之名,景区门前石阶上“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题刻,便为其手笔。
米芾拜石前右手道边现一亭,亭内只一几,案上架一管笔,题曰“搁笔亭”。与搁笔亭相呼应的,便是对面不远崖壁上的“崔颢题诗图”浮雕。置身云霞缭绕间的诗人,峨冠博带,长袖飘逸,身姿挺拔,援笔赋诗。图中便是他被后世公认的咏楼第一名篇《黄鹤楼》。《黄鹤楼》之所以千古流传,一方面是这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即景生情,信手挥就,一气呵成,朗朗上口,实在是妙!另一方面,则与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小故事有关。据说当时号称“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登上此楼也为其壮观景色所陶醉,诗兴大发之时,却发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而兴此叹!也许此前见到的“壮观”二字,正是其表达此刻心情的最好方式。连诗仙都折服搁笔的诗,自然更加令人称颂。崔颢《黄鹤楼》自传世以来,为历代文人墨客褒扬,并将其列为唐诗七律之首。清代文学戏曲大家孔尚任为此亭撰联曰:“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后更无诗”!
余心忖之:古之胜景多有诗人骚客吟诵,临台登楼个人所感皆有不同,岂能因他人之诗而甘心搁笔?更何况诗仙李白!其实,此后李白也有描写黄鹤楼的诗篇,亦是广为流传的佳作。如《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虽然不是直接写黄鹤楼,讲的却是于黄鹤楼上看故人一叶孤帆在浩渺的江面上渐行渐远的情景;李白的另一首《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云:“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即使当下吟诵起来,仿佛悠扬清越的笛声在黄鹤楼上响起,像一片片的梅花飘落江城,意境真的太美了!只因才华横溢的诗仙如此手笔,武汉自古又有“江城”之称。一边想着诗句,一边沿着石径前行。不意间,便见不远处一楼现于树丛之上,先是楼顶,接着便见檐下“楚天极目”的匾额。心里不由一振,想必这就是我思之念之的黄鹤楼了!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初为守戍瞭望而设,为古代军事要塞。随着江夏城的发展,在其军事价值渐失的同时,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该楼唐时已具规模。及至崔颢在此题下《黄鹤楼》诗,它更是闻名遐迩,独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然因其历为木构,而兵燹频仍,黄鹤楼屡建屡毁,仅在明清两代,就七次被毁,重建和维修了十次。最后一座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黄鹤楼唯一遗存的是一个铜铸楼顶,现原物陈列在千禧钟景点前。现今的黄鹤楼于1985年建成,楼分五层,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为高大雄伟。这也应验了古有的“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以“黄鹤”为名,一说是原楼建于黄鹄矶上,后人念“鹄”为“鹤”音,以讹传讹,遂成事实;另一说便为带有神异色彩的“仙人黄鹤”传说。据《江夏县志》所引《报应录》记载:从前有位辛姓之人,于此开店卖酒为业。一日,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客人,身材魁伟,神色从容。他问辛氏道:“可否与我一杯酒吃?”辛氏毫不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奉上,也不讨酒钱。如此过了半年,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这许多酒钱,也没办法还,给你画幅画吧!”于是从篮子里拿出快鲜橘皮,在店中粉墙上画了一只鹤,因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画毕便于座中击掌而歌,墙上黄鹤竟然随着节拍,和着歌声,蹁跹起舞。辛掌柜与众酒客无不啧啧称奇,一时间酒客盈门,观者如堵。而那位客人却不辞而别,从此杳无声迹。这样过了十年,辛氏积财巨万。有一天,那位客人又飘然而至,依然衣着褴褛。辛氏赶忙奉酒致谢,并表示愿终生奉养。客人笑答曰:贫道岂是为此而来?也不接酒,便取笛吹起曲子,黄鹤亦随之起舞。少顷,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降,墙上黄鹤随着白云飞落客人近前,客人跨上鹤背,驾着白云凌空而去。为此,辛氏便用十年积蓄在黄鹄矶上修造了一座楼阁,后来人们便称为“黄鹤楼”。
黄鹤楼渐渐由远而近,一楼檐下“帘卷乾坤”的牌匾也变平视为仰视,整座楼就在眼前了。如今的黄鹤楼坐落于海拔61.7米的蛇山山顶,并非故楼旧址。只因1957年修建长江大桥时,武昌引桥需占用原址,故1981年重建时,便选在距旧址约千米的蛇山峰岭上。现楼高51.4米,建筑面积3219平方米,主体为钢筋水泥结构。楼外观为五层,加上每两层之间的跑马廊,形成了外五内九的建筑格局。其建筑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鹤翼。由于立于山顶,也更显得危楼凌空,雄伟非常。屋面用十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黄鹤楼通体金黄,亮丽醒目,古雅高贵。楼层内外满饰有仙鹤、云纹、花草、龙凤图案,寓意吉祥,美不胜收。美誉天下江山第一楼,实至名归。
走进黄鹤楼内部,才知层层风格不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正中为高达10多米藻井,正面壁上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长达七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此联慨古叹今,气势磅礴。
随人流顺木质楼梯盘旋而上,接踵摩背攀至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两侧各有一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形象地反映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的诞生历史和当时名人宴筵雅聚等活动场景,以突出其“历史”主题。走到楼外回廊,视野为之一开。四下里市如棋局,井井有条。江流波光点点,一桥飞架两岸,天堑变通途。绕行一周,心情不由大振。
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也摘录了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以屏风分割成数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集中体现“人文与传承”。行至五层,便到达黄鹤楼最高处。大厅展示着名为“江天浩瀚”的组图,其中的长卷《长江万里图》意境高远,摄人心魄,堪称巨制,传之“永恒”。
走进顶层楼外回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对岸的景色、长虹卧波般的江桥历历在目。移目近观,整个黄鹤楼公园尽收眼底,楼阁座座,绿树丛丛,车小如豆,人行如蚁,宛若沙盘。眼前景物依旧,然视角不同,却另是一种感受。思忖两日来于汉阳武昌间匆匆行走,慨叹不由自主:遥想当年龟山下金戈铁马,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到如今只余废关一座,荒冢几堆!试问脚下一座黄鹤楼,虽同起于武备,然成就了历代多少名篇佳构,至今脍炙人口!龟山重武,蛇山则以文名。倘论英雄气概,蛇山略输龟山,若论文采风流,龟山却难望蛇山项背。蛇龟一文一武,隔江守望,别有一番意趣!
