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平写经 等目菩萨经权慧清净品第八 卷中

天平写经

等目菩萨经权慧清净品第八卷中(首题)

尾题:等目菩萨经卷中

尺寸:34×1200厘米

题记:天平神护二年十月八日,正四位下,吉备朝臣由利,奉为天朝奉写一切经律论疏集传等一部。

又复族姓子。菩萨大士。以一一国净故。便入一一土。乃已修一一土。而现於一一土。顺持一一土,则住一一佛国土便明一一佛国土已,晓了一一土。便游转一一土,则了知一一土清净。於彼诸土。於诸当来。为人之上。於诸土。在诸劫数。而有所说,於诸劫。明了诸像。於诸劫而悉分别之。於诸劫。而顺导之。於诸劫。而念平等。於诸劫。莫不兴发。於诸劫。而行无量。於诸劫。香有普美。於诸劫。而有伤愍。於诸劫。无有过去诸佛世尊,当来所说,或无所说,有所授决。无所授决。众异名号。无数名号。无量名号。无限名号。无边名号。阿僧祇名号。无思议名号。无际名号。无望名号。其当兴起。愍度众生。现为法王。修行为导故。而当普说三十七品。广叹诸功德行。当广演说明显之行。又当清净其意。性行修立。当成众德之行。当广宣布。要上之行。又当建立普智之议。亦当过度诸如来行。亦当修成具足诸愿。又亦行过具足之慧。晓了明尽成德之善。又过於最上庄严。明晓之行。立上眷属。亦复晓了。具足於法。又复修晓罪福之应。又复修观成相具足。晓了解知具足之善。晓了解达平等之德。亦晓了诸佛世尊意。亦知其种姓。解其权行。亦知方便。知其变化及所趣向。亦知成佛。知度人物。知度无数众生。知诸如来般泥洌知诸佛时节。而其发心顷。明了劫事。复过百劫千劫。百千劫亿劫。又过阎浮提如尘数劫。复过四天下如尘数劫。过千天下如尘数劫。过大千如尘数劫。过三千大千刹土如尘数劫。过如诸佛国尘数之劫。复过如千佛国如尘数劫。复过如百千佛国尘数之劫。复过亿那术佛国如尘数之劫。复过无数佛国如尘数之劫。复过不可计劫。复过无量如尘数之劫。复过无边际如尘数之劫。复过无称限尘数之劫。复过阿僧祇尘数之劫。复过无思议尘数之劫。复过无我限尘数之劫。复过无限乐尘数之劫。复过乐无乐尘数之劫。菩萨以住慧明藏三昧。受持一一国土之说。如是亦入一一国土种姓如一一国土。於无限乐尘数之国。亦尔。明知当来无限国土。菩萨以慧定。而普入意所向念。有十依住处。何谓十。一者谓思乐佛土。如尘数如来所建立。其菩萨。为佛威神所立。二者菩萨为法所住立。於世明达十总持。已得十总持。究竟无尽辩才。三者菩萨依行。为行所立。究竟最愿。而行具足。四者菩萨依德力而得立。而无能过胜者,五者菩萨依慧而立。於佛法行无碍故。六者菩萨依大悲立。转於法轮。以无回还故。七者依彼众行而立。於众文字诸法之行。善修立故。八者菩萨依诸所生最上法立。开甘露门。闭诸恶之门故。九者菩萨依慧力立。行菩萨行。而无断故。十者其菩萨依等力立。具足於施力。度无数众。使行清净菩萨所依无数力故。明了无限数劫。菩萨得依法力。以诸法本清净故。诸所生无数故。此谓菩萨摩诃萨第六最大慧定之行。

其菩萨住是得致晓了无限数劫行。明了分别无限数劫权便之行。晓了无限数众生所行权行之相。於无限数罪福之行。分别已达。而得权行。复於无限数所行精进。现入众生於行无行之权。便於行无行。於善恶有无限数之权行。於行无行诸法。解达权行。於行无行。於诸时佛兴。如其像。如其说。如其起尽诸佛行解了诸佛种姓权行。於行无行。解说无量慧门。回转权行。於行无行。普智感动。

