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道口街的老澡堂/马双喜

豫北名镇道口镇,在历史上曾被冠于“小天津”之称的美誉。这是因为晚清光绪年间,道清(道口至清化)铁路、卫河水路和土路(道口至濮阳、清丰、长垣、内黄等地)相交于此,因此道口成为豫北重要的水旱码头,也是农副产品和丝绸洋货的集散地。那时的道口,已形成由12条大街、72条胡同相互交织的交通网络,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俨然一座小城市。不但“道口烧鸡”闻名全国,这里的澡堂也别具一格。

卫河水路上达百泉,下抵天津,水中“帆樯林立”、三百万之民船,四时畅行,南粮北运,津货南来,陆“通梁达燕、运卫仰鲁”,路上“轮蹄徒旅”。明清至民国年间,道口商贾云集、贸易繁盛、“日进斗金”。外地商贾将先进地区澡堂的建造风格和经营模式带入道口,道口人得以借鉴,形成了“土洋结合”的澡堂文化。

听长辈们说,清末民初,道口街已经有澡堂3所,分布在顺北街、二道街、一面街。当初的浴室是在地上砌一个池子,池下埋一口大铁锅,人在铁锅下烧火,烧热整池水。池上盖房,屋顶为半圆形,犹如倒扣的大锅,也很像城门洞。池中热气上升,全部聚集在室内,可保温度。更奇妙的是蒸发到顶部的凝水会沿着穹顶、墙壁流下,而不会滴在人身上,可见设计之巧妙。

记得第一次父亲带我去洗澡,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那时,全道口街仅保留二道街一处澡堂了,而且没有专门供女人洗澡的浴池。所以,每到周日澡堂便挂出“今日妇女洗澡”的牌子。

我父亲是盲人,每次洗澡都是我领他去。在门口售票处交钱买了“筹子”(竹板或木头做的)后,没走进内室就听见劈里啪啦地敲背声,掀开帘子进入澡堂的休息厅,一股湿热气体扑面而来。这时候,只见澡堂里跑堂伙计的呼叫声和大厅里三个一聚、五个一拢说活的嘈杂声。仔细听来,有谈论国家大事的,有叙说刚刚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的,总之,他们都在谈论着各自喜欢的话题。有人不时地吆喝,伙计不时地送水,不时地打毛巾把子,使人感到那浓浓的澡堂气氛。

第一次进澡堂,我仔细端详着澡堂的内部设施:澡堂浴室和休息大厅一分为二,休息大厅为二层木质结构楼房,一楼二楼均未休息室。大约有四五十个床位。床的后半部略向上坡起,呈半躺状态,便于浴客躺上看报聊天。床位摆放整齐有序,两床之间有一茶几,木质地板整洁,室内温度适宜。

父亲是这里的常客,每差三隔五就会来这里洗一次澡。洗澡时总是带上一包香烟,进入浴室,就向每个熟人让烟,因此,大家都很喜欢我父亲,只要我父亲刚踏进浴室的门口,立马就有打招呼的,还有主动上前引路的。

浴室的休息厅,有零食叫卖的,如兔肉、花生米、芝麻大糖、瓜子、香烟和二锅头应有尽有,卖零食的伙计用托盘举着,定时出来叫卖一圈。也有爱好吃喝玩乐的澡伴,你带猪头肉、我拿鸡爪子,直视着对方仅裹一条浴巾的身体划拳行令、喝酒吃菜,晕乎着、畅快着。

澡堂不分贵贱,不论贫富,洗澡时都要脱光衣服,一丝不挂。“三教九流”的人物在这里赤裸相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使我想起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的一个情节:宰相刘墉和乾隆皇上一起洗澡,刘墉跟乾隆皇上开玩笑说,咱们脱了衣服,赤条条相见,就没有等级尊卑了。说的皇上哭笑不得、喜怒无法。

脱下所有的衣物拿着毛巾往浴室中走,拉开浴室内门热气扑面而来,一瞬间会有短暂的窒息感。不过朦胧的灯光下随之而来的温暖便会取代刚进去的不适。浴室是拱形的,窗户很小,室内面积不大,大概能容纳20多人,有头池(即高温池)和二池(即中温池)。我父亲担心我被热水烫住,不时提醒我不要靠近头池。

