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 勤礼碑》集字古诗临创范本
颜真卿楷书世称“颜体”,与柳公权有“颜筋柳骨”之说,颜早年书风用笔庄重雄厚,细横粗竖,蚕头燕尾,结体相背,气象开单身汉,晚年用笔清劲健硕,易方为圆,老辣自在,结体相向,气势磅礴。对当时后世影响极大。
《颜勤礼碑》久埋地下,1922年出土,故字口保存完好,是颜氏碑刻中最能传达原迹形神的楷书作品,结字雄迈清整,刚健整肃,深受书法教学界的推重。
撰文书丹,自署立于大历十四年(779年)。楷书,碑文一通。残石175×90×22厘米。碑四面环刻,存书三面。碑阳19行,碑阴20行,行38字。左侧5行,行37字。右侧上半宋人刻“忽惊列岫晓来逼,朔雪洗尽烟岚昏”十四字,下刻民国宋伯鲁题跋。现存西安碑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拓本。《颜勤礼碑》在拙重中见挺拔雄肆之气概,《麻姑仙坛记》则在宽博中见空灵洞达之韵度,堪称颜楷的双峰并峙。
碑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颜勤礼乃颜真卿曾祖父,颜真卿撰并刊立此碑时,年71岁。
可见此碑在北宋时尚为人知。元明时被埋入土中, 至民国年间才重新发现。据宋伯鲁1923年的题跋称:此碑1922年10月曾由何梦庚得之于西安旧藩廨库堂后土中,时碑虽已中断,但上下都完好,惟其铭文并立石年月,因宋时作基址而磨灭。初出土拓本,“长老之口故”之“故”字,当断处有断线纹,但不损笔画。其后“故”字下泐。首行“碑”字右竖笔未损。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与欧阳询、褚遂良、柳公权并称为唐代四大书法家。中国书法从汉朝开始发展,到了隋唐时代已达到了巅峰。因此之故,颜真卿的书法集常成为学习书法者的临摹范本。
颜真卿除了以书法闻名以外,他的节操也为天下人所敬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叛,这是唐朝由盛而衰的关键。当时的唐朝由于经过一百多年的太平盛世,所以朝野上下,对国防的观念产生重大的改变,简而言之即重外而轻内。在边镇,驻防着精兵猛将,在内陆,歌舞升平。所以安禄山只花了三十四天,就从范阳打到了东都洛阳。在安禄山进军的路线上,唐朝的官吏、将领纷纷投降或逃亡,所以唐玄宗曾哀叹“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虽然如此,效忠唐朝的忠臣义士还是有的。在河北以颜杲卿、颜真卿兄弟为代表。
颜杲卿当时为常山太守,颜真卿为平原太守。洛阳沦陷后,河北忠义之士共推颜真卿为盟主。颜真卿和颜杲卿切断安禄山从范阳到洛阳的联络线,使安禄山的后方受到威胁。后安禄山为解决这个威胁,便集中兵力围攻常山,城破后颜杲卿壮烈成仁,表现了宁死不屈的节操。南宋文天祥的《正气歌》中有“为颜常山舌”,就是描写颜杲卿因骂安禄山被割舌而死的悲壮事情。
颜杲卿牺牲后,颜真卿发兵攻克魏郡。还和北海太守贺兰进明共同抗敌,造成安禄山后方地区的不稳,对平定安史之乱有非常大的贡献。
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朝从此陷入藩镇割据的局面。拥有武力的藩镇,时而起兵对抗中央。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背叛,唐德宗问计于宰相卢杞。当时颜真卿任太子太师,负天下重望,也因此而受到卢杞的忌恨。卢杞向唐德宗建议派颜真卿去劝说李希烈重新效忠唐朝。此令一出,文武百官皆失色,均知颜真卿此行等于送死。颜真卿此时已八十多岁,但不以年老为由而逃避皇命。但同时也知道此行凶险无比,因此在出发前写了一封诀别信给他儿子,希望他能为国尽忠,为家尽孝。
颜真卿到李希烈军中,李希烈劝颜真卿拥戴他称帝,并将任命颜真卿为宰相。颜真卿听后怒喝道:“何谓宰相?汝知有骂安禄山而死者颜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节而死耳,岂受汝辈诱胁乎!”李希烈被颜真卿视死如归的精神所震慑,反而不敢立刻加以杀害。直到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李希烈称帝后,才将颜真卿缢杀。
欣赏颜真卿在书法上的艺术成就外,对于颜真卿为国家视死如归的高尚节操,也会由衷感到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