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蒸馒头/纪晓辉

我的奶奶名叫侯桂贞,是一位集中国传统美德于一身勤劳、善良的中国妇女,虽然生活经历十分坎坷,但为人乐观,是个不平凡的人。奶奶年轻时就被迫开始守寡,之所以说是被迫,这还是有一段辛酸历史背景的。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开始了全国侵华战争,我的爷爷纪延亮出于一腔爱国热情参与组织了反侵略的罢工示威,并作为罢工领导人之一与侵略者进行了斗争,不幸被捕,被释放时已是身患重病,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那时,奶奶只有30多岁,当时我父亲只有7岁。一个家庭妇女拉扯着四个孩子,日子之煎熬难以想像。作为一个性格坚强、活得有尊严的同时又有一些传统观念的女人,她终身未再嫁,硬是挺了过来,并将我伯父、父亲、姑姑等拉扯大,也正因此,奶奶在我心目中,简直就是一个英雄。

在孙辈十多个孩子当中,我在奶奶面前是最得宠的。老人家已经过世40多年,他的音容笑貌却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特别是每到过年期间,奶奶教我蒸过年馒头的那个情景就像是一段影片在眼前呈现,是那样的亲切、那样的温馨、那样的让人浮想联翩!

那是在我八岁那年的事了。

老北京人都有个习俗,每年除夕至正月初五,不允许动铁器。不仅铁器工具如锤子、斧子、锯、镰刀、锨铲等不允许动,就是家里厨房的菜刀等厨具也不允许使用。而过年这几天讲究的就是大吃大喝,不能动菜刀这节可怎么过呢?老北京人有一首过节的歌谣,对此进行了回答。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从这首歌谣上知道北京人习俗是要在大年三十之前,将过节期间所一应的各类食品提前做出来。过去许多外地人到北京,诧异每户家里都有好几口水缸,正常情况下,有一口水缸生活用水不就解决了吗?为什么有几口水缸呢?其实,那多余出来的水缸,就是为了贮存年货用的。将过年用的食物码放在缸中,放在院子里,北京冬天气温低,水缸就是一个天然冷藏“冰柜”。

一个大家庭,每年过节的前准备的年货食物总量是非常可观的。就我们的大家庭来讲,“二十九、蒸馒头”,总也要蒸出几十斤上百斤。实际上蒸的不仅是蒸头,也还包括豆包、花卷、枣糕及各种造型的花式馒头、如意卷子等。

那一年正是大年三十前一天,看到奶奶和面、揉面、蒸年货,忙得不亦乐乎,我也是一时兴起,提出要与奶奶一起学做蒸馒头。奶奶爽快的答应了。

我于是在案板上照猫画虎,学着揉面,边学边玩,弄得手上黏糊糊,身上白花花,嘴里笑哈哈。

不一会儿,就将自己揉成型的面团,放进锅里,40分钟后,揭锅一看,哇!我那一小团面变成了白白的大馒头,虽然模样比奶奶做得差了些,但香喷喷的味道毫不逊色。首战成功,旗开得胜,鼓舞了我,于是我向奶奶提出了要做一个全流程活计的要求。

奶奶笑着说,揉面在蒸馒头里属于一道简单的工序,蒸馒头最关键的步骤是“使碱”。

“使碱”是怎么回事?奶奶的讲解中我明白了,发面是偏酸性的,使碱实际上就是让发面酸碱中和的过程。老北京发面与今天有些不同,今天,发面一般都是用发酵粉和在面里,在发酵粉的作用下,让面发酵,而老北京发面则是用面肥做引子的。面肥发酵的面,香味比发酵粉发面香味醇厚,回味悠长。而这种发面做馒头就多出了一个关键性技术环节——使碱,这一环节是蒸馒头成败的最核心技术。

老北京碱水的制作并不用“碱面”,而是在碗里将大块食用碱用温水融化,还后用融化的碱水直接揣揉进已发酵的面团里,再加进去干面粉。我由于成功蒸出了自己平生第一个馒头,自信心爆棚,直接向蒸馒头的核心技术发起了冲击。模仿着奶奶使碱的方法,开始干了起来,奶奶见我不再专心听她的指点。也就不在言语,笑着看我忙活。使碱、揉面、塑型、上锅,一个多小时的奋斗,揭锅本以来是看到胜利的果实,结果,揭开锅一团蒸汽裹着一股刺鼻呛人的肥皂水味道扑面而来,气雾散尽,眼前一片黄乎乎,所为的馒头全都咧开了难看的“大嘴”嘻嘻哈哈的嘲笑着我。气味难闻、样子难看、咬上一口,哇!我几乎是用火箭发射的速度将那口馒头吐了出来。太难吃了!几斤白面被我糟蹋了,火热激情被兜头冰水浇灭了,自尊心当然也哪个了。