池子里更是氤氲缭绕,雾气腾腾。泡澡的老人,一般都闭目养神地泡在池水里,只露出个头来。还有的双手搭在澡池边的瓷砖上闭上眼睛,轻松感像电流般涌动。在烟雾弥漫的池子里泡个十来分钟,泡得全身有点发软。泡过之后,只见大汗淋漓、遍体通红,顿感蒸气绕体、神经松弛、筋骨舒展。这时候,舍得花钱的人,会叫个搓澡师傅来搓澡,经他浑身上下那么一搓,浴客身上的泥会像雨点般往地上落。既洗净了身体,又舒了筋活了血。我父亲比较节俭,每次都是我父子爷俩互相搓搓,照样达到搓澡的效果。

出了池,跑堂师傅立刻递上一条浴巾,自己将身子裹起来,还有就是跑堂师傅打热毛巾把子的高超技艺,堪称一绝。他们能将“毛巾把子”放进滚开的水中,左右一拎,然后将手巾把子递给刚从浴室走出来的浴客,好像一点都不烫手。

来到休息室往座位上一躺,浴巾一裹,听邻座天南地北地吹牛,什么吃喝拉撒、东家长李家短、国家大事,聊什么的都有。他们谈天说地、下棋看报,好不悠闲自得。

我真羡慕那些有钱人,他们便嗑瓜子,边叫上按摩的、修脚的伙计,享受按摩修脚的那种快感。我参加工作后,也享受过这样的服务,师傅按着按着,我感觉眼皮子不听话了,朦朦胧胧地进入梦乡,痛快地睡了一个小觉。等睁开眼睛一看,脚修好了,按摩也结束了,用跑堂师傅扔过来烫手的热毛巾把子一擦,精气神又来了。顺手端起茶杯,喝上几口已沏好的茶,此刻就好像进入仙境一般,飘然,惬意!

道口还有一些泡澡族,这些人大部分是无业族或自由职业者,泡澡族中也不乏一些老年人。只见他们茶几上摆着烟丝、烟纸、一壶烧酒、半袋蚕豆,半躺半靠的眯上一阵,睁眼后酌口酒,撮起烟丝熟稔的裹只大炮,泯口浓茶,接着又躺了下去。喝酒、冲澡、抽烟、睡觉,或打牌或下棋,或聊家事、国事、天下事、奇闻怪事,直耗到澡堂关门为止,几乎天天如此。泡澡已经成为这些人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

泡澡族还讲究一个“泡”字。按他们的理论,只有慢慢地浸泡在热水中,才能促进血液循环,全身发汗,毛孔张开,将污垢及油脂推挤到皮肤的表层,并软化角质,这样就可以让汗水带着老旧废物及毒素一起排出体外。进了澡堂只冲淋浴而不下池子,那是暴殄天物,不懂生活情趣。

泡澡族也讲究一个“闲”字,“闲得没事去泡澡,泡起澡来没完了”。这是泡澡堂子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认为,如果把洗澡作为一个任务,像个急性猴子匆匆地洗完,那就不叫泡澡堂子。既然泡澡了,就得优哉乐哉地休闲一番。能在澡堂里呆上两三个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人,才能体味到人生的闲情逸致。后来我参加工作了,特别是到了临近退休时,就体会到其中的味道。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道口镇范围内各工厂都相继建设了内部职工浴池,如县纸厂、电厂、柴油机厂、油厂等,大概有七八家内部职工浴池。这些浴池的出现,有效缓解了澡堂不足、供需失调的矛盾。

国家改革开放后,洗浴业得到了繁荣发展。时至今日,道口镇除了宾馆、酒店内部洗浴外,大众浴池、上档次的桑拿房、还有汗蒸馆、SPA水疗等名目繁多的休闲沐浴场所遍地开花,足足有几十家。

日升月降,斗转星移。身处现在的高级的洗浴中心,怎么也寻觅不着旧时的影子、感受不到往日那种悠闲和惬意,我不时还怀念旧时“道口街的老澡堂”。

写于2017年4月1日

作 者 简 介

马双喜,男,50末,出生于“烧鸡之乡”——河南省滑县道口镇,供职于滑县政府部门。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社会兼职有滑县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滑县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滑州文化》及《滑州儒学》杂志副总编。曾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企业报》、《河南日报》、《安阳日报》、《河南法制报》、《滑台文学》和安阳市委、滑县县委机关刊物及省市网站发表拙作。





(0)

相关推荐

  • 嘻哈帮街舞《千禧辣妹》:道口古镇,河南滑县

    中共河南省滑县县委宣传部.滑县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滑县广播电视局和道口镇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道口古镇端午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嘻哈帮表演街舞<千禧辣妹>.

