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黄河的诉说 | 作者:王君超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

由于年龄与条件局限,少儿时代,我对于黄河的认识,多来源于有关黄河的歌曲,还有知悉为数不多的几首古诗。
那时,常常从广播里聆听《黄河协奏曲 》《黄河颂》《保卫黄河》等歌曲,“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背诵写黄河的古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每每聆听这些激扬、高亢、奔放的乐曲,诵读精美、上口、真切的诗词,黄河的形象便浮现眼前,就会生发“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信念。
后来参加工作,我有机会多次走近黄河,目睹中流砥柱的巍然屹立,领略小浪底大坝调沙的磅礴气势,欣赏黄河入海的奔腾与徘徊,体验黄河的激荡与平静……
1
印象最深的是我融入黄河,与黄河水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那次在宁夏沙坡头,我们乘坐的羊皮筏子像一叶扁舟,在滔滔黄河水中漂流。起初,望着深不可测、看不到对岸的河流,我心里十分紧张,当羊皮筏子远离岸滩漂流到河心时,我的身体紧紧贴着羊皮筏,犹如婴儿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过了一会儿,感觉皮筏平稳,身心才有所放松。伸手划拨近在咫尺的河水,像触摸到了母亲的肌肤,感受她心脏的跳动,聆听她平缓或急促的呼吸。“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波自天涯”。此时此刻,我真真切切感悟黄河博大宽广的胸怀,舒缓平静与汹涌澎湃的性格。黄河的咆哮与怒吼,是为了黄河的安澜与宁静。黄河源源流长,泽润造福于无数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在皮筏子上,老筏工一边划水,一边讲述黄河儿女用羊皮筏子摆渡抗日将士的故事。他讲到,20世纪三十年代,共产党组织的靖远起义失败后,谢子长等三人联络组建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在兰州通过邓宝珊收集到了几千套军衣,百余支步枪,上万发子弹,这些军需品就是雇用当地筏子客的羊皮筏子,顺黄河而下运到抗日前线的。据悉,在支援抗战中,黄河羊皮筏子发挥出了巨大作用。
2
坐在羊皮阀子上,听老筏工讲黄河上发生的故事,让我想到了父亲的第一次抗战。
1938年,驻扎绥远的日军欲强度黄河南侵,中国军队以黄河为天然屏障,奋力抵抗。那年,刚从黄埔军校结业的家父,被分编在傅作义某部炮兵营,刚一入队就赶上了对日阻击战,在黄河岸摆开了战场。
那次战役中,日军借助空中优势,疯狂地向父亲所在的炮兵阵地投弹轰炸,他身边的一些山炮被炸毁,士兵多有伤亡。面对空中和渡河日军,父亲寸步不离阵地。他准确目测敌军距离,指令尚存的炮兵向日军开炮,坚守到援兵赶到,最终击退了横渡黄河的日军。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的耳朵就是在黄河阻击战中被炮弹震聋的。
莫非,父亲当年的黄河阻击战就发生在宁夏中卫沙坡头附近?我这样痴痴地想着。
3
20世纪末某年秋天,我第一次到黄河三门峡水库大坝参观,知道了黄河岸边的“砥柱山”所处的位置,真真切切目睹了黄河里的中流砥柱。
那天,客车停在河南界内的大坝西侧,下车后我们步行于大坝顶,过了大坝顶中间的“一步跨两省”就是山西了。站在大坝上,俯视黄河浩浩荡荡奔泄下游,我的目光被巍然屹立于水流中的一块巨石吸引。这块巨石,在古代被称为砥柱山,相传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镇河石柱。秋季的黄河水不深也不浅,目视石柱露出水面仅有四五米左右,看样子像要被黄河水吞没,这块岩石被称为“中流砥柱”。

之前,仅仅在书面上、广播里看到听到中流砥柱,对于它所蕴含的深义似懂非懂。当我真实走近黄河中的中流砥柱,凝视它并非魁梧高大的身躯,却油然生发敬佩之情。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如何侵袭,惊涛骇浪如何冲刷,它一直这样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坚强无畏,岿然不动。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称其:“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住三门险,根连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中流砥柱,砥柱中流,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先锋队员的群象。

4
九曲十八湾的黄河,还见证了河洛之子不畏风险,勇往直前的黄河漂流勇士精神。

20世纪八十年代,以郎宝洛、雷建生为代表的 “河南洛阳黄河漂流队 ”,用橡皮筏承载队员,从黄河源头漂过峡谷 、冰川、险滩、瀑布等地段,历经艰难险阻,成功首漂黄河 ,第一次用无动力工具完成对黄河的全程漂流,实现了河南乃至中国人在江河漂流史上征服黄河的壮举,也被誉为“人类漂流史上前无古人的壮举”。河洛儿女征服自然、拼搏进取精神,像当年的女排精神一样,曾经鼓舞一代青年人。那时的我还是青年小伙,刚入职不久,一时畏惧工作上遇到的困难。从新闻媒体里知悉黄河漂流队员的事迹,他们不畏艰难险阻的探险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当年的黄漂队,用行动续写了黄河故事。