奶奶显然是知道会是这个结果的,她笑着安慰我,并用这次教训告诉我,做事不能鲁莽,不能急躁,一定要把蒸馒头的注意事项全部了解清楚后再动手操作。在奶奶的鼓励下,我又开始蒸第二锅馒头了。有道是:“一着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回虚心了,但胆子小的有些走上另一个极端了。发面里我放一点碱水,就不敢再放了,赶紧向奶奶求援,行否?奶奶让我再多放些,我就又往面里加了点碱水,将鼻子凑到面团上,使劲儿嗅了嗅,觉得没有酸味了,不放心,又揪下一点面,用舌头舔了一下,于是放心了。奶奶看到我的滑稽表现,没有说话,只是在一旁不住的笑着。接下来揉面、塑型、上锅,一番忙活儿。四十分钟后,我迫不及待的揭开锅盖,一般如醋般酸味扑面而来,蒸汽散开后,里面的面团、黑不溜秋,全是一团团死面疙瘩儿。又失败了。

我彻底所馁了,奶奶鼓励我再蒸一锅,我已经完全没有了继续蒸馒头的勇气。奶奶则开始耐心的给我做工作。实际上无外乎就是学校里老师经常念叨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哪里跌倒要在哪里爬起来”“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总结经验教训”,甚至于奶奶还说出了当时最时髦的语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说来好奇怪,在学校听得耳朵起茧子,听见就烦的这些经咒,今天从奶奶嘴里说出来,竟然真的起到了神奇作用。产生了不同的感觉,仿佛是一股清泉,流进心里,焦躁变得平静,胸中郁结开始化解,于是虚心讨教:“奶奶您,一不用鼻子闻,二也不用舌头舔,怎么就能够用碱使得恰到好处,蒸出又白又香又鲜又松软的大馒头呢?”这一次,奶奶将她的秘密绝招向我和盘托出,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了我——就是用眼睛看。看什么呢?原来奶奶揉面时,最后有一个不易察觉的动作,就是用刀将面竖着切上一刀,向截面上看一眼,看的是面上的气孔,奶奶管它叫“蜂窝儿”。蜂窝孔径大、数量多则面酸性,见不到蜂窝或蜂窝稀少,则面偏碱性。只有看到“窟窿小半芝麻粒儿,出现均匀成双对儿”,那就是使碱达到最佳状态的标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揣碱后发面横断面上分布的气孔,孔径大小约为三分之一芝麻粒大小,分布均匀,这时候的酸碱度是平衡达到恰到好处,蒸出的馒头最佳。看完断面气孔,奶奶还有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就是将两块儿面断面往一起接触一下,又立即分离。这个细微动作就是奶奶的第二个绝招,实际上这是把握蒸出的馒头口感优劣的秘诀,如果两块儿面相离时,不粘不黏,证明揣进的干面粉数量合适,如果发现有些许粘连,则蒸出的馒头会面发死,口感差。馒头的口感好坏,原来奥妙在这里呀!

我按照奶奶的绝招去实操,无非是气孔大了加些碱水,碱大了加点发面,如此反复了两次,一个小铝盆终于装不下我这团面了……再后来,终于、当然,我蒸出的一锅色香味俱全的馒头,

过年亲朋在餐桌上夸奶奶的馒头香时,我就会迫不及待的声明这个馒头是我蒸的。当然我也赢得了长辈的夸奖。这个年也让我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当然我的收获也绝不仅是学会了蒸馒头这么简单,我更大的收获就是从蒸馒头这件事中受到了启发,明白了人生之路上应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做事、如何做人。

数十年过去了,每当我遇到困难时,不知为什么,那个年,那个二十九蒸馒头就浮现在眼前,它让我产生出再坚持一下,再试一次的想法。奶奶也早已仙逝多年,但是每当过年时,我总是想法去寻找到食用碱,用最传统的方式蒸上一锅馒头,因为我不仅是喜欢馒头醇香的味道,关键是蒸馒头时,仿佛奶奶就在我身边。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




重要通知:根据广大作者的要求,【“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延长一个月,至农历的正月二十(即2018年3月7日)截稿;统计期为10天,至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3月18日)出奖!

评选办法征文将根据“文章点击率”、“打赏率”、“评委意见”进行评选;获项作品领取证书和奖品后,新媒体《行参菩提》即获得版权,结集出版时不再向作者支付稿酬。

投稿方式: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不收纸质稿件;投稿信箱为“289341034@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春节的味道”有奖征文。

行参菩提·“春节的味道”散文有奖征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