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文献馆】转载:柴望与他的《丙丁龟鉴》
X 770年前的“以史为鉴”: |
柴望与他的《丙丁龟鉴》 |
巫少飞 |
以史为鉴
衢州江山人柴望(1212年—1280年),字仲山,号秋堂。南宋嘉熙四年(1240),柴望卒业于临安太学,后任职中书省。柴望于宋淳祐六年(1246)著的《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的年份,大抵国家厄运连连。
我们试分析深深刺痛汉人内心的靖康之变(1126年—1127年),1126年刚好是丙午,1127年恰恰是丁未。当然,这种说法之所以刚好成立,只是因为中国古代战乱太频繁。 “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并非真的每逢丙午、丁未,中国就一定发生大动乱。柴望事实上是清楚这点的——他的推论也许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柴望为何要冒死向皇帝进呈《丙丁龟鉴》呢?
柴望在《进丙丁龟鉴表》中说:“史载事,事载道,有前代之元龟”。“元龟”即指可借鉴的历史。也就是说,柴望希望当局能以史为鉴、居安思危、励精图治。柴望在《丙丁龟鉴》的序言中也说:“臣闻以铜为鉴,可知妍丑;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治乱。”
事实上,柴望的诗歌中也充满了“以史为鉴”的殷切,且看他的《越王勾践墓》:
秦望山头自夕阳,
伤心谁复赋凄凉?
今人不见亡吴事,
故墓犹传霸越乡。
雨打乱花迷复道,
鸟翻黄叶下宫墙。
登临莫向高台望,
烟树中原正渺茫。
心系江山
“淳祐”是宋理宗赵昀的第五个年号。此时的宋室,前有金,后有蒙元,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宋理宗对政务基本不过问。我们从“临安”这个地名看,南渡后,宋室仍意图北伐、恢复中原。可到了淳祐年间,宋理宗对“收复失地、振光社稷”毫无兴趣,倒是对理学很感兴趣,但基本没学到家,反而置国家大事于儿戏,把政务交给了贾似道那样的弄臣。
到了南宋淳祐六年(1246),这一年年初就有日食异象,皇帝故作征求意见姿态。这时,一腔热血想着主圣臣贤能“前车覆而后车戒”的柴望,便书生意气地进呈了《丙丁龟鉴》。
可是皇帝哪听得进柴望的冒死进谏?一句“妖言惑众”,柴望就被革去一切官职并进了班房。后得临安知府赵与筹的救助,出狱后的柴望自号“归田”,隐居于衢州江山长台一带,又自名“宋逋臣”。
然而,隐居的柴望身在长台,却心系江山。南宋咸淳后期,蒙古军三路攻宋,柴望心忧国难,多次致信督师荆襄制置大使李庭芝,进御边退敌之策。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等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赵昰为帝,改年号“景炎”,继续抗元。此时的柴望不顾65岁高龄,亲赴福州,后以迪功郎衔任国史编校。不久,因时局艰危,柴望与堂弟随亨、元亨、元彪一同辞官归隐,世称“柴氏四隐”。柴氏后裔柴复贞曾汇编有《四隐集》。宋亡,柴望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
柴望著作除《丙丁龟鉴》外,还有《秋堂集》《道州苔衣集》《咏史诗》《凉州鼓吹》等。其诗词有郁勃不平之气和深沉的历史感,曾入宋末元初词人周密选编的《绝妙好词》中。柴望的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前山高斋奇气楼下。
客观地说,《丙丁龟鉴》专讲谶纬,有牵强附会之说。但是,柴望的本意并非把事件一一对应于丙午、丁未的时间之维,而是归于人品的修省戒惧,希望治国者能格心有道,希望能借古鉴今、以明治乱。虽然《丙丁龟鉴》“推论不经”,但后世皆重柴望的节义,且柴望立言出于忠爱之诚,故《丙丁龟鉴》虽为宋理宗一朝所禁,后世重镌本至今流传。
《丙丁龟鉴》遗响
就个人有限的阅读,大抵有以下一些名人涉及《丙丁龟鉴》。
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有一篇《丙午丁未》,从时间角度论述历史,所见与柴望略同。洪迈有所发展的是,他把象数同占卜谶纬区别开来的,对占卜谶纬之术,他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以后,清代的王阮亭在《池北偶谈》中,清代的梁章钜在《归田琐记》,清代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的提要中,均有对《丙丁龟鉴》的阐发。
当代,杨绛著书回忆,亦有意以《丙午丁未年纪事》为标题,其实暗指1966年的“文革”。衢籍著名学者刘永翔在他的骈文中也用了“丙丁”的典故:“呜呼,毕郑玄辰巳之年,死犹可羡;入柴望丙丁之鉴,生祗堪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