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的好剧!《功勋》李延年篇,到底有多好看?
近年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越来越多,这是很令人欣喜的。
之前有一部叫做《战火熔炉》的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可能很多朋友没有听说过,但是我觉得拍得就很好。而最近播出的《功勋》李延年篇,个人感觉拍得是要更好的。
以往大家对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剧,最关心的一点就是我军的战斗队形。这其实本该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有的影视作品就是表现不好,所以大家关注度很高。
有网友就说了,看个电影、电视剧,那么较真干什么,干脆去看纪录片得了。真正的步兵战术,画面上就没几个人,拍出来不好看的。
但是我觉得这不是理由,因为步兵战术是可以拍出来的。
现在网上经常有人说“三三制”,还有的人自诩自己知道得多,讽刺别人只知道“三三制”。但是就我观察来说,其实自诩知道的这批人中,大多数也不懂“三三制”。
其实“三三制”只是班组战术,它不是简单的密集冲击与分散冲击之分。
比如有的朋友就认为“三三制”战术的话,一个镜头里没几个人,拍出来也没法看,这些朋友就是简单理解“三三制”只是队形分散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历史影像资料,在大的镜头之下,冲击的整体队形仍然是一波人,并不会出现一个镜头找不到几个人的情况。因为班战斗队形,它也不可能分得太散;实战中连排冲击,又不可能只有一个班。
所以想看人多,也是没问题的,不过最好是以波次形式来体现,而不是一大片的形式。另外最好分清楚接敌运动队形和战斗冲锋队形。
简单说就是用心的话,其实可以规避掉不好的展现方式,同时很好地表现出来冲击队形。毕竟影视剧不一定完全写实,也是可以适当调整的。
其实进攻战斗,不单单是一个战斗队形的问题,而是进攻问题本身。既然是进攻,那就不可能只是简单一冲了事,而有从战斗筹划到分工支援、具体实施等一整套流程的。
在《功勋》李延年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愿军营连反击夺点的整个流程,其中有些地方虽然有小瑕疵,但是整体效果是非常好的。
比如在真正的进攻前,我军安排了一场袭扰,主要目的就是使得敌人暴露隐藏的火力点,并使得敌人对我接下来真正的进攻放松警惕。
同时我排雷、破障的小组的前出,扫除进攻通道上的地雷,并剪开美军阵前的铁丝网。
在真正的攻击开始后,各部发起冲击,冲击的目的是接近阵地、消灭敌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冲,因为敌人不是呆子就等着冲。
我们要在己方的掩护下进行冲击,要注意利用身边的掩体保护自己,用手上的武器消灭敌人。自己不能直接消灭的,就由其他班组和支援火力去消灭,而连排干部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指挥作用,战斗骨干则起到尖刀作用。
我们在《功勋》中,便可以看到排雷组是怎么做的,爆破组是怎么做的,突击组是怎么做的,火力组是怎么做的。
这就是真正表现攻击流程的环节,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冲击队形了。
之前有人说影视剧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的,还让人去看纪录片。但事实是国外经典的战争剧能做到,如今我们国内的战争剧也能做到。
而且,这样认真表现的剧难道不好看吗?我们把细节做到位不好吗?事实是我们的创作人员已经做到了,这就很棒。
阵地夺回后,我们怎么防御,剧中表现得也很贴近历史,做到了很好的还原。
反斜面怎么利用?炮火怎么协同?部队减员后,如何合并编组,保持战斗力?通讯失联络,如何独立作战?敌人极其强大,我防守分队如何与其斗智斗勇?
以上这些,剧中都有体现。
单纯就展现志愿军攻防作战的情节来说,《功勋》李延年篇可以说是近年来同题材影视作品中的上佳之作。
但这部作品真正令人感动,并给予好评的还不止于此。
剧中的7连指导员李延年,并不是虚构的角色,而是真实历史上志愿军第47军第140师418团3营7连的指导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李延年荣立特等功,被志愿军总部评为一级战斗英雄。剧中的346.6高地战斗,就是当年真正发生过的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志愿军4个连夺回并坚守346.6高地。各连伤亡减员后,在李延年的带领下合并编组,继续战斗,连续打退了美军多次进攻并毙伤其636人,对稳固战线起到了巨大作用。
2019年,李延年授予共和国勋章,如今的电视剧《功勋》即再现了李延年和3营战士们当年的浴血奋战。
老实说,看这部剧中的346.6高地战斗,是令人泪目的。而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人的关键,不仅仅在于上述的战斗细节,更在于其揭示了志愿军为什么要作战,为什么能作战,为什么能打赢的关键。
有的影视作品对这些是回避的,甚至对于党员、政委、指导员这些角色,都是刻意去忽略的。所以这些作品所刻画的形象,就很不对味。
比如连队指导员,很多剧中的指导员可有可无,甚至还夹带私货。近些年战争题材影视剧不少,有多少剧能够告诉大家我军的指导员是干什么的?
而《功勋》的开场,便告诉我们指导员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叫做政治工作,什么叫做战前动员,什么叫能文能武?
剧中提到了解放战士,这些战士们为什么之前在国军中是一个战斗力,而到了人民军队中则宛如新生呢?小战士张安东,一开始当了逃兵,为什么后来在战场上爆发,成为一名坚决的战士呢?
戴眼镜的文书,没经历过战斗的他一开始还想当班长,走上战场后却发现战斗的残酷,可他又为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克服恐惧,血战到底呢?
这些,剧中都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的志愿军战士,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面对现代化的美军,大家都知道一场战斗后,随时可能有人牺牲。
但是大家知道,自己的背后就是祖国,是千千万万的亲人,战场上打不赢,炸弹就会落到亲人的头上。所以要打,必须要打,而且还要打赢。
可与美军交手,想打赢谈何容易,在不少战斗中,美军的炮弹比我们的子弹还要多。光是被美军大口径炮弹震死的志愿军战士,就不在少数。
有些剧就只谈牺牲,不谈其他。但是,与这样的强敌交手,没有超强的组织能力和指挥,同样也是不行的。很多影视剧并没有突出后者,但《功勋》做到了。
我们看到了战前计划的制定,看到了战前的动员,看到了协同作战,看到了什么叫做世界第一轻步兵。
可有了这些,我们就不会牺牲了吗?牺牲,还是会有;而且,牺牲仍然会很大,因为敌人的钢铁实在太多了。
但是建立在这一系列基础上的牺牲,便使得我们一步步走向了胜利。所以说,每一个牺牲都是有价值的,而《功勋》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这一切。
毫无疑问,影视剧中的战斗是残酷的,但我们更应知道,真实历史上的346.6高地战斗,其实比影视剧中还要残酷很多。所谓合并建制的另一层含义,其实是其他战士都牺牲或负伤了。
正如7连指导员李延年所说:
所有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都是国家对所有烈士的褒奖,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英雄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功勋》的李延年篇其实不只在讲李延年,而是在讲以李延年为代表的万千志愿军英雄们。
剧中张绍杰排长只身一人潜入美军营中,炸掉了美军弹药库。
指导员李延年望着爆炸的方向说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有多少志愿军战士是这么牺牲的?近年来,多批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他们当年牺牲时,不就是一个个的张排长吗?
他们的牺牲,是为了祖国亲人的安全,是为了新中国的今天。今天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要更好地维护先辈们的荣誉,不容任何宵小之徒肆意抹黑。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习先辈们的精神,发愤图强,建设好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