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常肆虐中原的匈奴,为何失去了踪影,如今他们又在哪里?
在我国千年的历史之中,虽然说舞台一直都是在中原上,但是在舞台之外,其实还有着不少角色。这些角色在历史之中,被中原的儒家文化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所以在史书之中,大多数都将他们称呼为蛮夷。而匈奴就是其中一个。
在历史上其实匈奴的名字算是非常有名的,从《史记》中,我们就可以得知,秦始皇之所以会被称之为暴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他在位的时间内,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去修筑了长城和阿房宫。而他修筑长城的原因,就是为了抵御当时经常骚扰北方的游牧民匈奴。可见匈奴在秦汉时期,究竟是多么具有威胁性了。
可是这样一个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匈奴,为什么最后却在近现代销声匿迹了呢?他们究竟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人呢?
一:匈奴的起源
根据《史记》的记载还有现代考古学家的研究,匈奴其实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帝国。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匈奴就应该出现在草原上,并且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特有的文化了。当然,因为匈奴是以游牧作为生存方式,再加上遵循自然的生活,所以现代能够留下来的文物算是比较少的。
二:匈奴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想要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人数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匈奴想要强大起来,人口也是必须的。虽然草原的确有着很广阔的生存空间,但是他们也面临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粮食。
上文也提到过,匈奴的生活方式,是依靠草原游牧的。但是人口需要粮食,草原却没有办法种植足够的粮食,因此他们只能够靠游牧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这种生活也直接限制了他们的人口。为此,匈奴就经常南下,骚扰当时在互相抗衡的中原,夺走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还能行得通,等到秦朝统一之后,就不行了。秦朝刚刚建国没多久,士兵正是强盛的时候,同时又能够调动兵力讨伐,所以秦朝时期的匈奴,是被压着打的。万里长城的修建最初便是阻挡着匈奴的侵扰。
此后秦开始修建长城,就是为了防止匈奴的骑兵南下。而长城的修建,说实话虽然兴师动众,但是在战略目的上,还是起到了他应该有的目标。那就是将匈奴的机动力,限制在长城之外。
毕竟人可以爬上城墙,但是马不能啊,匈奴之所以能在中原来去自如,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骑兵马快,秦军往往没能赶到战场,匈奴就已经劫掠而走。一旦马匹的行动受限,那么匈奴的机动性就远不如前,在正面战场上,根本不可能打得过百战的秦军。所以没了马儿的匈奴,完全不足为惧,所以在秦朝的时候,匈奴还是安分了很多年的。
三:匈奴的分离
而此后的匈奴,在历史舞台上,还没有到退场的时间。最好的证明就是刘邦的白登之围。这个时候的匈奴,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之后,的确在国力上有所大增。而刘邦虽然兵强马壮,却因为骄傲而落败,最后被人围住了。
这场战使得匈奴气势大盛,而刘邦只好采纳陈平的建议,靠金钱和公主,暂时与匈奴和亲,缓解双方的矛盾。但是汉朝后来的皇帝们,却还是记得刘邦吃得苦头的,开朝初期的几位明君也都有共识,觉得匈奴不可留。
于是在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国力和军力,可以说是到了一个顶峰。在汉武帝的不断打击之下,匈奴自然是无法抵御,远遁漠北。
但是这个时候的匈奴人,其实还没有被完全消灭。在战败之后,匈奴人一般走向了三个结局。第一个就是远赴漠北,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这种情况其实是很普遍的,有种说法就认为,匈奴人在被击败后,重新回到了北方的草原,并且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西域诸国的原型。而第二种结局,就是匈奴人被同化,这种情况在战胜国之中并不稀奇,战败者被带回国内作为战利品,自然而然就留在了国内,慢慢生活了下来。而最后一种结局,就要和欧洲历史牵扯上了。
简单来说,就是匈奴远走欧洲,逐渐在欧洲定居下来,成为了那边的原住民。
就这样,曾经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匈奴,慢慢离开了历史的舞台。但是匈奴虽然在我国历史上,不再出现,却对其他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说在时代上,还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