走出黄鹤楼,楼外高高的台阶下是一组名为“黄鹤归来”的铜雕。主体由龟、蛇、鹤三种吉祥物组成,高5.1米,重3.8吨。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两只鹤亭亭玉立,俯视人间。雕像四周草环花绕,喷泉四射,加上时不时喷涌而出的人造烟雾,幻化出一幅云雾蒸腾的仙境,颇受游人青睐,纷纷在此留影。于此回首,只见累台之上危楼高耸,楼顶的“黄鹤楼”三字十分醒目,底层的“气吞云梦”分外鲜明。猛然间才醒悟,原来这边才是黄鹤楼的正面,怪不得一楼楹联首句便是“爽气西来”呢!
由黄鹤归来继续前行,一南一北有两座亭子,北名揽虹,南曰瞰川。两亭均为仿木石结构,宝瓶式顶,檐下斗拱,底部重台雕花栏杆,八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对应,羽翼舒展,雄健俏丽。一“揽”一“瞰”把黄鹤楼高耸入云衬托的活灵活现。再往前便是一座牌坊,正面匾额上题“三楚一楼”。“三楚”是一个地理概念,秦汉时楚地地域广阔,分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合称为三楚。此匾也是说黄鹤楼自古声名显赫,不愧为湖南湖北一带的第一楼。过牌坊不远便是胜象宝塔,这是一座元代的塔,原在黄鹤楼故址前的黄鹄矶上,修武汉长江大桥时被迁走,1984年复迁移至此,又重新回到黄鹤楼前,是故址保存下来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一座古建。此塔属藏传密宗佛教,保留了从印度传入时最初的造型,形似灯笼,也称喇嘛塔。走到胜象塔,就已经是黄鹤楼公园的西大门了。
站在胜像塔前,回望黄鹤归来铜雕、揽虹瞰川二亭、牌坊、轩廊、台阁等建筑及广场、绿树花草附属设施,具有独特的民族古典风格,将黄鹤楼烘托得更加雄伟壮丽。登楼远眺,武汉三镇的风光尽收眼底,黄鹤楼因此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
转身返回楼前。继续往东,“千禧”二字清晰可辨,这便是千禧钟了。这是一处现代建筑,建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大红的双喜字顶很显喜庆。在它前面靠近黄鹤楼的地方是一座铜顶,这就是建于同治毁于光绪那座黄鹤楼的铜铸楼顶。当年的一场大火,除了这个铜顶,黄鹤楼化为一片废墟。眼前的铜顶高3.4米,底径1.8米,以青铜铸成,壁厚4厘米,重约两吨。由如此巨大的铜顶,也可以想见黄鹤楼当时的巍峨与雄姿!
折而向北,沿台阶而上。半途立有一碑;古郢州城垣遗址。这是一段武昌建城史上不容忽视、也不该遗忘的往昔。郢州城亦称郢城,最早由三国吴孙权所建的夏口城扩建而成,武昌亦因其“城以武备而昌”得名。如今,这里只余下些许城墙的残迹,默默地述说着那段历史风云。
自此一路向东,沿石径经百松园、杜鹃园,过白云阁,穿四季牌坊至梅园,走到头儿便见一座大型牌坊,很精美,横额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此岳飞功德坊是也。从公园门票背后的导游图得知,原来前面就是著名的岳飞广场了。
岳飞亭前有一座岳飞雕像。战马奋蹄欲腾,岳飞全身戎装,扶鞍勒马,神情凝重。一副不忍举首北望破碎山河的忧愤神态。铜像后为一组青石浮雕,再现了岳家军征战杀敌的场面,并刻有他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迹,一旁巨石上为“还我河山”四字。处处散发着岳飞当年满怀“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再重头收拾旧山河”的壮志。岳飞与黄鹤楼或者说与武汉的另一层关系,则与岳飞平反后被追封为鄂王、在湖北鄂州建祠立庙有关。
听说前面就是首义公园,还有辛亥首义人物群雕像、孙中山纪念碑及抱冰堂等景点。只因随后还要专门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无须此刻前往。而蛇山东端依山而建的“抱冰堂”,原本是张之洞训练新军的指挥所。但旧的抱冰堂早已不存,只是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一座崭新的抱冰堂作为张之洞纪念馆,重又立在那里。新堂虽好,也显得隆重,但古意全无,少却了时光和风雨痕迹,更没了那份世事沧桑,难免令人怅然,不去也罢!
走出黄鹤楼公园,抬手拍下来黄鹤楼公园的外景。细看匾额上的字是启功先生的墨宝。想想一座黄鹤楼,留下古今多少文人骚客的墨宝,不过,也只有这些大家才配得上黄鹤楼这样的名楼。
作者简介:
何敬民,网名日月星辰,山西运城人。喜好文学,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学习报》、《运城日报》、《黄河晨报》、《盐湖文学》、《今日盐湖》等报刊及《行参菩提》、《我在河之东》、《文学微刊》、《现代散文网》、《春夏秋冬》等微信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