  • 洗澡‖文/汪盛贤

    洗澡 夏至刚过,闷热天气不请自来.尤其在运动完后,汗液毫不吝啬的爬满全身,连带衣服紧紧贴住皮肤,稍有动弹就奇痒无比.若伸手去挠这痒,又显得姿势不雅,只好委屈身体成全面子.再加上笔者寝室四人皆为运动狂人 ...

  • 滑县道口烧鸡的起源

    道口镇素称烧鸡之乡.道口烧鸡造型美观,色泽鲜艳.五香俱全,肥而不腻,老幼皆宜,形.色.味.烂堪称'四绝'.誉满中外,是滑县最负盛名的商业品牌和文化标志. 清顺治年间,张炳祖辈在道口大集街路口开设烧鸡店 ...

  • 常州八旬老人独自洗澡溺亡!澡洗得对是舒服,洗不对是要命!

    冬季天冷, 很多人都有去澡堂泡澡的习惯, 就在前阵子, 81岁的常州老人吴某独自在一家浴室洗澡时, 却不慎溺亡在浴池里. 洗澡,是现代人疲劳一天后的放松犒赏,在冬天,更是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交活动.但你知 ...

  • 老北京的澡堂子文化,北京人冬天最温暖的回忆

    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老北京的澡堂子. 过去,老北京人讲究"两泡",即泡茶馆和泡澡堂子.那时,老北京城里一句歇后语,那就是:"出了茶馆进澡堂子--里外涮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消失的老莫/周小赛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郏县的一个小村庄也悄然旧貌换新颜.曾经晴天一脚土.雨天两脚泥的小巷不见了,变成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低矮的土坯墙.蓝瓦房不见了,变成了宽敞明亮的平房.楼房.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老莫和他的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一些不眠的夜晚/韦汉权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春满思源/刘景常

    美丽的思源,花事正浓,行政楼后面樱花大道两旁的樱花树枝干壮实.排列整齐,大朵大朵白色的樱花早已挂满了枝头.就连前一阵子长出绿油油小叶片的海棠也开得像一团锦绣一样,一片灿烂.学校医务室西侧金黄色的麻叶绣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在路上,爱在杭瑞线之间/董金官

    那年初夏,没有太多行囊,只有一个黑色的单警装备包.里面装载着我的十七年寒窗,父母佝偻的背影,还有往后那一身藏青色戎装的责任.我记不清自己是如何把它从那辆大巴车的储物仓,挪到警校培训学员的宿舍,只记得自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荆条/梁丽平

    牡荆,是书本上的学名,在民间叫荆条,是马鞭草科落叶灌木,其叶对生,幼枝.新叶为绿色,花成串,生于当年生枝条末端,淡紫色,花期6至7月,荆花最亦酿花蜜,在中国北方地区广为分布,常生于荒坡山地阳坡之上,常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飘雪的日子/李增强

    印象中的青龙湖,冬季有一种颜色始终让人向往如初.亦如三月的垂柳永远钟情于和煦的春风. 青龙湖是个人工湖,偏安于小城的西北部.原先是一座废弃的砖瓦窑厂,后来蓄水成就了今天的青龙湖.如今,这里遍植绿树红花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杏祭/郭建荣

    时下正是杏子黄熟时节,看着满树橙黄的杏子,在绿树的衬托下显得更加鲜艳剔透,忍不住流口水的记忆,又静静的漫步在脑海里. 小时候最喜欢这个季节,因为杏子熟了,它是冬去春来,山里孩子迎来的第一种水果,孩子们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淳朴民风在早集/陈广德

    爽利的一夜,在甜梦正酣的三更时结束.从临街的窗,又听见若有若无的阵阵"踏踏".哦,久违了,家乡早集的脚步. 这是窑湾,苏北小镇,京杭大运河从这儿流过.古时这河里有船,岸上有纤,纤家 ...

  • 【首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牡丹梦之旅/王慧

    春天正是各种鲜花竞相开放的季节,先崭露头角的是灿烂的桃花,桃花虽艳,但是花朵未免太小,香气稍欠,然后杏花.梨花.海棠花也不甘落后,纷纷跟桃花争妍斗奇,把初春点缀的像一个惜春的少女,帽子上.衣服上点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