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平丨张良,关键时刻屡建奇功的盖世英才
第一次接触张良,是因为“圯上老人”的故事。后来记住他,是因为手无缚鸡之力他竟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从刘邦向韩王借粮(良)之后,身居乱世的张良,胸怀国破家亡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尤其是关键时刻总能起到关键作用。因此,真的很佩服黄石公的慧眼识英才。
秦宫谏安民。大军进入咸阳,出身微贱的刘邦,看到那豪华的宫殿、美貌的宫女和大量的珠宝珍奇,真的有些忘乎所以,以为可以尽享天下了,部下对此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是张良向刘邦分析利害:“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现在大军刚人秦地,您就沉溺在享乐中,这就是所谓助纣为虐了。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张良语气平和,但软中有硬,尤其是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隐隐地刺疼了刘邦近乎沉醉的心。刘邦愉快地接受了这卓有远见的规劝,还军霸上。同时,刘邦还采纳张良建议,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此,刘邦深得秦地百姓之心,奠定平定三秦的群众基础。
鸿门智救主。后来,项羽来到新丰鸿门,想要一举歼灭刘邦,定鼎天下。得过张良厚恩的项伯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刘邦。而张良却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说:“对此将怎么办呢?”张良说:“沛公果真想背叛项羽吗?”沛公说:“浅薄无知的小人教我封锁函谷关不要让诸侯们进来,说这样秦朝的土地就可以全部主宰了,所以就听从了这种意见。”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极力建议,拉拢项伯。于是沛公与项伯同饮,结为儿女亲家。项伯向项羽美言沛公,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鸿门宴上,虽剑拔弩张,终因张良巧妙周旋,化险为夷。气得亚父范增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关键时刻,是张良帮助刘邦逃过一劫。
下邑献奇谋。后来,刘邦率兵伐楚,直捣楚都彭城。刘邦被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冲昏了头脑,大肆收集财宝、美女,整日置酒宴会,给项羽回军赢得了时间。后一经接战,刘邦几乎全军覆没。许多诸侯王又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刘邦狼狈逃至下邑,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在此兵败危亡之际,又是张良匠心独运,为刘邦想出了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与项羽有隙;彭城之战,项羽令其相助,他却按兵不动,项羽对他颇为怨恨。彭越因项羽分封诸侯时,没有受封,早对项羽怀有不满,而且田荣反楚时曾联络彭越造反。另外,汉王手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托大事,独挡一面。大王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人,那么楚可破也。”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正是在张良的谋划下,一个内外联合共击项羽的军事联盟终于形成,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事实证明了张良“下邑之谋”的深谋远虑,最后兵围垓下打败项羽,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三支军事力量。
借箸谏阻封。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焦急万分。郦食其建议能够重新封立六国的后裔,让六国的君臣百姓归顺服从。张良听说刘邦准备实行分封,他沉痛地摇摇头说:“照此做法,陛下的大事就要坏了。”张良伸手拿起酒桌上的一双筷子,连比带划地讲了起来。他说:“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第三,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第四,武王翦灭殷商之后,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第五,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第六,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大王争夺天下。第七,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张良的分析,真是字字珠玑,精妙至极,且切中要害。
荥阳谏封韩。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顺利占据了齐国的故地,欲自立为齐王,使人禀告刘邦求封。刘邦一听,不由得怒气上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望他前来助我,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的旁边,张良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要自立为王,刘邦也是鞭长莫及,根本无力阻止。于是,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很精明,反应也很快,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为假?”意思是说,大丈夫既然平定诸侯,就要做个真齐王,何必要做个代理齐王!这个顺水人情和权宜之计,笼住了韩信,成功地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稳住韩信以后,楚汉战争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关进时刻,张良的一个小小的建议,意义重大。
一言定天下。张良一向体弱多病,刘邦定都关中,他便托病不出,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汉王朝上层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打算废掉太子孝惠(吕后子),改立赵王如意(戚夫人子)为国储。朝野大臣,群起谏争,但丝毫不能更改刘邦初意。眼看太子位不保,吕后于是向“智囊”张良求救。张良考虑到太子一位,事关重大,不可轻易更立。张良于是对吕后说道:口舌难保太子,请出“商山四皓”即可。“商山四皓”就是四个白头发的老人,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都八十余岁了。这些人,节义清高,不就汉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多次敦请不到。太子如果卑辞固请“四皓”出山,出入宫廷以“四皓”相随。那么,太子之位就可以稳固了。事情果然如张良所说。刘邦得知伴随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数请不来的隐士,现在已是太子身边的人了,认为太子羽翼已丰,翅膀亦硬,奈何不得。从此,再也不提改立太子一事,太子终得嗣位 。
张良,就是这样一位关键时刻屡建奇功的盖世英才。
作 者 简 介
杨建平,1969年生,河南省淮滨县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信阳市优秀社科专家,在《语文报》、《语文周报》等报刊发表各种文章近百篇,有《从审美借鉴到个性写作》、《诗词意象的文化内涵解读》等专著两本,共45万字,其中《诗词意象的文化内涵解读》获得河南省社科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并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倾心古典文学,钟情淮河文化,扎根乡村生活,主张以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