无数变化。如时示现之权行。譬如族姓子。日天出时。有目之人。展转见诸郡国县邑聚落。亦知高下山川崄峪。知诸树木种稷。知诸好鬼。亦知净不净。世之所有。亦知之。明目解达。有了意当观。族姓子。日光之无异。而其明照。现有目者,因其光普见众色。如是族姓子。其菩萨已达无异之定。明了一切有行无行。亿百千那术。知其种稷。明之识之。以其明了。以十无惑。充满十方一切众生。何谓十。一者现於众生。不惑德本。二者无惑化度於众生。三者无惑处度众生。四者无惑於众生所兴行如应如言:究竟诸议。五者所行无惑。於诸国土而清净。六者诸所入无惑。於诸佛土。所行无行。於行无行。决众生狐疑。七者无惑所誓愿。如所请众生济度於行而具足诸愿。八者无惑权行之法无限碍清净慧门。九者无惑法说。能普法雨。罔制诸情。於行无行。於普智行。使立佛道。十者无惑慧之重任。无限清净慧门之行。无惑出现无冥。而明照普世菩萨已住十无惑行法已,住是定。其菩萨。寻从定起。为诸天帝所礼为诸龙帝所敬。而雨美香。为诸神帝所见礼。奉为诸谅帝所见宗敬。为诸凤凰帝神所见归向。为诸梵帝稽请。为诸乐神帝所见叹美。为恬神帝所见赞叹。为诸香神帝所见追寻。为诸人帝所见供养。是族姓子。诸菩萨。以慧明藏定。名为第六兴显大慧方便行也。

(0)

相关推荐

  • 达摩《破相论•净戒于心分第七》探玄(下)

    [原典] 诸恶消灭,名之为'断'.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济群生,名之为'度'. 故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故经云:'心垢则 ...

  • 学处|既然苦行非道 释迦牟尼佛为何还要苦行六年?

    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家之后.成佛之前,曾经六年苦行.这固然是为了顺应当时印度出家修道者多尚苦行的传统,通过自己的示现来彰明苦行非解脱之道.但除此之外,释尊还曾在一次说法中向舍利弗尊者谈起自己六年苦 ...

  • 唐-《安乐行》唐《等目菩萨》

    唐-楷书<安乐行> 唐<佛说等目菩萨经> 以上图片来源互联网

  • 敦煌等目菩萨经,小楷写出行书味儿!

    敦煌遗书 日藏  等目菩萨经中卷 吉备由利愿经 纸本大小 32.76*1200.56厘米 局部 (图片有压缩,原作超高清)

  • 唐 佛说等目菩萨经

    唐 佛说等目菩萨经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

    卷中·答聂文蔚   春闲远劳迂途,枉顾问证,惓倦此情,何可当也!已期二三同志,更处静地,扳留旬日,少效其鄙见,以求切劘之益:而公期俗绊,势有不能,别去极怏怏,如有所失.忽承笺惠,反复千余言,读之无甚浣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欧阳崇一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卷中·答罗整庵少宰书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拨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 ...

  • 细品|《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 与 卷中·答陆原静书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

  • 话中品画,画中“评”话

    江南评弹和中国绘画,二者看似没什么关联,实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牵扯. 试问哪一首弹词背后没有充满意境的画面?哪一幅好画深处没有余音绕梁的回味? 在对话中品画,在画中听评话,这是"克勒门&quo ...

  • 慧福每日一禅——实证中观想与走神的区别

    慧福生命文化 昨天   因为我们把现在这个世界分为对立的心和物,那么这样在实证方面就分为:"觉知"和"不觉知"两种类型.  我们如果对外界的事情"不觉 ...