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新生丨舣舟亭畔,东坡先生何去了?
园中最抢眼的墨迹,自然是洗砚池旁边的御碑亭。风流天子乾隆帝在此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的潇洒身影远去了,好在古碑依旧在,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铭文已然漫漶,不易畅读。不过,在润物细无声的雨晨,在空气清新的竹丛边,面对古碑,有神韵和苍凉感足矣!——行者悟语
昨日,听闻常州舣舟亭公园已改为东坡公园。当年初访此景,追怀一代文豪的情景又浮上心头。
江苏常州,北倚长江,南望“天目”,西与道教第一福地茅山相邻;东与苏杭绿色沃野相接。古运河穿城不舍昼夜,往来商船颇有声势。若把它比作一位既得山水秀色、也得财源滚滚、独坐高吟“舟车会吴越,襟带控三吴”诗句的江南名士,倒也贴切。
梅雨季节,天色晦暗、细雨无声,江南大地像是在温一个湿漉漉的梦。清早,我从常州一家酒店缓步走出,撑绸伞、访遗迹,任凭雨打伞面那不规则的节奏伴着孤独、伴着追忆、伴着慨叹伴着时而袭来、时而飘远的点点创作灵感。
与其他江南古城镇有所不同的是,常州少见古街深巷、仿古茶楼、高挑的酒幌和小桥流水。十字街头,流动的时尚服饰与不断刷新的消费现象似乎冲淡了“三吴重镇、八邑名都”的悠悠古韵。颇具时代感的城容城貌也似乎替代了灯波桨影、石板小路与诗酒唱和。然而,你若细细打量常州,细细品赏古城的千年文脉,便会发现许多风流名士或诞生于斯;或搏击于此;或在这里成名;或在这里止步……譬如中国文化史上的“常州五学派”、中国革命史上的“常州三杰”……在此风起云涌。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学识渊博、才情卓绝的苏东坡,在心力交瘁、万念俱灰时把常州当作人生的最后驿站……我边走边想,偶尔扬伞一望,舣舟亭公园的牌匾倏然入目。我依稀记得古书曾有记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大学士曾11次在这里系缆登岸,多次在这里高吟浅唱。究竟是什么景致深深吸引了他?
我在进园之前,按照独游的老习惯,每到一座旅游城市或一处景点,总喜爱在大书店、旧书摊前“充电加油”,避免在览胜过程中迷茫。我留意到,常州老城区几家书店所销售的史书都提到了苏轼,所叙述的也大致相同:宋·元丰六年(1084年),屡遭权臣排挤、打压、在宦海沉浮之间身心疲惫的苏轼,曾经上书《乞常州居住表》,想在常州买田造宅,在飘泊无定时寻一处安身之所。后来,年老的苏轼流放海南,获赦之后来到常州,在“顾塘桥”北岸借得“孙氏住宅数间暂居”。日后,这所老宅被称为藤花旧馆,路人常说,从此这座小院歌吟与春花共美,墨香与琴声醉人。后来苏大学士因病死在这里。而今,一代名人故居虽几易其主,藤花旧馆遗址尚存。
那天,虽阴雨连绵,园内的亭廊却聚集着不少闲散之人。有的拉琴哼唱、有的闲聊家常,有的索性靠在亭柱上闭目听风听雨。遥想当年,苏大学士在此畅游,大约也是这等闲散超逸,上空或许也是这样丝雨飘摇?
我登上一座假山,环绕而下,便见到山脚下的东坡洗砚池。砚池呈椭圆形,水清可当镜。一位遛早的老人看我在洗砚池边痴迷的样子,笑着告诉我,砚池是从东坡居住地移来的。那支饱蘸浓墨的如椽巨笔,在这方砚池里不知清洗过多少遍。若把头贴近水面,仿佛还能嗅到几许墨香哩!
园中最抢眼的墨迹,自然是洗砚池旁边的御碑亭。风流天子乾隆帝在此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的潇洒身影远去了,好在古碑依旧在,尽管历经数百年风霜雪雨、铭文已然漫漶,不易畅读。不过,在润物细无声的雨晨,在空气清新的竹丛边,面对古碑,有神韵和苍凉感足矣!
距舣舟亭不远,便是苏轼登岸的码头。可能出自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游人与码头被上了锁的小木门阻隔。我只好向南绕行,登上拱形的广济古桥,由上向下观望。
广济桥下,运河的一道支流奔涌向前,通过当年苏轼登岸之地。一株老柳、几蓬青草支撑着一团古趣,似乎在追忆着东坡居士。我默默问着一泓长河:江南许多古城都是风光旖旎,文脉绵长,东坡为何单单选取了常州作为终老之地?
长河涛声起落,缓缓作答:“其一,苏轼平生不仅喜游古寺,而且是一位品茶大家和制壶行家,在他那首《游诸佛舍,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一诗中把这些爱好表现得淋漓尽致。常州既有始建于唐代、被称为“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也有天目湖沿岸之上等佳茗,相距不远的茅山和无锡,有烹佳茗必备的多眼名泉,再有就是距常州相邻的宜兴是“紫砂壶之都”,苏轼曾亲自设计过“提梁紫砂壶”。(今被业内人士称为“东坡壶”)如此理想的人文环境,怎能不吸引苏大学士定居于此?其二,苏轼对梳篦的工艺很感兴趣。一些散落在民间的书籍,曾记载过他多次购买金银梳篦。据说,自从他怀念亡妻,在“江城子”一词中写下“小轩窗,正梳妆”之后便开始收藏造型各异的梳篦。唐宋时期,常州古街巷已有金银梳篦流行于市,苏轼把常州作为归宿地,也许与“为爱妻珍藏金银梳篦”的想法不无关系……
我正在听着古运河的叙述,拖轮的一声长鸣把我拉回现实世界。而今,拥有144条航道、574个泊位的常州,正在以惊人的吞吐量,与海外进行着贸易往来,已成为中国投资环境的“百佳”城市。我低头再问长河:“苏东坡若看到今日的常州,不知会作何感慨?”
作 者 简 介
冯新生,男,笔名“心声”,北京人。中国旅游权威纸媒采写深度报道的资深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自1979年至今,在省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约7000余篇(首),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征文中获小说一等奖、诗歌一等奖、散文二等奖,千余篇文学作品被新华书店发行的文学丛书选载,500余篇小说、散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文艺台选播,300余篇游记散文被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会所编的《课外语文》转载。撰写、出版后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的文集有小说集《茉莉香茶》、散文集《物华天宝》《游出滋味》、《行者手记》等。多年来,所采写的深度报道与新闻特写多次获中国产业报好稿奖,曾被全国知名网站评选为“中国新闻媒体最有影响力记者”之一。文学创作成就入载《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中国当代名人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