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8篇:荣维东教授的“写作任务要素矩阵”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语文建设》2020年第9期发表了西南大学荣维东教授的论文《写作任务要素矩阵:一种新型写作教学法》。文章阅读难度不大,部分观点是对《交际语境写作》一书某些论述的进一步展开。不过这篇文章不仅仅是在谈“写作”,更是在谈“写作教学”。一线老师每天都在批改作文,但未必都是在真正“教作文”。作者提出的一种新型作文教学法就是“写作任务要素矩阵”,即从写作任务的分析入手,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生成写作内容。
写作任务,略同于我们平常说的“作文题目”。写作任务包括了交际语境要素、语篇形态要素和其他写作要求三类。从这个界定可以看出,作者说的“写作任务”并不包含“作文题目”中的“材料部分”。“交际语境要素”指的是一篇文章外在的社会交际情境,包括谈什么话题、为谁写即读者意识、为什么写即写作目的、以什么角色写即作者身份等。“语篇形态要素”指具体写成文章的样子,包括文体、标题、主题、结构、语言、写法等。“其他写作要求”主要是作文的字数、交稿时间、写作态度规范、不要套作等。这是一个完整的写作任务包含的各种要素,但实际上,很多作文题目只有“语篇形态要素”和“其他写作要求”,而缺少了“交际语境因素”。作者举了一个作文题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要求以《那一次,我真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包括补全题目、突出重点、明确文体、字数要求等。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要写、以什么身份来写等内容,都没有体现。这就是传统作文命题的方式。自从2015年之后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开始有了交际语境因素,2020年全国卷三套试题的作文题目,基本上都有具体的交际因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广东省中考作文题目中也凸显了交际语境的因素,作文材料与“自律”有关,但题目还加了“请以‘给×××的一封信’为题目,以‘自律的乐趣’为内容,给老师、亲友、同学……写一封信,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畅谈感悟。”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种实用文体写作,这个判断也没错,但没有注意到“写信”这个要求中所包含的交际语境写作的成分。题目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有写作的话题,写作的身份也比较明显。美中不足的是缺少了一些情境因素,写作的目的不太明确。当然,这毕竟也算是一种进步。
接下来,作者系统阐述了“写作任务要素变量”的具体内容。在作者看来,作文构思的过程,就是写作任务要素变量的分析、选择、确定的过程。而“矩阵”则是一种思维框架图,就是将一项项写作要素,一步步分解罗列,进而形成写作的内容点、要素点和信息点。作者举了一个“世博会期间,市民能否穿睡衣上街”的话题,然后将写作任务要素分为角色、对象、目的、体式、语言等不同的要目,然后将有关的具体内容全部列在不同的要目下。例如“角色”一栏,就包括志愿者、官员、记者、学者、警察、公民等;“对象”包括小学生、报刊读者、父母、老师、网友、外国朋友、不文明的市民、世博会组委会等;目的包括了宣传鼓动、唤起行动、传播信息、感染打动、日常办事、发表意见、学术交流、反映民意等;体式包括了标语、倡议书、诗歌、新闻、建议书、研究报告、市民来信等;语言包括了议论、文学、口语、典雅、直白、含蓄、科学、生活等。如果是没有交际语境要素,学生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世博会期间,市民能否穿睡衣上街”的问题进行回答并讲明理由,但加上了交际语境要素之后,作文的形态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例如以“志愿者”的身份,向“不文明的市民”写一封倡议书,采用说服性的语言,制止其不文明的行为;以“普通市民”的身份,向市政府写信,反映民意。这两种不同读者、不同身份、不同写作目的的写作,最后呈现出的语篇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作者坦言:之所以要提出“写作任务要素矩阵”这个概念,就是要建立一个写作的分析框架,帮助广大师生明里探讨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包括哪些写作任务要素,如何基于这些写作任务要素,将其所蕴含的可能信息点一项项、一点点列出来。
至于具体如何操作呢?作者又提出了四种路径。一是从交际语境出发,进行写作任务要素分析。也就是分析题目中的交际语境要素:角色、读者、目的、体式和语言。二是从语篇要素出发,开发写作任务要素。交际语境因素可以具体分解,语篇形态因素也可以分解。例如作文题《我敬佩的一个人》,就可以从中心、人物、精神面貌、具体内容、语句通顺等角度进行分解,例如“精神面貌”就可以从敬业、善良、负责、勇敢、幽默、勤奋、奉献等角度展开。这种思路,实际上就是发散思维或联想想象。三是基于特定文体的特征,开发写作任务要素。也就是从写作的文体角度对写作任务进行分解,例如小小说《地球上的最后一个人》包括了写作类型、写作场景、人物、情节、结构、开头结尾等内容。就拿“结尾”来说吧,就可以提供给学生“突转”“含蓄”“揭秘”“悬念”等不同的方式。四是细化写作任务要求,研制写作任务要素。作者举了“细节描写”的例子,教师不再是笼统地要求在作文中加入“细节描写”,而是将“细节描写”分为不同的类目,例如场景、人物、动作、个性、写作技法等,这就将学生思维具体化、可视化了,也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杂乱无章的写作素材、资料、信息等挖掘出来。当然,细节描写不能脱离“符合人物身份、个性、主题和场景需要”的原理。
在我看来,荣维东教授在论文中提出的“写作要素矩阵”,也是教师作文教学“支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学生面对作文题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如果将写作中的各种要素例如交际语境要素、文体要素、语篇要素等各种内容进行分解,形成一个“矩阵”的框架图,这是有助于打开学生写作思路的,自然也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体现。当然,“矩阵”的形成,需要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