走近黄河吧,听一听黄河母亲的诉说,你会了解到更多黄河的故事。

作者简介:王君超(园艺), 河南洛阳人,  洛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河南日报、福州晚报、佛山日报、齐鲁晚报、长江开发报、洛阳日报、洛阳晚报等报刊,有作品入选《洛阳散文年选》《洛阳杂文年选》《龙门文学》等文集,部分作品在征文比赛中获奖。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0)

相关推荐

  • 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羊皮筏子”邮资机宣传戳

    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羊皮筏子”邮资机宣传戳

  • 西北重镇:兰州

    久闻兰州是西北重镇,但此前我既没有去过青海,也没有到过兰州,于我而言,"西北重镇"只是一个名词,没有感性的认识.当我从西宁一路顺着海东(青海东部).甘南(甘肃南部)走来,初步领略了 ...

  • 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漂流

    朋友,你们见过羊皮筏吗? 在我的家乡--呼和浩特托克托,那滔滔的黄河水面上,有一种古老而奇特的水运工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它就是羊皮筏子漂流.

  • 走进黄河石林(摄影)

    市井往事 这是一个有趣有味儿的公号,很多读者都置顶了(点上边蓝字陶冶视野加关注) 走进黄河石林 图文 陶冶 说起石林人们都会想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遗迹的云南石林,而位于甘肃景泰的黄河石林却鲜为人知,这是 ...

  • 历史眼丨“洋人招手”,流传于黄河边的百年传说

    在甘肃,流传着大量和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众多的黄河故事里,有一个黄河故事,既有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充满了神秘和悬念.这个故事,就是"洋人招手". 羊皮筏子老照片(资料图) 故事大 ...

  • 七十年代末的兰州:阳光下踢毽的邻家女孩 56岁的羊皮筏子老船工

    从兰州市北边的白塔山公园眺望黄河.这里的黄河宽约180米.黄河大桥建成于1909年,为全钢结构,曾是兰州市南北连接的重要桥梁.建国后因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1970年10月,在下游又新建了一座黄 ...

  • “话说济水” 征文 | 品味济水文化——聆听济渎庙的诉说 | 作者:​崔萌

    济水,很古老,也很神秘,起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早在1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济水就开始断流,逐渐式微.但济水依然能和长江.黄河.淮河并列四渎,更多的是它的精神意义.而济水源头巍然屹立的济渎庙,就是这 ...

  • 聆听《生活》作者/曾海坤,主播/野鹤闲云

    荐赏 曾海坤佳作 作者简介 曾海坤,笔名:77115,生活怎么开始,生活怎么结束 ,初中的水平,向往高中的文凭,好比喜欢随笔之写,犹如幸福来临. 生活 作者/曾海坤 拥有的才是算的上自己的 失去的才是 ...

  • 烟如妖 || 作者 王君

    烟 如 妖 作者    |    王君 早上又很早就到办公室了,泡上一杯自己喜欢的茶,习惯性地打开手机刷刷屏,然后看看公司最近的销售数据,回想着昨天的点点滴滴,思考着今天的工作安排,构想着明天的发展. ...

  • 聆听《人情》作者/曾海坤,主播/冰雕玉琢

    荐赏 曾海坤佳作 作者简介 曾海坤,笔名:77115,生活怎么开始,生活怎么结束 ,初中的水平,向往高中的文凭,好比喜欢随笔之写,犹如幸福来临. 人情    作者:曾海坤 姑娘 你那微笑的模样 早已离 ...

  • 聆听《横祸》作者/把梦留给海,主播/野鹤闲云

    荐赏 把梦留给海 佳作 作者简介 马勇,笔名:把梦留给海 ,现任某小学高级教师,爱好文学.性格开朗活泼,期望用真诚的声音诠释文字的美好:在诗词中感悟人生:在歌声中聆听幸福.作品散见于时代今朝.诗海琴声 ...

  • 聆听《秋雨》作者/爱强,主播/野鹤闲云,解析/深山篝火

    荐赏 爱强 佳作 作者及演唱简介 刘继业 男 笔名 爱强  五零后 中共党员  大专文化  政工师  社体指导员  喜好文学  曾任<中国食品导报>通讯员   在<中国食品导报> ...

  • 【远方】广东《清明·重逢》作者·敬超 主播·袁嘉敏

    远 方 诗 歌 文 化 传 媒 作      者 主   播 清明·重逢 --写给父亲 金黄的油菜花    开了 清明的雨   时断时续 我细心地数着日子 您却鲜活地 从我的脑海里走出来 我捕捉到了您 ...

  • 聆听《春雨》作者/田春兰,解析/深山篝火

    荐赏 田春兰 佳作 作者简介       田春兰,作品散见于<金声诗刊>,<星火文苑>,<岭南作家>都市头条等平台 现代诗<春雨> 作者/田春兰 春雨滴 ...

  • 清明情思 || 作者 王君

    清明情思 作者    |    王君 清明节前夕,弟弟约我去老家上坟,我感到很欣慰. 我和弟弟这些年长期在兰州工作,很少回农村老家,弟弟能够在繁重的工作中想到给自己的祖先上坟,我打心底为弟弟点赞,那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