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陪宾客喝酒时被逼着写词,当场写首《鹊桥仙》,流传800多年

古代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占据主流,很多人都秉持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陋习,这也让古代女子想要读书习字变成一件很难的事情。纵观古代千年文坛,虽然也不乏李清照、薛涛等这样的大才女,但是这些女性文人的数量比起男性文人可谓是“屈指可数”。而在这些才女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辗转于坊曲之间的风尘女子。像“唐代四大女诗人”中薛涛、刘采春便都曾是歌女。

但是“若得幸福安康,谁愿颠沛流离”?这些才女虽然是歌女,但大多是生活所迫。有一些是早年出生书香之家,家境也不错,得以饱读诗书,但是无奈家道中落,为了生计只能流落风尘。还有一些则是自幼家贫,早早小小年纪就被家人送进风月场所,容貌俏丽且聪慧者,便会被当作未来的花魁培养,习得琴棋书画的技艺。所以她们流落风尘并非她们所愿,只是在当时她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其实关于古代风尘女子,南宋才女严蕊的《卜算子》便道尽了她们的无奈。“不是爱红尘,似被前缘误”,在封建社会,很多人对于风尘女子都有偏见,觉得她们是生性放荡。但是真有女子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会生性喜好风尘生活吗?显然不会,她们只是因为种种无奈才落入风尘。而且风尘女子在古代大多地位低下,尤其是面对达官显贵的时候,多的是身不由己的凄楚。严蕊自己便曾经经历过这样的身不由己。

严蕊流落风尘时,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便是填词也是极佳,在当时也算是声名远播的才女。有一年七夕,她去某个达官显贵举办的酒宴上伴酒,席间有一位叫谢元卿的宾客,久闻严蕊词名,于是便以“七夕”为题,逼她现场写首词出来。这种事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无异于是为难之事,但是对于严蕊这样的才女来说却是信手拈来,她当场便写了一首《鹊桥仙》。

《鹊桥仙》

碧梧初出,桂花才吐,池上水花微谢。穿针人在合欢楼,正月露、玉盘高泻。

蛛忙鹊懒,耕慵织倦,空做古今佳话。人间刚道隔年期,指天上、方才隔夜。

宾客要求以“七夕”为题,《鹊桥仙》这个词牌本就是自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他们在七夕相会,以这个词牌来写,无疑是应景至极。

这首词上阕主要是对周遭环境的描写,虽然身处酒宴的热闹喧嚣之中,但是词人内心却是处在一片清幽静谧的环境当中。梧桐才刚刚抽出嫩叶,桂花也才花苞初绽,在池塘中要也得荷花已开始缓缓凋零。这几句既描写了庭院中雅致的风景,也点明了当时的季节。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词人又在做什么呢?她正在合欢楼上穿针引线做着女红,“七夕”又名“乞巧节”,女子在这一日有穿针引线的习俗,这也正合词的主题“七夕”。词人边穿针,边赏着园中的风景,抬头望去,只见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月光倾泻而下。

下阕则是对于七夕日常之事的感慨。七夕有“喜蛛应巧”的习俗,所以蜘蛛在当天自然是忙乱的。只是本应该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的喜鹊,今夜却没有出现在天空中,不知在哪犯懒,牛郎没有心思耕田,织女也顾不得纺织,想来今夜是难以相会了,自古以来的佳话可能也要成空。地上的人们等了一整年才能等到他们相会,但是天上的牛郎织女其实只是相隔一夜,这里是借“天上一天,人间一年”的说法来慨叹天上地下的差异。这其实说的就是人间比天上更为凄婉,这首诗其实也是暗合词人的无奈命运。

宴会上众人读罢严蕊的这首词,无不拍手叫绝,赞叹她的才女称号果然非浪得虚名,而这首词也得以流传800多年,至今为人所称道。

不过这些对于严蕊来说,并不是她之所愿,她所求不过是从良过上平静的生活。在《卜算子》的结尾处她便曾写道“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对于她来说,成为声名远播的才女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与其这样做一个身不由己的风尘女子,她更想从良和风尘生活一刀两断,好好去过普通人的生活。这其实也是很多古代风尘女子的所愿。

对于严蕊的这首《鹊桥仙》,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